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情信息工作知识讲座
2010-07-10陈友权
陈友权
(农业部,北京 100026)
农情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各种农情信息,对上准确反映各地政策落实、工作进展、生产动态、形势预测等重要行情、民情和灾情,对下提供政策、生产、市场、品种、技术、经验等信息服务。农情信息工作包括农情调度和农情发布,是一个从农情信息采集、整理、上报、发布 (采取措施),到再采集、再整理、再上报、再发布 (采取措施)的循环往复过程,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以至无穷。
当前,农情信息已成为领导了解情况、研判形势、科学决策、指导生产的重要依据,成为抗灾救灾组织指挥的重要辅助系统,在农业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 农情的基本概念与职责要求
1.1 农情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前,秦朝的 《田律》规定,各地应当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受雨、抽穗面积、开垦未播面积、禾稼出苗后的雨量和受益面积以及旱、风、涝、蝗等灾害范围和受损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设立农业部,赋予其掌管农情报告和农业调查等职能。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农林部农业局开始专门设立农情信息处,负责农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映,承办国务院抗旱领导小组有关农业抗灾救灾工作。
在1998年和2008年历次机构改革中,无论其他机构怎么变化,农情信息处的机构、职能和手段不仅没有削弱,反而从许多方面得到了加强,如机构稳定,职能增强,人员增加,经费从无到有、逐年增加。
1.2 农情的概念
狭义地讲,指农业生产动态情况,主要为粮食作物种植计划、实播面积、苗情长势、灾害影响、产量预测等。
广义地讲,农情是指农业生产动态和农业生产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情况。一是作物范围在扩大,过去主要关注粮食作物,现在扩大到油菜、棉花,还在向蔬菜、水果等经济园艺作物延伸;二是内容在拓展,不仅包括过去侠义的农情,而且增加了雨情、水情、灾情、行情、民情等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情况。
1.3 农情信息工作的职责要求
1.3.1 法定职责
2009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设完善旱情监测网络,加强对干旱灾害的监测。农业灾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发布”。
1.3.2 政府职能
199 8年和2008年国务院 “三定”规定的文件明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农情信息工作。2008年国务院“三定”规定的文件还明确农业部负责 “监测、发布农业灾情”。
1.3.3 管理需要
一方面,随着人口不断增加、食品加工和国际、国内贸易迅速发展、生物能源发展势头日趋强劲,粮食需求量呈刚性增长,要求产量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增产的基数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极端天气事件和农业自然灾害呈加重趋势,农产品市场复杂多变,粮食和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逐步加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加强农情调度工作,及时发现农业生产中不利因素的发生苗头,迅速采取化解和补救措施,强化动态管理、过程控制和信息引导,特别是在防灾减灾方面,及早发现苗头,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落实防范措施,可以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尽量减轻不利影响,确保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目前,农情信息工作已成为有关领导对农业生产实施动态监测和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各级政府及时掌握农业灾情、组织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的重要方式,成为农业部门科学预测产量和正确判断形势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管理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农情信息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只能干好,不能干砸。
2 农情工作的基本制度与工作机制
2.1 定点监测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农情信息采集制度
一方面,由县、乡、村三级农技人员根据 《农情调度月历》的有关要求,分别开展抽样调查,采集有关信息,县级汇总、整理、分析后,逐级统计上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信息采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层层统计上报过程中的行政干预,农业部正在建立定点监测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农情信息采集制度,在全国500个农情基点县建立1.35万个农情信息固定监测点 (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
2.2 常规调度与应急调度相结合的农情信息调度制度
一方面,按照 《农情调度月历》和 《基点县农情调度月历》规定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定期采集和调度常规的农情信息。另一方面,根据领导的要求,对农业生产播种收获进度、重大政策、市场供求、自然灾害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有关热点问题临时进行应急调度,调度的内容和时间难以事先确定,往往时间紧、任务急、要求高 (一般要求有数据、有分析)。
2.3 农业部门主导、其他部门参与的灾害评估制度
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与气象等部门联合组织农业、气象专家,深入重灾区开展田间调查和农户走访,以调查数据为基础,与常年和上年同期情况进行对比,结合灾后补救措施和气象因素,综合评估灾害损失,全面分析灾害影响,为准确判断农业生产形势提供科学依据。
2.4 多部门、多系统重大农情沟通会商制度
农情机构要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沟通会商,平时邀请其他有关部门参加农业部门的高产观摩、调查测产、形势分析等活动,主动向他们提供相关资料和农情信息,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分区域、分作物、分因素 (气象、政策、技术等)的产量会商和形势分析,力争在产量趋势上达成一致,在主要数据上基本接近。同时,针对农业部门内多个系统 (农情、生产管理、市场信息、农技推广等)开展面积、苗情长势、产量预测等工作,农情机构平时要加强有关系统间的经常沟通、资料交换、互相参与有关活动、共同会商衔接,最后由领导审定,一个数字上报。
2.5 年度考核与表彰奖励制度
目前,农业部制定实施了 《农情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了农情信息报送网上自动记分系统,对省级农情机构实行了考核、表彰和经费奖励制度。每年8月底,对各省 (区、市)本年度的累计得分进行审核、统计,根据多少进行排序评比,以农业部办公厅文件通报表扬前5名、前10名和前20名,并将年度考评结果与下一年度工作经费安排挂钩。下一步农业部将参照对省级农情工作的考核表彰激励制度,建立基点县农情工作考核表彰激励制度,激发各级农情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报表扬先进,促进农情信息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3 农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与相关条件
3.1 基本队伍
要有1~2名专职人员 (熟悉农业农村情况,表达、综合、组织能力较强,有发展前途的人),工作人员要稳定 (不能老换人),加强培训和锻炼 (经常培训,工作上压担子,提供锻炼机会),形成专业工作队伍和专门工作体系 (经常开展培训交流活动)。
3.2 基本手段
要配备农情信息采集、录入、传输、整理、报送或发布等设施,要解决办公、调研和会商的基本条件和工具 (田间调查工具、交通工具),相关数据库 (县级种植业数据库正在逐步推进,不断补充完善),相关资料源(要与有关单位建立资料交换和信息共享机制)。
3.3 基本经费
要解决农情信息采集、核查、评估、会商、汇总分析、发布宣传、人员培训、工作交流等所需经费。
4 如何做好农情信息员
4.1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意识
不失职 (要每天关注天气变化、每天查阅农情月历、每天浏览新闻媒体,发现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苗头立即调度、预警,发现近日有调度任务及时办理)、不误事(行动迅速、按期完成)、不出错 (仔细调度、认真审核)、不惹事 (瞻前顾后,多方衔接,不找事,不捅漏子)
4.2 要有吃苦耐劳、牺牲自我、不计名利的牺牲精神
随叫随到,加班加点,舍弃家庭义务和自我休息,不与其他部门比权利、比实惠、比待遇。
4.3 要有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工作方法要科学,如定点采集布点要有代表性,抽样调查要有随机性,统计比较要保持同口径,具有可比性,信息和数据来源要有据可查,引用他人信息尽量保持原文,不要擅自修改或重新整理,形势分析和判断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有论述、有数据。
4.4 要有雷厉风行、沉着应对的工作作风
首先要有工作计划,近期和阶段性计划,做到有张有弛、有保有舍。农情工作事情多,有自己计划的事情,有领导临时交办的事情;有日常工作,有应急调度。要经常 (每周)按照轻重缓急对近期工作进行排序,最重要、最急迫的事情先办,即使一边办着这件事又来另一件事,也不能乱。
4.5 要身体力行,善于管理指导基层农情队伍的工作方法
要经常与乡、村农情人员和定点采集农户保持联系,了解情况、探讨工作、分析形势,尤其在重大农情信息(如面积、灾情、产量等)调度过程中,要深入乡、村和基点农户,与他们一起调查、一起分析,既指导了乡、村和基点农户的工作,又增进了了解,还掌握了第一手情况。
4.6 要依靠和发挥专家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
信息员要与有关部门专家和重点乡镇农技员建立沟通、交流机制,经常保持联系,平时邀请他们参加农业部门有关活动,关键时候 (如面积、灾情、产量等生产形势分析和抗灾救灾过程中)发挥他们作用,尤其在粮、棉、油产量预测过程中,要主动、及时与国家农调队县调查队沟通、交流、会商和协调,请他们参加我们的高产观摩、调查测产、形势分析等活动,向他们提供农业部门的相关资料、信息,与他们进行分区域、分作物、分因素 (气象、政策、技术等)的产量会商和形势分析,力争在趋势上达成一致,在数据上基本接近。
4.7 要开阔眼界、积累经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农情信息不能仅仅是干巴巴的几个数字和几行简单的文字介绍,要进行综合分析,有判断、有依据,有逻辑推理、有数据支撑,形成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说服力强的综合材料。分析形势要有特点,总结工作要有亮点,反映问题要有重点,提出建议要对准焦点。反映灾情不仅要有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数据,而且还要详细介绍天气过程、受灾区域、受灾作物、灾害症状、影响程度、已采取的主要措施和下一步工作建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开阔眼界,拓宽视野,积累资料,借鉴经验,多搜集和参考其他有关材料,多学习领导的思维方法、表达方式和修改文字,多学习他人的好方法,以提高自己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