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导浊方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2010-07-14江海涛张俊华胡利民方文岩顾志敏刘友刚
王 威,李 智,陆 怡,江海涛,张俊华,史 红,胡利民,方文岩,顾志敏,杨 林,刘友刚,王 超,田 维
300158 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李 智,陆 怡)
300150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海涛)
300022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中心(张俊华,史 红,胡利民)
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文岩)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中国脂肪肝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且趋于年轻化。脂肪肝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胆结石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脂肪肝的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好的疗效。因此,在治疗脂肪肝方面传统中医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历资料
1.1.1 病例来源 所观察病例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保康医院门诊、和平中医医院门诊、和平医院中医门诊,共79例,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其中自然脱落病例7例,最终纳入病理72例。
1.1.2 病例概况 观察病例中,男44例,女35例;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者30岁,平均年龄50.7岁;病程最长者18 a,最短者1 a另6个月,不饮酒者13例,偶尔饮酒者44例。肝功异常者15例。糖尿病者3例。高脂血症者57例。
1.1.3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2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拟定。症状:有乏力、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酶水平: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谷丙转氨酶(ALT)增加为主,常伴有谷氨酰转肽酶、三酰甘油等水平增高;B超诊断的脂肪肝分度:根据肝脏形态、肝脏实质回声衰减的程度和肝内管道结构等声像图的改变对脂肪肝进行分度:轻度:一般为非均匀性脂肪肝或均匀性脂肪肝。肝脏大小正常,表面光滑平整,形态饱满,边缘角轻度增大,肝实质回声近区(即断面前2/3~1/3区域)弥漫性增强,远区(后1/3~2/3区域)回声轻度衰减,管道结构走向清晰,或肝区显示小片状致密回声区,边界欠清,病变边缘向外周的回声有递减现象。中度:一般为均匀性脂肪肝。肝脏形态增大,表面光滑平整,边角圆钝,肝区光点增粗,近区回声明显增强,远区明显衰减,肝内管道结构走向尚清晰,但减少,肝包膜线回声模糊,肝肾与肝脾回声强度对比,肝脏回声明显比肾、脾强。重度:一般为均匀性脂肪肝。肝脏形态明显增大,下缘圆钝,肝脏回声晶莹明亮,有“亮肝”之称,近区回声致密,明显增强,点状回声分界不清,呈一片云雾状,远区回声明显衰减,甚至呈无回声区,血管走向显示不清,肝静脉变细、狭窄,肝包膜线模糊不清。
1.1.4 病例入选、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年龄:30~70岁符合以上脂肪肝诊断标准者即可入选;合并有心血管、肺、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全者。慢性肝炎有肝炎病毒复制,处于活动期者;急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者;精神病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下,70岁以上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以及对本药过敏者;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嗜酒者,女性饮酒>40g/d,男性>80g/d[乙醇(g)=乙醇饮料(mL)×乙醇含量(%)×0.8(乙醇比重)]将被排除,不可入选。病例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受试者依从性差,试验用药<80%,或中途停止用药;中途患者发生其他疾病,需服用其他治疗药物,影响了试验药物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判断者将被剔除。
1.2 试剂和仪器 ALT、AST、GGT试剂盒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购入;TG及TCH试剂盒由浙江东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购入。检测仪器为荷兰威图公司95版2000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方法
1.3.1 疏肝导浊方用法、剂量和疗程 用法和剂量:疏肝导浊方饮片,1剂/d,水煎两次混均后,每日早晚各温服次,150 mL/次,疗程:每个月(4周)为一评估时点,连续服药3个月。除按规定要求用药外,均未服用其他药物。
1.3.2 安全性观察 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治疗前、治疗治疗的每一个评估时点和治疗结束时各检测1次。
1.3.3 检测方法 症状体征检查、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血糖、ALT、B超检查。治疗前和每一评估时点各检测1次。ALT采用速率法;TG及TC采用酶终点法,并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疗效指数≥66%;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脂肪肝表现基本消失,生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疗效指数<66%,≥33%;症状、体征好转,B超检查脂肪肝程度明显减轻,生化检查下降为治疗前的2/3。无效:疗效指数<33%;症状、体征无好转,B超检查脂肪肝程度无改善,生化指标下降不明显。
1.3.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部分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服药前与服药后对照观察临床症状进行药物有效率统计处理;服药前与服药后3个月的血糖(B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酐(Cr)结果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 经疏肝导浊方药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善太息、腰膝痠软、便秘、舌苔等症状改善最为显著。见表1。
其中疗效指数为显效的8例,占11%;疗效指数为有效的40例,占56%;疗效指数为无效的24例,占33%。总有效率为67%。
2.2 血脂及血糖改善情况 给药前与给药3月后相比血浆中的GLU、TG、TC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均有较大的下降趋势。见表2。
2.3 肝肾功能改善情况 给药前与于给药3个月后相比BUN、Cr水平无差异,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而 ALT 水平有较大的下降(P<0.05)。见表3。
表1 临床症状及体征统计表 例
表2 疏肝导浊方药对血脂、血糖的影响(±s)mol/L
表2 疏肝导浊方药对血脂、血糖的影响(±s)mol/L
指标GLU TG TC给药前8.65±2.83 3.59±0.95 6.66±1.68给药1月6.64±1.58 3.07±0.80 5.57±1.22给药2月5.89±1.55 2.87±0.41 5.46±1.39给药3月5.47±1.34 1.21±0.36 4.59±0.75
表3 疏肝导浊方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s)IU/L
表3 疏肝导浊方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s)IU/L
注:给药前与给药后3个月相比,*P<0.05。
指标ALT BUN Cr给药前62.00±14.89 3.82±0.57 82.18±14.84给药1月60.50±18.43 3.05±0.59 84.19±7.66给药2月45.67±11.82 3.28±0.74 83.74±13.97给药3月29.67±9.45*3.94±0.70 81.09±11.40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脂肪肝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饮酒无度伤脾,脾伤运化不及则生痰湿;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则癖血内生。痰癖互结,积于胁下,肝脾不调、痰癖互结,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水湿内停、痰浊内生、血脉不利、痰瘀交阻于肝络,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临床上常见脂肪肝患者多为体形肥胖、舌瘀暗、苔厚腻等痰瘀证候。张伯礼教授集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疏肝导浊为主要治则的诊疗方法,临床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以疏泄为顺,疏肝导浊方药可以疏肝运脾,导浊解郁,行气散结,柔肝和中。并可以升清阳而解郁热,降浊气而消痞积,本研究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疏肝导浊方药可有效地改善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ALT、TG、TC值,减轻脂肪肝患者肝脏脂质程度的B超分级。另外,给药前与给药3个月后相比BUN、Cr水平无差异,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而ALT水平有较大的下降。此实验结果表明服药3个月未发现疏肝导浊方药对肝肾损害。
脂肪肝与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肥胖呈正相关,其机制为肝脂质代谢通路障碍、胰岛素抵抗、氧应激等综合因素所致。胰岛素抵抗时同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在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中有直接作用[3]。许多研究表明[4],脂肪肝患者血糖水平升高。这是由于脂肪和肌肉组织上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利用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促进胰高血糖素上升使脂肪分解加强,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大量入血,脂肪沉积在肝内,从而导致脂肪肝;胰高血糖素在肝内不能抑制脂肪合成,但抑制肝脏释放极低密度脂蛋白,当肝内甘油三酯的合成速度超过极低密度脂蛋白释放速度时,大量脂肪在肝内堆积,形成脂肪肝[5]。疏肝导浊方药可降低血糖间接证明可以提高脂肪和肌肉表面上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血糖的利用,降低脂肪动员,使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生成减少,肝内脂肪沉积减少,从而治疗脂肪肝。
综上所述,疏肝导浊方药可有效地改善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血脂、血糖提高ALT改善肝功能。这表明疏肝导浊方药可以治疗和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对降低脂肪肝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倪燕君,刘厚钰,张顺财,等.脂肪酸、脂蛋白脂酶在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5):324-326.
[2]范建高,钟 岚,王国良,等.肥胖、高脂血症致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探讨[J].肝脏杂志,1999,4(3):171-173.
[3]王家陇.非酒精脂肪性肝炎病理病因和发病机制[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6):361-363.
[4]刘 军,陈 影,姚庆姑.脂肪肝与体重、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临床荟萃,2003,18(8):439-442.
[5]董春富,吴国华.脂肪肝患者血脂肝功能指标改变分析[J].检验医学,2005,20(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