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雷州电厂近岸沉积特征及泥沙运动
2010-07-16闫新兴齐树平刘国亭
闫新兴,齐树平,刘国亭
(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
广东大唐国际雷州发电厂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西侧靠南端流沙港—乌石港间突出岬角间海岸上,面临北部湾海域(图 1)。
为确保广东大唐国际雷州发电厂一期海域工程的顺利实施,拟对该工程海岸动力地貌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厂址及周边海岸冲刷、堆积或平衡等不同地貌形态特征、岸线冲蚀形态、泥沙运动及海岸演变对电厂取排水口水深的影响,为下一步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
为此对工程海域进行了12条垂线大、中、小水文全潮测验、3站位潮位观测,并对海岸进行了现场踏勘和水下沉积物取样、分析。
图1 雷州电厂一期工程位置图Fig.1 Location map of Leizhou Power Plant′s first stage project
1 工程海域及其附近的自然条件
1.1 风况
据海康站1982~1991年资料统计,该站风向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冬季以NE向为主,夏季以E向、SE向为主,全年常风向为NNE,频率为12.5%,次常风向为ESE,频率为11.48%,S向、W向仅占年频率的2%,平均风速以SSW向8.8 m/s为最大,E向8.4 m/s次之。6~10月为台风主要活动期,在粤西岸段登陆台风年均1.5个,最多年份可达4个,其中强台风占56%。
1.2 波浪
据北部湾内涠洲岛观测站(21°01′N、109°07′E)1960~1982 年资料统计,该站全年平均 H1/10波高为 0.57 m,月平均H1/10波高以7月和8月的0.8 m、0.7 m为最大,其他月份为0.5 m,年最大波高为5.0 m。各月波向以4~8月SE-SSW风浪向和3~8月ESE-SSW涌浪向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11%~29%及9%~34%,其中以7月SSW向为最多,11月至翌年3月以N-NNE风浪向及涌浪向为主要波向,9~10月以E向为主要波向,全年波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另据该站2000~2002年波浪资料统计,该站全年常波向为NNE,次常波向为SSW向,出现频率年分别为15.6%、10.8%,全年H4%波高主要集中于0~1.0 m,占年频率的87.2%,H4%波高1.1~2.0 m,占年频率的11.7%,H4%波高大于3.0 m,仅占年频率的0.1%,强浪向主要为SSW、SW向,最大波高可达5.0 m。
1.3 潮汐
据乌石港2002年7月26日~29日验潮资料准调和分析,该水域潮汐属正规全日潮,表明在1个月里连续15 d以上在1个太阳日里有1次涨潮和1次落潮,且潮差较大。据2007年12月10日~17日徐黄角、乌石港、徐闻盐场同步潮位观测资料统计,徐黄角、乌石港、徐闻盐场各站潮汐特征值如下:各站平均高潮位分别为 2.01 m、1.67 m、1.17 m,平均低潮位分别为-1.42 m、-1.17 m、-0.94m,平均潮差分别为 3.46 m、2.87 m、2.14 m,涨落潮平均历时分别为 14:08 与 10:33、13:27 与 11:14、13:34 与 10:52。由此可以看出高(或低)潮位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抬高),潮差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涨落潮平均历时为24:41~24:26,其中涨潮平均历时长于落潮平均历时 3:35~2:13。
1.4 潮流
据2007年12月大、中、小潮水文全潮测验资料准调和分析,该工程海域为不正规全日浅海潮流,潮流基本为往复流性质。
该工程水文全潮测验水域中,各站涨、落潮潮段平均流速和垂线平均最大流速在平面分布上呈现由北向南、由近岸向深水逐渐增大的特点,例如南北向潮段平均涨、落潮流速分别为0.37 m/s至0.50 m/s、0.67 m/s,涨、落潮垂线平均最大流速分别为0.55 m/s、0.59 m/s至0.67 m/s、1.04 m/s,东西向断面涨落潮段平均流速分别为0.34 m/s、0.38 m/s至0.35 m/s、0.47 m/s,从流向上看,除岸边受地形或接近海湾水流影响外,基本沿岸线方向呈 330°~150°往复流变化。
从潮流速大小上看,呈现大潮潮差大、流速大,小潮潮差小、流速小的变化,大、中、小潮时涨落潮流速分别为 0.34 m/s、0.30 m/s、0.20 m/s及 0.38 m/s、0.35 m/s、0.17 m/s,从各测站涨落潮流速大小上看,大、中潮时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而小潮时则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
电厂工程区水域大潮时,各垂线潮段平均流速涨潮时为0.34~0.43 m/s,落潮时为0.38~0.49 m/s,垂线平均最大流速涨潮时为0.46~0.57 m/s,落潮时为0.65~0.81 m/s,均处于较大的范围。
大、中、小潮时各垂线涨、落潮流历时基本表现为涨潮平均历时长,落潮平均历时短。其中全日潮平均涨潮比落潮长4 h以上,小潮平均长1 h左右。
1.5 含沙量
据水文全潮同步含沙量观测资料整理计算,各站潮段平均及垂线平均潮段最大含沙量结果表明:在正常天气条件下,12条垂线站位含沙量的量值均很小。各站涨落潮潮段平均含沙量大潮时为0.008~0.027 kg/m3、0.005~0.040 kg/m3,中潮时为 0.007~0.027 kg/m3、0.006~0.029 kg/m3,小潮时为 0.004~0.007 kg/m3、0.005~0.010 kg/m3。各站涨、落潮潮段垂线平均潮段最大含沙量大潮为 0.013~0.064 kg/m3、0.009~0.075 kg/m3,中潮为0.010~0.050 kg/m3、0.010~0.049 kg/m3,小潮为 0.005~0.010 kg/m3、0.004~0.008 kg/m3。虽然各站含沙量的量值较小,但都反映了大、中潮含沙量较大、小潮含沙量较小,落潮含沙量大于涨潮含沙量的变化特征,这说明该海域含沙量的变化与其潮汐动力有密切关系。
各站含沙量的分布有显著不同,工程区北侧水域含沙量较小,而南侧水域含沙量相对较大,这与琼州海峡流速较大、携沙能力强以及雷州半岛南端流沙港区附近泥沙掀动有密切关系。
从各站分层含沙量变化及与垂线平均含沙量比值来看,大、中潮各站平均含沙量临底层(1.0 H水深)含沙量0.040~0.043 kg/m3,平均可达垂线平均含沙量的2倍,以表层含沙量为最小,仅为垂线平均含沙量的50%左右。而小潮时各站垂线分层平均含沙量分布比较均匀,临底层分层含沙量为垂线平均含沙量的120%,海域基本为悬移泥沙,且量级非常小(垂线平均含沙量仅为0.005 kg/m3)。
1.6 余流
余流一般指实测海流扣除周期性潮流后的剩余部分,包括风海流、径流、地转流和密度梯度流等。工程海域大、中、小潮各垂线实测流速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各垂线平均余流介于11.0~1.0 cm/s,大部分余流方向为W向、WNW向和N向。
1.7 单宽潮量和单宽输沙量
该海域各站大、中、小潮时的单宽潮量和单宽输沙量计算结果表明:大潮时除6#、7#、8#、9#和12#,中潮时除12#为落潮单宽潮量大于涨潮单宽潮量外,其余各站大、中、小潮均显示涨潮单宽潮量大于落潮单宽潮量。且量值上大潮单宽潮量大、小潮单宽潮量小,说明该海域潮流净水量总体上呈由南向北输移。
大潮时除1#、9#,中潮时除1#、2#、4#、5#、6#、10#为涨潮单宽输沙量大于落潮单宽输沙量外,其余各站大、中潮时均呈现落潮单宽输沙量大于涨潮单宽输沙量,而在小潮时则全部呈现为涨潮单宽输沙量大于落潮,但其量值变化远远小于大、中潮时单宽输沙能力。大、中、小潮合计悬沙单宽输沙在工程区以北呈现涨潮大于落潮;而工程区以南均呈现落潮大于涨潮运移的趋势。
1.8 工程海域冲淤变化[1]
(1)电厂工程海域处于流沙湾与乌石湾间突出岬角海岸,历来测图甚少,仅可根据有关海图来分析其冲淤变化,其中包括1970年出版含有沿岸线水深注记的图,1973年测量的海图,2007年11月电厂现场测量的水深图。
(2)工程海域南侧为流沙湾口,北侧为乌石湾湾口,都为泻湖型海湾,大部分泥沙存储于湾内,只有极少部分堆积于湾口而形成拦门沙浅滩,该浅滩突出湾口岸线,将电厂工程岬角岸线夹在其中,使之处于相对水深较大的水域范围之内。
(3)据水深图等深线对比,1970年前、1973年和2007年电厂工程区水域-5 m、-10 m等深线位置基本重叠在一起,说明其水深位置基本稳定。
(4)从水深图断面变化比较可以看出,电厂工程及其附近水域冲淤变化甚少,各断面基本维持稳定,但由于断面位置不同,其床面坡降从河口附近的1/522变化至工程水域的1/40。
(5)电厂工程海域岬角岸线及其水域受潮流和SSW、SW向波浪直接作用,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冲淤变化小,保持了冲淤变化的基本平衡。
(6)发电厂水上工程(防波堤)的建设,在水域潮流和波浪作用下将会引起该段岸线泥沙淤积的变化,在防波堤根部将会发生泥沙淤积,防波堤堤头端部水域水深将会略有增加。
1.9 泥沙来源
发电厂海上防波堤的建成,将会在防波堤内水域发生泥沙淤积,其淤积泥沙的来源主要有:(1)海域潮流携沙进入港池内的淤积,其中包括港池的纳潮水体和发电厂取水量两部分。(2)邻近流沙湾、乌石湾两湾内泥沙在洪水期随径流下泄,湾口堆积的浅滩泥沙在波浪作用下随潮流的搬运。
2 岸滩及水下沉积物取样与分析
2.1 调查范围和方法
本次调查工作陆域从徐黄角至徐闻盐场,南北长41 km,水下自岸线向海至突出岬角岸线最近约12 km的水域,由北向南布置了17条取样断面,取海底床面表层样80个,同时沿岸滩取样23个。样品采集使用GPS导航定位,样品分析严格按《海洋监测规范》执行[2]。
2.2 海域床面表层沉积物分析
2.2.1 沉积物中值粒径变化
本次取样由北向南计17条断面,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沉积物粒径偏细,从南北区域各断面的平均中值粒径来看,北侧9条断面平均中值粒径为0.009 4 mm,南侧8条断面为0.012 2 mm,全部样品的平均中值粒径为 0.010 8 mm(表 1)。
表1 雷州电厂近海区沉积物各断面平均中值粒径统计Tab.1 Statistics on sediment′s mean median size in all profiles in offshore zone of Leizhou Power Plant
由沉积物中值粒径等值线图的结果可知,粒径最粗的区域位于流沙港湾口门,平均中值粒径均超过0.05 mm,北部区域盐庭角以南-5 m水深、南部东场湾内平均中值粒径d50为0.01~0.033 mm。此外,北部水域多为小于0.005 mm粒径以下的分布区,南部区域多为0.005~0.01 mm粒径的分布区。反映出南部区域泥沙粒径略粗于北部区域,浅水区泥沙粒径粗于深水区。
2.2.2 沉积物分选程度
按《海洋监测规范》[2]中对分选程度的划分标准,本区分选程度类型为4种,即分选系数在0~0.6,为分选程度很好;分选系数在0.6~1.4,为分选程度好;分选系数在1.4~2.2,分选程度为中常;分选系数在2.2~3,为分选程度差。
从沉积物分选程度分布可以看出:由于泥沙粒径的粗细及物质组成不同,其分选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在近岸浅滩与河口区,物质为砂和砂质粉砂,分选系数多为0.6以下,表明分选程度很好。
综观本区沉积泥沙分选程度的主要分布特征,其分选系数在1.4~2.2,分选程度为中常区域,分布面积最大,从北至南分布十分广泛;分选系数在2.2以上的为分选程度差的区域,仅在南北区的岬湾处、西北角处与河口区外侧局部地区分布;分选系数在0.6~1.6,为分选程度好的分布区域,仅为个别点分布。
2.2.3 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沉积物质组成在宏观上以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分布为主,而砂、粉砂、砂质粉砂仅在局部点分布。
从沉积物沉积类型分布可以看出,近岸为粉砂、砂-粉砂-粘土分布区,河口区和河口南岬角处为砂质粉砂和砂分布,沉积物质相对偏粗。
北部区域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交互分布,南部区域则主要以粘土质粉砂分布为主,粉砂质粘土仅在局部点分布。
2.2.4 细颗粒含量(小于0.004 mm的粘土部分)
在同一个样品中,细颗粒含量与粗颗粒含量之间存在相反的关系。本次取样各点含泥量d50<0.004 mm的百分含量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取样范围内北部区域平均含泥量为43.6%,南部区域平均含泥量为40.3%;本区域平均含泥量为42%。总体特征是本区沉积物含泥量高,北部含泥量略高于南部。
表2 雷州电厂近海区各断面百分含泥量Tab.2 Percentage content of silt in all profiles in offshore zone of Leizhou Power Plant
2.3 岸滩沉积物分析
在进行水下采样工作的同时,在岸滩上从徐黄角至徐闻盐场间选取16条断面,每条断面选择1~3个点进行了岸滩取样与地貌调查。
本区海岸高潮至低潮岸滩相对比较平坦,距离较短,高潮线基本为砂质物质覆盖,低潮线同样为砂覆盖,但有大小不等的岩石裸露和滚圆程度不一的卵石存在。
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岸滩沉积物由粗至细分别为砾石、砂砾、极粗砂、中粗砂、中细砂,其中以中细砂分布为主,除砂砾外样品的中值粒径在0.215~0.526 mm。
2.4 悬沙粒径分析
由于本海区含沙量偏低,平时海水清澈,采集悬沙样品十分困难。通过对采集的数个悬沙样品的分析,得出该区悬沙中值粒径为0.011 mm,物质成分为粘土质粉砂,粘土含量在30%以上。
3 厂址及其附近海岸地貌特征[3-6]
广东大唐国际雷州电厂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雷州市西部沿海,南临流沙港湾,北靠乌石港湾处于2个港湾湾口突出的一段平直岬角岸线,由流沙港湾北侧的四尾角至乌石港湾南侧的东土角长约4 km的岸线上,面临北部湾海域。
该段海岸从琼州海峡湾口灯楼角起,直至企水港北侧约80 km范围,岸线总的走向为NNW向,其中有东场湾、流沙湾、乌石港湾、企水湾等多个海湾,其中流沙湾、乌石港、海康港、企水湾等由许多巨型构造侵蚀谷地组成,形如树枝状,海岸地势低平,岸线曲折,弱谷亦呈现大湾套小湾的格局,湾内潮汐水道狭长,普遍呈现有-5 m、-10 m或直至-30 m的深槽,湾口门处多有向外突出的扇形拦门沙堆积体,航道中泓水深为-3~-6 m。由于湾内泥沙来源主要为陆地降水冲蚀,数量极其有限,因此湾内水下地形长期处于稳定状况。
该段岸线受雷州半岛陆域掩护,由NNE、E、SE、S向等风向和台风作用引起的波浪较弱,沿岸输沙活动不剧烈,湾口海积地貌不甚发育。各海湾间有岬角存在,潮间带有巨砾堆积,对岸线起到保护作用,使得岸线没有大规模的蚀退现象而处于相对稳定状况。因此该段海岸具有台地溺谷型海岸地貌的特征,属于台地溺谷型海岸地貌,岸段陆域均由玄武岩构成[3]。
电厂工程区岸段处于2个湾间突出岬角的平直海岸中,潮间带宽1~1.5 km,其潮间带常有基岩零星暴露、滩面由砾石、沙滩组成,潮间带沙滩由粗、中、细砂和粉砂组成,并有生物碎屑物质存在。
该工程岸段海底地貌以粘土质粉砂或粉砂质粘土为主要沉积物,近岸水域-2~-15 m坡度较陡,平均可达1/45以内,而-15~-16 m底坡非常平坦,底坡达1/4 800,局部水域有倒坡降存在。
4 结论
(1)雷州发电厂位于雷州半岛西侧南端海岸,面临北部湾,受雷州半岛陆域的掩护,海域仅受SSW、SW和NNE向波浪及风浪的作用。
(2)工程海域潮汐为不正规全日潮,平均潮差2.87 m,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潮流基本为沿岸线的往复流,工程区大潮平均落潮流速为0.37~0.49 m/s,涨潮平均流速为0.34~0.43 m/s,呈现落潮流大于涨潮流的变化规律。
(3)该工程区水域水体含沙量较小,涨、落潮平均含沙量为0.015~0.024 kg/m3,垂线平均最大含沙量为0.026~0.053 kg/m3,呈现落潮含沙量稍大于涨潮含沙量的变化规律。从单宽输沙率看,工程区北部以向北运移的输沙率较大,工程区南部以向南运移的输沙率较大。
(4)工程区泥沙来源主要为海域水体携沙,流沙湾、乌石湾内洪水泻沙及岸滩水域的波浪掀沙;由于泥沙来源数量少且工程区处于岬角受波浪潮流共同作用,电厂工程区水域海床及岸线多年处于冲淤平衡、基本稳定的状态。
(5)该工程区地貌特征为:海岸呈台地溺谷型海岸地貌,陆域均为玄武岩组成;潮间带岸滩宽1.0~1.5 km,有基岩暴露,滩面由砾石、沙(包括粗、中、细砂)组成,以中、细砂为主,中值粒径d50为0.215~0.526 mm,滩面有生物碎屑物质;水下岸坡以粘土质粉砂与粉砂质粘土为主要沉积物,平均中值粒径d50为0.010 2 mm,且南侧水域略粗于北侧水域,泥沙粒径细(小于0.005 mm)、样品含泥量高(平均含量达42%)是该海域底质泥沙的主要特点,近岸-2~-15 m坡度小于1/45,-15~-16 m底坡平坦达1/4 800,有倒坡存在。
(6)从沉积物分布和趋势看,近岸与河口区物质偏粗,主要是受近岸及河流的影响,而距岸不远的沉积泥沙d50均在0.004 mm左右,明显受海向沉积泥沙的影响。
(7)工程水域泥沙运动主要是以海向来沙,流沙湾、乌石湾内洪水期泻沙及岸滩水域的风浪掀沙为主。
[1]李春初.华南港湾海岸地貌特征[J].地理学报,1986,41(4):311-320.LI C C.Geomor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rbor-coasts in south 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86,41(4):311-320.
[2]GB17378.5-1998,海洋监测规范[S].
[3]王文介.粤东锯齿状海岸弧形砂质湾滩的发育[J].热带海洋,1985,4(2):35-36.WANG W J.Development of curved sand beach on crenellate coast in the e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J].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s,1985,4(2):35-36.
[4]闫新兴,刘国亭.钦州湾近海区沉积特征及航道淤积研究[J].水道港口,2006,27(2):79-83.YAN X X,LIU G T.Study o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nel′s deposition in offshore zone of Qinzhou Bay in China[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2006,27(2):79-83.
[5]闫新兴,蔡嘉熙.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泥沙来源及海岸稳定性分析[J].水道港口,2002,23(3):132-137.YAN X X,CAI J X.Analysis on sediment source and shore stabilization of Gwadar Port in Pakistan[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2002,23(3):132-137.
[6]闫新兴.马来西亚科美纳河口地形演变及沉积趋势[J].水道港口,2001,22(4):179-182.YAN X X.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sedimentary trends of estuary of Kemena River in Malaysia[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2001,22(4):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