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题目.情节.主旨

2010-07-19韩守满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承天寺闲人旷达

韩守满

一、一个平常而别致的题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本文的题目就有一些值得玩味之处。首先,一个“记”字点明了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或写景抒情的文章。事实也是,本文完美地将写人记事绘景抒情于一炉,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生活现实。“夜游”一词更是新颖醒目,读之心生悬念:为什么要夜游?夜游会有一番怎样的经历呢?如果不忙着看下文,略微开动脑筋想一下,就觉得这也符合苏轼的个人特性,他不就写过一首很有名的夜游诗《海棠》吗?其诗曰:“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装。”这个珍惜时光、珍惜美景、风流多情的苏轼,梦与月都是他常写的题材,今天他“夜游”承天寺,也就自然而别致了。

二、一个短小而完整的情节

读全文,我们会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段真实的生活:某年月的一个冬夜,月光皎洁,孤独的诗人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二人一起漫步于寺院,不顾冬夜的寒冷,纵情赏月。故事短小,可一个热爱自然、渴盼清明日月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不是么,仅仅为这点小景,在他人的院子,不顾严寒?但也恰恰是这点小景,陡然触动了作者那一时平静的心,赶走了他那旷达乐观的心绪。他刚赏到月景,就动情而理智地感叹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个“闲人”,让人看到了作者的清闲——有官无职,也让人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一个“但”字和一个“少”字,又分明道出了作者内心的自慰、不平与愤懑!不难想象,诸种感觉齐上心头的苏轼,自然而然就失去了继续赏月的兴致。真的,他还能再赏出一些什么来呢?——此景此情已经够了!因而文章至此便戛然而止,一个刚刚开始的故事就成了瞬间丰满的结果,一段情景交融的生活就立马凝固成了永远冰封的特写。

苏轼评论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看似“小文章”,其实是“大手笔”,乃中国文化长廊的一绝啊!

三、一个简明而深刻的主旨

毫无疑问,本文结尾处的议论语集中揭示了此文的主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外在的这些自然美景其实并没有什么希奇的,为什么人们却没有发现没有感受到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自答,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闲暇的心境,只有像作者这样清闲、心净,才会关注和欣赏到这些自然美景。此为第一种阅读境界:与文本对话,以文中景悟文中情。

进而我们又会向深处想:人们都在忙于什么事物呢?是生计吗?很容易,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史、中国文人的文化追求,从而能从更深层次上领悟到:世人都在追名逐利,而作者却能始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超然。此为第二种阅读境界:与心灵对话,以读者心觅作者情。

如果知人论世,我们又会读到一个忧愤的“闲人”、一个虽有追求但并非真正旷達的“闲人”!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政敌弹劾,并以讽刺新法的诗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0多天,几乎被砍头。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12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是个有职无权的官。苏轼甘愿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人吗?当然不愿意。略早些时候,他由京城被调到江浙任上时,忙碌之余不就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想望吗?任上尽管很有作为,不还是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济世壮志吗?总观苏轼一生,他确实是不求名利、旷达乐观的,但他也总是勇对现实、积极用世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又能不只是“独善其身”,他会做一个真正的“闲人”吗?他会有一颗真正的“闲心”吗?到黄州后,苏轼给好友李端叔的书信说:“得罪以来,深自闲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此时的苏轼不但不被朝廷信任,也被世人遗弃,身在荒远之地,只有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其苦闷、无聊、愤懑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苏轼临终前的《自题画像》诗中,他还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人生如梦”,恨恨哪可论?

今夜静寂,院落凄清,月光皎洁,暗影摇动,一切都是“闲人”的心境。只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时的苏轼百感交集,“闲人”其实不闲啊!此为第三种阅读境界:与作者对话,以作者境论作者情。

(作者单位:赣榆县欢墩中学)

猜你喜欢

承天寺闲人旷达
在水边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人与寺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夜游承天寺记
承天寺文化价值与保护初探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