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体皮肤成为触摸屏
2010-07-10李新苗
本刊记者 | 李新苗
国际上的研究者开始以人体作为通信传输工具进行应用研发,除了将人体作为触摸屏,人体还可以成为宽带传输的介质。
>>这种皮肤输入界面可用于控制音频装置,运行一些像俄罗斯方块的简单游戏,拨打电话和简单的浏览器系统导航。
伸开手掌,手掌就是一个显示屏,你只要点击数字就可以拨打电话了;伸出前臂,前臂也变成了游戏机的触摸屏,可以控制俄罗斯方块的下落方向。人的皮肤成为便携终端的触摸屏?是的,也许整个身体都可以转化为人机交互界面,变成一个方便的触控屏幕。
近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宣布,其与微软共同开发出了将人体皮肤作为大尺寸触摸屏的技术“Skinput”。只需用一只手指点触手掌及手臂等的皮肤表面,即可操作游戏等。
“这是将多种终端与人体应用相结合的案例,我曾看过朋友推荐的一段视频,关于人体皮肤触摸屏的现场表演非常令人震撼。”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告诉记者,当记者向他询问对3月初发布的《人体皮肤变为触摸屏》这则消息的感受时,他的情绪甚至有点小小激动。
的确,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三年级博士研究生Chris Harrison的研究成果将人体引入了触摸屏的领域。“Skinput将改写和推进人类对终端应用的历史。”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位二年级的博士研究生承认,同样是博士研究生,他本人认为Skinput技术的研发是真正的创新。
高达95.5%准确率
Skinput是Chris Harrison与微软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而成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网页上,记者看到介绍说,Skinput是在袖箍内侧安装声波传感器并将其与计算机系统连接,还可根据需要配合使用手掌大小的小型投影仪。配带该袖箍后,用一只手的手指敲击手臂及手掌,其振动会转变为声学脉冲,随后在皮肤上像波浪一样传播,待袖箍上的传感器检测出该脉冲后,传递给分析信息的计算机。
“在手臂上,能以95.5%的准确率判断敲击部位”,Chris Harrison介绍说。Harrison等通过关注声波脉冲的波形及强度因敲击手臂及手掌的部位不同而发生变化的特点,开发出了根据该波形信息来通知敲击的是手臂哪一部位的软件。
利用软件的判断,使用者可操作各种便携终端。比如,在手臂上将音乐播放器的各种操作划分为几个部位,用手指敲击手臂来操作与袖箍连接的音乐播放器。而在利用小型投影仪时,手臂及手掌还可以作为屏幕,收看和收听音视频、操作游戏机或手机。
突破便携终端触摸屏瓶颈
Harrison将Skinput的开发定位于分离便携终端通信等基本功能与界面研究中的一环。目前便携终端的体积越来越小,携带方便的同时,却因界面按钮变小、画面尺寸变小,反而不便使用了。“利用身边的桌子及墙壁作为界面”这一想法成为开发Skinput的初衷。
在日经BP社介绍Skinput的文章中指出,Skinput利用投影仪,以胳膊、手掌等皮肤表面代替手机界面的想法,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的“Sixth Sense”相似。不同的是,利用Skinput时无需使用摄像机。检测敲击部位时,Sixth Sense采用的是基于摄像机的图像识别方法,而Skinput利用的是声波脉冲。另外,Skinput完全聚焦于便携终端界面,并不是实现以计算机信息强化现实信息的增强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这一点Skinput与Sixth Sense也不同。
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宣布该项技术的同时,也表示与微软在2010年4月10~15日于美国亚特兰大举办的学会“28th Annual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上公布该系统的详细内容。
人体充当传输介质
无独有偶,以人体作为通信传输介质的研发,还不仅仅是皮肤触摸屏,也包括人体宽带传输。
2010年1月发表在某国外科技期刊上的一份论文表明,首尔韩国大学的研究者已经可以通过人的手臂在放在皮肤上的两个相距30cm的电极之间传输数据,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0MB。整个设备300 m厚,大约只有三倍头发丝的厚度,可以经受90度的弯曲70万次。
据称,贴在皮肤上的带有弹性的薄电极可以比蓝牙更节省能源。因为低频电磁波通过皮肤衰减很小,一个皮肤通路也可以保护信号不受外界干扰。研究者们对应用还进行了皮肤安全的测试和细胞毒性测试。当然,研究团队看好用这项技术,是希望其能为人们的健康服务,而不仅仅是直接用人体当电线传输网络信号。
一份资料表明,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者在2005年就已经展示过类似的通信连接设备。但是他们的电极体积大并且僵硬,由氯化银制成的,长期放置在皮肤上容易引起皮肤刺激过敏。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研究者也在研究体内网络传输,他们的目标是识别人体通过触摸就可以开锁的门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