构建高校可持续发展理财观的思考
2010-07-20胡光蓉郑燕玲
胡光蓉 郑燕玲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经济关系日趋复杂,理财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高校重大经济决策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何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是摆在我们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主动适应新时期高校事业发展,笔者认为,要用科学的理财理念指导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改进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理顺高校经济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以达到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着的不足
(一)缺乏完善的经济责任制度。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要求各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校(院)长作为高校的法人代表,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负有第一责任;另一方面要按校内管理层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然而,由于我国高等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行为约束和激励机制,一些高校建立的所谓经济责任制往往流于形式,导致经济决策随意性大,责任追究难度大。
(二)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状况主要表现为:
1.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已不适应当前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会计报告不完备、不透明。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报告是以加强政府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和监督为主要目的。年度会计报告既没有经过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也从不向社会公开发表,不能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全面、真实、可靠的高校财务运作信息的需求;再加之一些高校在编制会计报告时漏报或少报某些类别的经费收支情况,导致高校会计报告存在不完备、不透明的问题。
3.会计账务处理不规范。一些高校,存在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经济业务期间确认不规范,不重视往来款项清理等问题。
4.重货币资金管理,轻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作为高等学校的主要资产形式,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在长期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重货币资金管理,轻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
5.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的高校往往比较重视对财政性资金的控制,而对预算外资金,特别是创收经费和科研经费等控制不严;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也往往放在出了问题以后的事后控制,而防范于未然的事前、事中控制不足。
(三)缺乏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经费使用效益低下、资金损失浪费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没有能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等学校财务治理的成败。
二、使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以内涵建设为导向,树立科学发展的理财观。
首先,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重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理财团队。人是管理活动的主导者和实现者,一切管理活动的效益无不与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高校财务工作也一样,如果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者再先进的理财理念也无法得到贯彻实施,再好的理财工具也无法得到有效运用。高校财务工作有着系统、严密的管理控制流程,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资金运行的安全有效,这不是某一个财务管理者能独立实施的管理流程,因此,我们强调的是一个团队,高效实施高校财务工作的每个环节,是高校科学理财的重要基础。
其次,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内容,树立科学发展的理财观。一切发展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说到底就是钱的问题,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任务。“全面”的观点要求我们既要注意资金筹集的效率也要注重资金分配的效益,不仅要关注收入增长的状况也要关注支出分配的效益,关注制定的激励机制是否因片面刺激了收入的增长而忽略由此带来无效益的支出。
(二)稳定和宽裕的财务收入是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
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有稳定和宽裕的财务收入。国家政府拨款仍然是目前高校教育投入的主要途径。在当前高校规模发展阶段,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要牢顾树立主动理财的筹资理念,挖掘内外部开源渠道,寻找多种筹资途径:
1.各高校根据办学实际,强化办学特色,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的,在提高教学手段和改善教学设施方面,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经费的拨款和补助。
2.构成教育事业收入主体的学费收入也是目前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要保持经费收入稳定增长,必须及时、准确、足额地把应收的各类学杂费收上来。长期以来,大学生拖欠学费的现象一直困扰着高校,影响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系,发挥财务管理领导团队的作用,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助与配合,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和刚性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缴费率,同时加强与生源地银行协作,积极主动地为贫困学生争取到生源地贷款,缓解因学生欠费造成的经费压力。
3.充分利用高效的人才优势,调动各系办学的积极性,在科学研发、专业培训、企业管理咨询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多形式的创收活动,增加办学收入。
4.要利用国家近几年来对校办企业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向效益好、见效快的校办产业投资,以取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5.利用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及具有一定资历和经济实力的校友资源,通过赞助和捐款等形式筹集资金。
强化内涵建设,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优化资源配置,使各项办学的配套设施高效率运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各高校教育经费不宽裕的情况下,大力开展节流工作也是理财的关键所在,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长期工作。
(三)树立绩效激励理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树立绩效激励理念就是要转变“随意花钱,花钱不讲效益”的支出观念。高校应把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财务的发展性、稳定性、充裕性和有效性设计科学的目标体系,根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战略,按照理财团队管理模式将学校业务分成若干单元,制定相应的理财绩效考核指标,综合分析业务单元支出结构,评价理财团队的综合业绩,对具有办学特色的业务单元加大资金支持,增强团队核心竞争能力,使其成长为学校的主力财源;对于给学校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业务单元,要采取适当的保持和增长措施;对学校没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单元,要慎重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措施。针对各理财团队的经济活动绩效考核结果,及时进行奖励和惩罚,以增强工作的内在激励性,调动团队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有效激励,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的目的。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协调”。“协调”的观点要求我们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问题。保证高效日常工作正常的运转,保证教职员工特别是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保证生源的稳定是我们考虑发展的前提;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必须用统筹的方法,合理分配“吃饭”与“建设”经费,协调稳定与发展问题。如果片面地考虑“吃饭”问题,高校就会没有发展,跟不上发展形势就会形成未来的不稳定因素。如果过度地考虑“发展”问题,高校可能会通过降低教职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压缩高校日常经费开支等办法来减少支出,这样的后果不仅会降低教学、科研水平,也会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而生源的稳定、教师队伍的稳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预算是保证高校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高校战略,没有高校战略规划和工作计划,预算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编制高校预算之前,高校必须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可操作的战略规划、清晰的年度工作计划。反过来,高校指定的工作计划必须考虑经济性,并与财务预算编制紧密结合。如果仅仅有战略、蓝图、计划,没有转化为预算,无预算支持的计划就没有资源的配置,计划就难以实施,再好的战略也是空中楼阁,难以执行。预算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能为高校把握正确的方向,有力地推进战略性发展的进程,使高校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突出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建立规范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根据《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国家预算的有关规定,结合高校的实际,制定科学有效、易于操作的预算管理规定和预算管理内控制度。要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预算出台后,必须经理财领导团队审核,提交学校党委会研究,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目前高校采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有基数预算、零基预算、部门预算、递补预算等,无论哪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陷,编制预算时要充分利用它的优点,避开它的缺陷,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高校各项事业活动的实际情况,满足预算编制的要求。同时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财务关系复杂化,预算项目细致化,也决定了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多样化。因此,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预算项目的特点和规律,选用不同的编制方法。
3.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高等学校应对学校的货币资金、筹资、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支出、收费、基本建设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最主要地应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授权审批制度。是对学校内部职能部门或与经济活动有关人员处理经济业务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的控制,对于学校日常经费支出审批进行“一般授权”,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或全局性的重大支出项目进行“特别授权”。(2)建立组织结构与职责划分制度。是对学校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一是应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如审批岗位与执行岗位分开,执行岗位与记录岗位分开,执行岗位与复核、审计岗位分开等;二是对于学校根据经济活动需要而设置的部门和机构,其职责权限应相互控制、相互监督。(3)建立有效的资产保护制度。包括接近控制制度和定期盘点控制制度。接近控制制度是严格限制无关人员接触资产,如现金、支票、印章、有价证券、存货的保管等。定期盘点是通过定期清查,保证资产真实、完整,账帐相符,账实相符。(4)建立预算控制与风险防范制度。严格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过程,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坚持“量人为出”,严禁赤字预算,严格防范财务风险。(5)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应独立于学校财务运行机构之外,直接对学校管理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不能局限于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审计,而要更加重视管理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监督职能。
4.加快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提高信息透明度
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应主要考虑和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适应当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2)将基本建设经费核算与事业经费核算统一,以确保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完整,确保学校综合财务收支计划的实现。(3)便于按照资金用途归集各项经费支出,对固定资产实行计提折旧制度,全面满足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需要。(4)改变会计报告体系。改变过去以满足财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需要为出发点的会计报告制度,要以公开性为导向,以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需要为会计报告制度的出发点,切实增加信息透明度。(5)建立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等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建立的过程,也是对于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结构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权利和责任配置的过程。要将高等学校财经工作宏观政策制定权、调整权,重大事项决定权,日常预算管理与调整权,日常会计核算与信息资料管理权、国有资产管理与处置权等财务管理的全部权利,在校务管理委员会、校长、财经委员会、主管财务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之间进行配置,并赋予明确的管理责任,一旦违反,必须严肃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