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病灶雌、孕激素受体及微血管变化的影响*
2010-07-16韩泽民章汉旺
周 毅 韩泽民 章汉旺
近年来,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因其病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故探讨其发病机制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小剂量米非司酮(mifepristone)治疗子宫腺肌病后对异位病灶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PR)的表达、微血管计数(micro vessel count,MVC)和面积变化的影响,并与未经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对比,以进一步揭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作用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6年1月—2009年6月我院及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根据病例资料,筛选出有典型子宫腺肌病临床症状、术前有B超诊断、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患者共58例(其中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者3例)。术前经小剂量米非司酮(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者28例为A组,12.5 mg/d,口服,连服3个月,停药后立即手术。术前未经任何卵巢激素、糖皮质激素及其拮抗剂治疗者30例为B组。A组年龄为43~53岁,平均(45.3±4.1)岁;B 组年龄为 44~53 岁,平均(45.6±4.3)岁,2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56 3,P > 0.05)。
1.2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腺肌病标本中ER、PR蛋白和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Ⅷ因子抗原的表达情况。组织标本经4%多聚甲醛固定处理后,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5 μm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素(SP)法检测,其鼠抗人ER、PR单克隆抗体及鼠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Santa Cruz),稀释度为1∶50。兔抗鼠SP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试剂公司)。空白对照组用0.01 mol/L PBS代替一抗。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例图文分析系统对ER、PR表达结果进行分析。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例图文分析系统对Ⅷ因子抗原标记检测2组腺肌病病灶中微血管的数目和面积(每个标本5个200倍视野之和),记录结果。
1.3 结果判定 以细胞核棕黄色染色为ER、PR阳性标准,没有染色为-。对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的微血管进行数目和面积(5个高倍视野之和)的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ER、PR阳性率比较 A组28例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标本中,ER阳性表达21例,阳性率75.0%;B组30例中ER阳性表达26例,阳性率86.7%;A组ER表达弱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28,P>0.05)。A 组 PR 阳性表达 22例,阳性率78.6%;B组PR阳性表达29例,阳性率96.7%,A组PR表达弱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7,P < 0.05),见表 1。
表1 2组子宫腺肌病病灶中ER、PR表达结果 (例)
2.2 2组微血管计数及微血管面积的比较 A组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面积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激素依赖性疾病,它的发生与卵巢激素作用密切相关[1]。雌、孕激素是通过其受体(ER、PR)发挥作用的。ER、PR由雌激素诱导产生,且雌激素有上调ER、PR含量的作用[2]。高水平的雌、孕激素通过受体作用可刺激局部内膜的增殖,促进病灶生长。雌激素为子宫内膜致分裂源,有利于破碎内膜的种植与生长,且这种异位灶不同旁分泌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外周高水平的雌激素作用下及局部自分泌的雌激素的内环境中,雌激素通过与其相应受体结合,促使异位病灶组织在肌层内种植、生长、发展[3]。异位病灶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局部雌激素的增加,可以促进VEGF表达增强,促进并维持异位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的血管活性,加速异位内膜的种植和增殖,VEGF表达增强增加了子宫腺肌病发生的风险[4]。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抗孕酮药物[5],它通过与孕酮竞争性结合受体而起到阻断孕酮的作用,从而抑制卵巢功能,使异位的内膜萎缩。米非司酮同时有抑制VEGF产生,抑制内膜螺旋动脉的血管生长等作用[6]。米非同酮虽然不能与ER结合,却能对抗雌激素诱导的子宫内膜增生,称为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
表2 2组微血管计数及微血管面积比较±s)
表2 2组微血管计数及微血管面积比较±s)
*P < 0.05,**P < 0.01
组别A组B组t n 28 30微血管计数(个)75.1±7.8 90.4±8.7 2.303*微血管面积(μm2)783.3±54.2 2 334.0±129.4 4.881**
本研究结果显示,子宫腺肌病患者应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3个月后,腺肌病异位病灶中米非司酮治疗者ER的阳性表达虽然低于未治疗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含量小有关。非米司酮治疗者PR的阳性表达水平低于未治疗者,异位病灶组织中MVC计数降低,血管面积也明显减少,提示米非司酮能够干扰、控制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的生物学活性,通过抑制血管的生长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的种植、浸润和生长的能力,并能抑制异位内膜继续增生的能力。但米非司酮对血管的抑制作用只是改变了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内微血管的数目和形态,在用药期间使病灶内的血液供应量减少,并没有使微血管完全消失和病灶清除,停药后,子宫腺肌症病灶的血管系统恢复原来的血供状态,使得临床症状重新出现,这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停用米非司酮治疗后易复发的原因。
[1]Schweppe KW.Long-term use of progestogens-effects on endometriosis,adenomyosis and myomas[J].Gynecol Endocrinol,2007,23(Suppl 1):17-21.
[2]Slayden OD,Brenner RM.Hormonal regul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estrogen,progestin and androgen receptors in the endometrium of nonhuman primates:effects of proge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s[J].Arch Histol Cytol,2004,67(5):393-409.
[3]Leyendecker G,Wildt L,Mall G.The pathophysiology of endometriosis and adenomyosis:tissue injury and repair[J].Arch Gynecol Obstet,2009,280(4):529-538.
[4]Kang S,Zhao J,Liu Q,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gene polymorphism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developing adenomyosis[J].Environ Mol Mutagen,2009,50(5):361-366.
[5]Tang OS,Ho PC.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mifepristone[J].Gynecol Endocrinol,2006,22(12):655-659.
[6]赵轩,吴华真,王宝金,等.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4):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