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自食其果
2010-07-16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006年秋季,美国房地产价格大崩盘,金融危机初露端倪;2007年9月,英国北岩银行倒闭,预示着次贷危机波及欧洲的开始;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黑色星期一”: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倒闭,宣告金融海啸正式席卷而来,一场经济之战也由此拉开了战幕……这种刺激对世界来说,无疑是猛烈而突然的,各经济主体也立刻产生了“膝跳反应”,但并非所有危机都能够直接表现得“来势汹汹”。
与金融风暴相比,全球化环境危机就更像是一种慢性毒药:当人们感觉到气候在逐渐变暖时,北极冰层的厚度已经缩减了40%;当厄尔尼诺(El Nino)和拉尼娜(La Nina)现象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时,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已经越来越高……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威胁就在眼见。面对大自然发出的一次次“警告”,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环境危机,已经刻不容缓!
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相同,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敏锐触觉的海运业也迅速做出反应:正视其发展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绿色航运”!如何实现节能降耗减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技术改良、科技创新无疑是最科学有效的方法。
一场航运发展与环保的博弈正在上演……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加上早期环保意识薄弱,导致污染物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面对无法承受的“破坏力”,大自然也用各种“手段”向人类发出了警告。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研究专家小组发布《2007年度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报告》,预测从1990年到2100年的一个多世纪时间里,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将可能升高1.1~6.4 ℃,到本世纪末,地球表面可能出现极端炎热天气。过去的100年内,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幅度超过了以前的3000年。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高温、干旱、暴雨不断袭来。最高气温、瞬间雨量突破气象纪录的现象司空见惯。预计未来100年,全球气候还将继续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极端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快速上升,诸如冰川退缩、冻土退化、海平面上升、水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等气象灾害将给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海洋污染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球环境遭到的伤害愈加严重,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当然也无可幸免。近二三十年来,鲸鱼、海豚冲上海滩集体自杀的新闻频频发生,由此引发了对海洋哺乳动物自杀原因的争论。学者们有的阐述“电磁干扰论”,有的提出海洋动物“流行性疾病论”,也有的坚持“海洋污染论”……学术争论促使了有关科学的深入研究。解剖自杀的鲸鱼、海豚尸体发现,这些海洋哺乳动物体内无一例外地积累了大量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尽管抹香鲸等动物集体自杀的原因还有争议,然而它们都受到了海洋污染的伤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海洋中充满了有机污染物质,这是一些极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质。在海洋的自然环境中它们会长期滞留,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其浓度越来越大,毒性越来越强,致使海洋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排放入大海的污水超过200亿t,排放入大海的工业废渣7000万t;日本每年排放入海的污水也超过130亿t;独联体国家每天排入波罗的海的污水超过300万t;我国每年也约有100亿t污水排放入海洋。
航运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小觑
一直以来,海运都被认作最环保的运输方式,航运业也一直被排除在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之外。但不久前联合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表明,商业航运的CO2排放量几乎是以前估计的3倍。
近年来海运业飞速发展,在收获海洋带来的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同时,船舶及相关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也随之激增。根据国际油轮独立船东协会的研究报告,航运业目前每年消耗20亿桶燃油,排放超过12亿t的CO2,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有预测认为,到2020年全球航运业将需要4亿t燃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在目前基础上增加75%。
此外,频频发生的船舶污染事故,尤其是油船、化学品船海上污染事故危害也十分严重。1989年3月,“埃克逊-瓦尔德兹”号油船在加拿大西海岸的威廉王子湾海岸搁浅,泄漏原油约3.6万t,事故涉及的污染损害赔偿费用、清污费用和罚款等高达80亿美元。由于海水一旦污染后很难恢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受到极大破坏。1992年12月3日,希腊油船“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海岸搁浅,泄漏的原油严重污染了当地海滩,造成当地旅游业萧条。船舶污染物质中的有毒物被海洋生物摄取后,富集在食物链中,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损害。1999年12月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集团的一艘油船在比斯开湾沉没,泄漏的2万t石油致使近400 km海岸线严重污染,造成法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污染。
血淋淋的事例向世人昭示:航运业的污染绝不容小觑。专家指出:海洋环境污染中有35%为船舶造成,其中最主要是油类物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由于航运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60万t,其中110万t是油船排放压舱水和洗舱水时进入海洋的,其余50万t是油船在海上发生事故时排入海洋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6年10月19日报告指出,当前全球海洋有200处“死亡区”,比两年前多出34%。海洋死亡区指的是受污染而缺氧致鱼群和其他水生物难以存活的地带,目前海洋死亡区面积已达数万平方英里。环境污染造成藻类疯长,剥夺了其他海洋生物的氧气,是死亡区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日本东京“航运和贸易新闻”更是给航运业的污染递出了一份震撼的报告:由美国特拉华州大学和英国罗切斯特技术学院专家教授牵头的几个科学研究小组,经过连续15年对全球远洋运输船舶的废气排放的调查后发现,以SO2和硫酸盐等有害污染物质等为主的国际航运废气排放,与海域附近死于肺癌等绝症和因患上肺气肿等严重丧失劳动力疾病有着相当大的联系,而且每年病死和致病的人数正在继续增加。参与报告的科学家一致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尤其是港口和靠近船舶频繁来往贸易航线的沿海地区,由于空气、土壤和水源受到远洋轮船废气排放的严重污染,社会群体癌症发病率不断提高。2008年2月22日,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指出,中国部分海湾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近海海域污染范围过去10年间扩大了近1倍,已超过16万km2。
这些报告无不在警示着:治理航运污染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