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鸟啼》解读

2010-07-19钟伟建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鸟啼教参淑芬

钟伟建

《鸟啼》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一篇哲理性散文。文章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神奇生命的由衷赞美。对于文章的大意,一般人都能把握,但对于文章语言的精微、美妙之处,绝大多数人品不出,甚至连有些语句都读不懂。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发现大家对本文的解读并不到位,甚至有些“歪解”。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认为:“第1至8自然段,是作者对乍暖还寒时节鸟儿啼鸣的描写和思考。”“第9至15自然段,是作者对鸟儿啼鸣的进一步思考与赞美。其中,第9至11自然段,是对‘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的感悟。”“第14至15自然段,是对‘向死而生的生存态度的赞美。”编者把对鸟儿啼鸣的思考分在两部分中,认为思考有“进一步”,后者在程度上有深入。

教参还入选了肖淑芬的一篇解读文章。文章认为:“《鸟啼》是沿着聆听——思考——礼赞的脚步,环环相扣而推进全文的。”《鸟啼》开篇概括描绘了总的背景,第2至5段写了早春和闹春时段下的聆听,并且引发了两次思考,第6段对这思考给出了答案:“春天的充满生机的种子深埋在冬天的岁月之中,再冷酷的严冬里,都蛰伏着生命的潜力。”最后的礼赞分为三部分:礼赞春天,例举第8段;礼赞生命,例举第12段;礼赞向死而生的精神与品格,例举14段。从肖淑芬的文章来看,《鸟啼》也可分为两部分,1至6自然段是聆听并思考,7至15自然段是礼赞。肖淑芬所说的聆听就是教参所讲的对鸟啼的描写,礼赞就是教参所讲的进一步的思考与赞美。两者不同的地方是,教参编者认为7至8两段仍是对鸟儿的描写与思考,肖淑芬把它归为第二部分的礼赞中。

让我们再来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二》所选的曹金鑫老师的一篇教案。他也把文章分成两部分:第1至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第6至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对于同一篇文章,与之配套的教参、教参中的入选材料及教案设计为何观点不一?是劳伦斯写作思路不清晰,还是我们对他的文章有误读?

仔细比较,三者的解读也还是有共同之处的,文章第1至5段都认为是在严冬鸟尸遍布的背景下展开对鸟啼的描写,第12至15段都是写鸟啼给我们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启示;意见不一的地方是文章的6至11段。那这几段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呢?

我们不难发现在这几个语段中,劳伦斯热情地描写春天,歌颂春天。其中出现的关于春天的意象和对春天的比喻有银光闪烁的王国、百花吐艳的潜力、番红花、新的天堂、新的天地、崭新的生活、银色的泉流、新世界的光芒、盛开的花朵等等。此外,作者还写到与之相对的冬天,文中出现的关于冬天的意象和对冬天的比喻有旧秩序、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黑色的浪潮、沉闷的响雷、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那些强者、极度的苦难、无数残损的死亡、远去的黑暗、长夜的梦、风暴、浓雾、倾盆大雨、蝙蝠等等。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意思就是冬天一定会过去,春天必然会来临。我们又会发现文章的第4自然段已经有一句话表达了这个意思:“冬天离去了。一个春天的世界。”可见,文章第4和第5自然段是由对鸟啼的描写引出了对春天的描写,这两段是过渡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章是沿着一条非常清晰的思路——鸟尸和鸟啼(1~3)到冬天和春天(4~11)到死亡和生命(12~15)——展开的。冬天和春天不仅实指季节,分别是鸟尸和鸟啼存在的季节;也是虚指,是鸟尸和鸟啼的象征,更代表着生命和死亡。鸟尸、冬天和死亡是用来衬托鸟啼、春天和生命的,鸟啼自然会响起,春天必然会来临,生命一定会复生。这三部分作者主要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最后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要有精妙的形式,更要具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感,甚至博大的情怀。思考生和死的关系,寻求生存的意义,激励人类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古往今来,许多伟大作家的言论就像一颗颗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海伦·凯勒说:“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样一种态度可以尖锐地强调生命的价值。”所有这些,启示我们一方面要珍爱生命,无论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总是要顽强地生存下去,而另一方面有时选择死比选择生更有价值。

在《鸟啼》中,劳伦斯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观点是: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这同样是告诉我们,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因此要好好珍惜。不同的是,他还礼赞了生命的价值、春天的来临,坚信谁也无法阻挡到来的生命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超越极限、战胜疾病、牺牲自我的伟大事例比比皆是,他们感召着人们不断向其学习;自然界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戈壁胡杨、绝壁孤松、螳螂献身、斑羚飞渡……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榜样。从这个角度上说,劳伦斯对死的屏弃与对生的召唤是否显得狭隘了些呢?

让我们一步步走进劳伦斯的心灵世界吧。该文写于1919年,据资料统计,1916和1917年英国的冬天极为寒冷。因此作者在文中所写到的有关景象应该是生活现实,而且是当时人们看到的熟悉景象。另外,提起1919年,我们马上会想到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在那场战争里,十几亿人被卷入,一千万人丧失生命,两千万人致残。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英国作为一战的主要参战国,伤亡达到212万人,其国内可谓尸横遍野,破败不堪,国家正处于严冬之中。劳伦斯在这种景况下创作《鸟啼》一文,其意图不言而喻。而此时的劳伦斯自身境况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劳伦斯的创作基本属于现实主义范畴,对情感和性爱的描绘显得非常直白,毫不隐讳。劳伦斯的小说作品中最著名的包括《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它们都关注人类本真而有许多大胆的写作,这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是很罕见的。1915年,劳伦斯最优秀的作品《虹》一出版就因淫秽而被禁。劳伦斯又因妻子弗丽达的德国国籍而被高度敏感的英国警察监视,他家门口常常挺立着凶神恶煞般的海岸警卫队员。他们甚至被指控在康沃尔海岸向德国潜艇传送谍报信息。战争之后,他只得偕同妻子离开英国,开始四处旅游,一身狂热情感的劳伦斯,在漂泊中探索,在流浪中积蓄,在旅行中写作,并且在有生之年仅短暂地回国两次。遭遇如此凄惨的劳伦斯,在一战之后就写下了如此充满深情博爱的文章,这需要何等博大的情怀和高尚的品格啊。当我们朗读这样的深情文字——“多么漫长漫长的冬天,封冰昨天才裂开。但看上去,我们已把它全然忘记了……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恐怖。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我们知道生命的肉体被撕裂,零落遍地……但它永远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是这样,是银色晶莹的泉流,先前是安静的,此时却跌宕而起,注入盛开的花朵。”我们怎能不被其中所投射出来的人格光辉所折服呢?

《鸟啼》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更是一篇伟大的作品。

(作者单位:温州二中)

猜你喜欢

鸟啼教参淑芬
奉节观瞿塘峡
捡到十块钱
我要读一年级了
下课时间
春讯
夜曲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鸟影 鸟啼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