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

2010-07-15朱育雄

经济视角·下半月 2010年6期
关键词:经济圈工业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三大经济圈的空间范围,通过建立经济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计算出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武汉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的特征,为促进武汉经济圈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武汉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水平,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工业

作者简介:朱育雄(1972—),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国有资产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02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08-03

一、三大经济圈空间范围的界定

世界经济空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均衡的特点,而经济圈是由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和周围广大的农村地区、相邻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共同构成的一个在各种要素之间以市场经济关系为基础,以城市网络为纽带而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有机体。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约10.96万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覆盖的空间地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惠州共9个城市,土地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2002年6月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界定的武汉经济圈的空间范围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咸宁、黄冈、仙桃、天门、潜江共9个城市。该区域虽然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无法比拟,但其历来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区域,更是湖北省城市分布最为集中和工业较为密集的核心地带。

二、评价方法

(一)评价工业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的选取

根据指标选取的系统性、显著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可比性以及国际惯例等原则,首先选取6大类14小类共67个具体指标;然后,采取相关分析法,选取与第二产业产值关联度大于0.55的指标作为评价工业投资环境的指标体系,包括:(1)城市规模,主要反映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等;(2)基础设施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交通通讯、公共设施服务等城市总体建设状况;(3)经济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与效益、经济外向度等;(4)市场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市场容量、金融服务水平等;(5)信用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政府信用、社会信用等;(6)社会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科技发展状况、社会稳定性、人居环境等。

(二)评价模型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评价原始资料矩阵Xij,设i为33个城市中的第i市,j为投资环境构成要素第j个指标;(2)将数据用标准差方法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影响,得到标准化后矩阵,然后求协方差阵;(3)由协方差距阵求解方差贡献率,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主因子数,然后计算第k个因子的载荷Pkj;(4)计算各城市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值。

(三)评价结果

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按照综合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达90%的要求,选取4个彼此独立的综合因子。据此,得出3大经济圈各城市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值,将各经济圈内的城市,按其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分别得到3个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参见表1。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一)等级划分

根据经济圈内33个城市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的大小,运用欧氏距离聚类分析法,对33个城市进行分类,在SPSS的支持下,可以将33个城市按工业投资环境的优劣分为4个等级,参见表2。

(二)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可知:(1)武汉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存在较大差距,除武汉市综合排名第13位,其他8个城市排名均在最后8名之列。无论是核心城市还是经济圈整体发展水平,武汉经济圈均无法与长三角、珠三角相匹敌,主要指标数值参见表3。(2)3大经济圈核心城市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均进入前3名,而武汉市仅排名第13位,武汉市除了城市规模具有相对优势外,其他子环境均不理想。(3)经济圈内部城市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差异程度不同。武汉市无论是子环境还是综合投资环境竞争力和经济圈内其他城市都有较大差距,而珠三角和长三角内部各城市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差距较小。这表明珠三角和长三角核心城市已形成了经济圈发展的腹地,有效带动了周边城市发展,而作为核心城市的武汉市辐射能力较差,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城市发展。(4)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武汉经济圈一体化水平较差,武汉市还未成为经济圈的增长极。此外,武汉经济圈内各城市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缺乏产业特色,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群。(5)武汉经济圈所覆盖的城市处在内地不发达地区,经济外向度差,外资企业较少,外资利用能力有限。武汉经济圈应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外资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外资。

四、武汉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优化调控对策

第一,调整工业结构,实现工业产业优化升级。武汉经济圈所覆盖区域的工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功能不强,主要工业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企业和产品缺大少强,大企业少、名牌产品少、技术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能够代表我国工业水平、拥有先进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稀少,高新技术工业产业企业规模不大。武汉经济圈内工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其工业经济腾飞的重点与难点。调整工业结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国有企业而非私营企业,国有工业结构调整是整个工业结构的突出问题与症结所在,也是提高武汉经济圈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国有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带动整个区域工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以企业为主而非政府,企业只需要掌握与本企业本行业发展有关的信息,这样的决策更富效率,而且分散化的决策方式也使成本更低,这些都是政府政策所无法比拟的;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应以组织结构为主,因为它是实现工业产业升级和产业素质提高的关键,同时也不容忽视产品结构调整,要把握市场发展态势,以此确定主导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的当前目标是工业产业升级而非总量平衡,调整的过程也是工业产业技术水平的开发和升级的过程,在提高引进技术的档次和水平的同时,务必加大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力量,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与高技术产业。

第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是实现工业腾飞的突破口。武汉经济圈所覆盖区域的工业技术含量较低,不重视技术改造与创新。例如,汽车工业是武汉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从技术上看,汽车行业除了神龙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外,有相当数量的厂家仍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水平,而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将相当部分的开发资金用于汽车技术的改造与创新方面,不断开发价廉物美的新产品。武汉经济圈所覆盖区域的医药生产企业较多,但缺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老产品生产受知识产权约束,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受资金技术的制约而无法完成。武汉经济圈的传统工业产业,如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长期被保护在僵化体制中,缺乏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动力。无序、粗放的总量扩张,不但造成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而且形成了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因此,武汉经济圈内各城市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以品质优化为中心,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

第三,充分发挥武汉市的极核作用,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辐射源和发动机。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的重要中心城市,拥有发达的商贸、金融业以及门类较为齐全的以钢铁、汽车、机械类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其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武汉市辐射能力弱,较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其发展未能有效带动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因此,应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成功经验,以核心城市武汉市作为发展极,将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圈经济增长的辐射源和发动机,推动武汉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协作机制,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经济圈内各城市的特色工业产业,合理分工各城市的工业产业布局,突出武汉市以现代制造业为工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通过拉长工业产业链条,来辐射带动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

第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发达的经济圈通常都是由强大的产业密集群支持,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均已形成IT产业、高新技术制造业的产业群。相比之下,武汉经济圈的产业聚集不足,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支柱产业主体地位不突出,主要工业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核心城市传导力不强,城市间不能形成明显的产业转移梯次。从都市经济圈的本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点来看,产业聚集不足,特别是现代制造业聚集不足是武汉经济圈特别是其核心极——武汉市“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必须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为工业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具体包括:集中各市的特色资源和要素,塑造区域特定工业产业投资环境,形成以某主导产业为龙头的产业聚集,向区域产业化方向发展,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特定产业投资环境的竞争力;及时发现正在形成中的区域工业产业群,积极促进区域产业聚集,依据自身优势和工业基础,鼓励对同一工业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培育优势产业,运用财税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2] 刘家强.试论大武汉经济圈发展策略[J].区域经济,2004,(01).

[3] 邓宏兵.区域投资环境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4]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课题组.产业集群与武汉经济圈发展研究[J].长江论坛,2005,(03).

猜你喜欢

经济圈工业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十三五”背景下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性研究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7月份工业经济嵩位运行 稳中趋缓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
1月份工业经济“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