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朱自清《春》的18处改动

2010-07-19丁毅斌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6期
关键词:改动石桥甜味

丁毅斌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散文家,他有多篇散文作为定篇编入现行中小学教材,有《春》《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按惯例,文学作品编入教材,编者通常会作精心的加工润色。教学之暇,我拿原著①跟教材②作了一次细致的比照,发现《春》的改动最多——六七百字的短文竟有18处改动(文字13处,标点5处),这让笔者深感意外。因此,笔者在参阅各种版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思考,现作如下辨析。

一、8处成功的改动

“花里带着甜味”改为“花里带着甜味儿”,“树叶子却绿得发亮”改为“树叶儿却绿得发亮”,“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改为“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改为“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改为“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改为“领着我们上前去”。

前两处加以“儿化”,读来特别亲切愉悦;将“窠巢”改为“巢”,将“与”改为“跟”读来更加朗朗上口;第五处修改后显得更符合语法规范,更加流畅;最后一句删去“他”,属“承前省”,更显简洁明快。以上6处改动无不紧扣“颂春”的主旋律,“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锦上添花,尽得风流。

另有2处标点改动:“花里带着甜味,”改为“花里带着甜味儿;”,把逗号改作分号;“‘一年之计在于春;”改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把分号改作逗号。这两处改动是根据文意并严格按照标点符号使用标准执行的,可谓典范。

二、10处值得商榷的改动

1.“水長起来了”改为“水涨起来了”,把“长”改为“涨”合乎实际却丢了诗意。此句所在的段落是这样写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小段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初春的山、水、太阳,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写张本。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指出“朱文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好用女性意象”,并指出“‘女性拟人格笔法,在2O年代中国作家之间曾经流行一时”。我觉得这里便是朱先生好用“女性意象”的又一印证(详见《绿》《荷塘月色》),这儿分明是在描绘“春之女神”睡醒过来的情状。可以这么理解:在这里“朗”是“明亮,明朗”之意,“润”是“润泽,光润”之意;“长”是“成长,生长”之意,而非“水位升高”的“涨”的假借;“红”是“羞红,红润”之意。朱先生是通过描写一位丰润害羞的少女初醒状来拟写初春的意境,抹上迷离的色彩,实是高妙之笔。虽然在这里把“水长起来”理解为写实的“水涨起来”是完全符合积雪消融、雨水滋润的实景的,但真是少了太多的韵味,因为“长”还能让人联想到溪涧里的流水就如“春神”的血液在流淌,“春神”如一位少女在生长发育……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所以,笔者认为“长”可以不改成“涨”。

2.“……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教材把叹号改作句号,该是一个疏忽。根据语境,这里是由“花”见“果”的虚写,眼前色彩艳丽的花儿开得热烈奔放,香味怡人,引人遐想,让人仿佛看见树上已挂了诱人的果实,令人垂涎欲滴。此处用叹号能更好地表达春天带给人们的热切期盼,表达了惊喜之情;用句号则淡化了春所带来的热望,少了一份喜悦。因此,这儿用句号不如用叹号有味。

3.“……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教材把“草屋”改作“房屋”,是一个错误的解读。结合语段,本段描绘“春雨润春”,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图画。而这段末尾两句正是摹写“在乡下”、“地里”的景象,春雨、田野、农夫、草屋构成了诗意的图景。“草屋”该是农人设在田野间的临时场所,会用来摆放农具、遮风挡雨、休憩吃饭等,零星散布田间,这在江浙一带的乡下很常见。“草屋”大概不会是散居农人的居住用房,因为即便是贫困的农人,他们通常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小村落(人类的特性之一便是聚居),不会如下文所写的“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再者,因为是“草屋”,才更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更有纯朴的乡野色彩。这更像是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画——春野暮雨图,让人想起明清画家的水墨小品;也让人想起茵茵草原上的蒙古包、皑皑白雪中的木板屋。这一切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和谐,根本没有必要把“草屋”升格为“房屋”。此外,朱先生正如林非先生所言,他是一个善于“精确的观察”的人,是绝不会“看差”的。因而,笔者认为“草屋”更有画意。

4.教材把“……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改为“……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这里集中了2处标点改动和5处文字改动。我把朱先生这几句话的意思理解为:倘若你到乡下去,你会看见在小路上、石桥边悠闲踏春的人,撑着伞慢慢地走着;还会看见在田地里劳作的农夫,他们披着蓑,戴着笠。因此,教材把“……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中的分号改为逗号是有欠考虑的,显得层次不清;而把“披着蓑,戴着笠的”中的逗号删去也显得草率,因为这破坏了原本三字一顿的“诗味”的节奏。所以,综合考虑文意、层次和韵律,不妨改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田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笔者认为,这样更有诗情。

此外,尾段中“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腰脚”一词曾在浙教版③第十二册中改为“腿脚”,我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腰脚”这一词条,属生造词。我想这“腰脚”大概是“腰板儿和腿脚”的意思,由“胳膊”到“腰板儿”再到“腿脚”,自上而下,挺顺畅的。朱先生这样写,是寓春天像青年般健壮有力之意。文学家造了一个新词应该不是新鲜事,《现代汉语词典》恐怕就是这么一页页增厚的吧。

朱德熙先生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从上文看来,笔者觉得这绝非溢美之辞。

附:

春 (原著)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教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 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注释:

①朱文叔《初中國文读本》第一册,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7月版;后编入《朱自清散文全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

③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试用)第十二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

(作者单位:奉化市锦屏中学)

猜你喜欢

改动石桥甜味
论碳审计主体
能抑制甜味的植物
石桥的传说
张家畈新村
黄尾鸟的香味
黄尾鸟的香味
鸵鸟
游戏
咪咪(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