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
2010-07-19林阜远
林阜远
珠海市平沙医院(519055)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在婴幼儿中发生流行,对儿童健康构成严重危害[1]。2010年平沙镇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与往年有所不同。本文对2010年1至7月平沙医院网络直报的286例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至7月平沙医院网络直报的286例手足口病患儿。
1.2 方法
由专业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对现症患者抽取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同时采集患者的粪便、咽拭子、疱疹液标本,进行抗体测定和病毒分离鉴定。
1.3 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
2 结 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季节分布
2010年1月份6例,2月份2例,3月份8例,4月份55例,5月份116例,6月份79例,7月份20例。病例集中就诊于4至6月份,共计250例,占87.41%。
2.1.2 性别、年龄分布
286例病例中,男性162例,女性124例,男女之比为1.3∶1;在年龄分布中,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17岁,≤4岁年龄组发病最高,共250例,占发病数的87.41%,具体见表1。
2.1.3 职业分布
散居儿童152例,托幼儿童120例,学生21例。2.1.4 地区分布
表1 平沙镇2010年286例手足口病性别、年龄分布统计
286例病例分布于11个社区,其中暴发点3个,均为民营幼儿园,共发生病例40例,其余为散发病例。
2.2 临床表现
主要为发热、皮疹。发热多在38℃左右,持续2~4d。286例病例全部有皮疹,皮疹发生的部位主要为口腔282例,手部268例,足部154例,臀部87例,个别病例皮疹伴发于腋下和腹股沟。皮疹形状主要为淡黄色斑丘疹,迅速形成疱疹,疱疹呈椭圆形扁平样,有轻微疼痛及痒感。皮疹特点为多在手背、手指屈侧、脚背、脚趾屈侧,分散分布,分布均匀。
2.3 并发症
共12例,占病例总数的4.2%。其中并发心肌炎6例,脑炎1例,其他5例。
2.4 控制措施
2.4.1 儿科接诊到患儿,随即报告防疫站,接到疫情尽快核实病情,并即到现场进行个案调查、流调分析,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2.4.2 通知辖区内医疗单位关注疫情,每日上报新发患者数,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送至平沙医院儿科诊治。
2.4.3 监督检查辖区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晨检记录、消毒登记、病例登记报告等。开展防治知识培训,规范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送医院处置。
2.4.4 对疫点进行彻底消杀,隔离治疗患者,对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指导托幼机构正确消毒防控方法,对患儿直接接触的物品进行彻底消毒。
2.4.5 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健康宣教,指导做好个人卫生,提高公众对预防疾病的意识。
3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柯病毒的部分型别引起的儿童常见病,每年都有大量病例报告[2]。从2008年5月2日起被定为法定丙类传染病。近几年,发病呈上升趋势,平沙镇近年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大幅增加,临床表现普遍比往年重。通过病毒分离和抗体测定确认是由EV71型病毒感染引起,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病的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6两个月,高发年龄为1~4岁的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原因可能为该年龄组儿童抵抗力低,幼托儿童相互接触密切,活动场所密集,空气流通较差,家长及老师认识不足,卫生难以管理,故易引起交叉感染。
调查结果证实,手足口病易暴发流行,并发症多,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应重视本病的疫情监测与防治措施研究[3]。疫情暴发后对疫源地及时采取正确的消毒处理措施,特别是对疫源地进行饮水消毒以及将患儿隔离治疗,可以较好地切断传染源,避免疫情进一步扩展。同时加强培训,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常等.实用儿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6-808.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EB/OL].http://www.chinacdc.net.cn/n272442/n272530/n275462/n275477/n292888/23509.html,2008-05-20/2010-03-27.
[3] 祁银祥,陈明军,李彦祥等. 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4):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