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某地区鸭大肠杆菌病与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的防治
2010-07-09徐前明李立虎
孙 裴,徐前明,李立虎
(1.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肥 安徽 230036;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1)
鸭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病型的疾病总称,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因而又名鸭大肠杆菌败血病。该病目前呈世界性分布,国内各地的鸭群普遍存在感染并常有发病,是影响养鸭场生产的重要病原之一[1]。而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是发展养鸭业的大敌[2-4]。2009年10~12月份,笔者对安徽某地区的18个雏鸭和中鸭场疑似鸭大肠杆菌病疫情的病死鸭进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现将诊治结果做如下报告。
1 临床症状
53个养鸭专业户所养的雏鸭先后突然暴发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病急、死亡快。绝大数病鸭病初表现为精神委顿,不能随群走动,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排灰白色或绿色水样粪便。有的病鸭继而会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性后踢,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态,病重的数小时后死亡。
2 病理变化
对病、死鸭进行剖检,主要病变可见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粘连,心包囊内充满淡黄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图1-A),部分可见肝脏肿大表面有一层淡黄色或乳黄色纤维素膜(图1-B),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干酪性渗出物。有的病变表现为肝肿大,有点状或淤斑状出血。通常肝脏颜色变淡,呈黄红色,表面斑驳状(图1-C)。有的大肠杆菌病可见肺脏出血或淤血。部分呈现腹膜炎,可见腹腔有蛋黄样液体和干酪样渗出物。常见肝脏肿大和质地变脆,而大部分脾脏大小和色泽均无明显变化,少数可见脾肿大有斑驳状出血(图1-D)。有的病例可见肾肿大及血管充血(图1-E)。
图1 病死鸭的主要病理变化
3 实验室诊断
从53起病(死)的雏(中)鸭的肝脏和心血进行无菌性操作,分离细菌。结果显示,有24家鸭场,均能分离到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单个、成对或成丛排列的细菌。该细菌接种小白鼠能引起死亡。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葡萄糖、麦芽糖、赖氨酸等均能发酵;不发酵蔗糖、棉籽糖和尿素,不产H2S,证实该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先锋霉素V、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5],对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有耐药性。有14家鸭场的病死鸭中未能分离到任何细菌[6-7]。利用RT-PCR技术[8-10],对53家鸭场的病死鸭的肝脏进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核酸进行检测,其中有12家的病死鸭能够检测到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和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同时能检测到的有5家的病死鸭。另外,有4家通过上述实验室检测未能分离出病原,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疑似禽流感病毒感染。
4 结论
对安徽某地区疑似鸭大肠杆菌病疫情的53个鸭场的病死鸭的肝脏和心包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鸭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占45.3%,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占22.6%,鸭大肠杆菌病与鸭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的占9.4%,未分离到细菌的占26.4%。大肠杆菌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先锋霉素V、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敏感。采用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加强饲养管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5 讨论
鸭大肠杆菌病又名新鸭病[11],是当前危害我国养鸭业最为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并且在全世界养鸭国家及地区都有流行[12]。鸭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一般在10%~30%之间,死亡率可达5%~40%。1982年国内郭予强最先报道广东省2个大型鸭场的2~6周龄的幼鸭发生大肠杆菌败血症。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改善饲养管理,做好鸭舍的环境卫生工作,保持合理放养密度,鸭棚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商品肉鸭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13-15]。塘水清洁,定期换水,饮水、饲料要卫生并消毒。特别是当天气骤变时要防止寒风侵袭,导致鸭体质下降而引发本病。种蛋要及时收集并清洁表面的污物,入孵前进行熏蒸或浸泡消毒。接种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多且比较复杂,在生产中应考虑使用当地分离株制备灭活的自家疫苗或多价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常见报道自家灭活疫苗用于发病鸭群安全,效力确实,鸭群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可有效控制大肠杆菌病的发生[16]。
然而集约化的养殖环境,使鸭病也变得更加复杂。当疫情发生的时候,不少养殖户会加大抗生素的使用剂量,频繁加快药物使用类型,结合大肠杆菌本身的血清型较多,鸭场容易出现耐药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所以在雏鸭饲养生产中,广大养殖户应慎用抗生素,在使用药物治疗大肠杆菌病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且应注意交替用药,按疗程投药[17-19]。这样才能达到科学养鸭的目的。鸭肝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其中I型和Ⅲ型属微RNA病毒科肠病毒属成员,Ⅱ型为星状病毒,我国流行的多为I型[20]。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育雏室内能生存两个半月,在潮湿的粪便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在37℃可活3周,在未清洗的污染孵化器中至少存活10周。因此,环境是否卫生,是影响鸭场对该病防治是否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该病毒对消毒剂亦有明显的抵抗力,因此加强平时的消毒和饲养管理可以大大减少该病的发生。疫苗接种是目前防治该病的一个重要措施,尤其应该加强种鸭的该病防疫工作[21]。通常种鸭在产蛋前2~4周注射弱毒疫苗。孵化室及栏舍应定期应用复合酚消毒剂等消毒。应从健康种鸭场引进种蛋、雏鸭或种鸭,并作严格隔离观察。发生本病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扑杀病鸭和同群鸭,并深埋或焚烧。受威胁区的雏鸭群应用抗血清注射,必要时注射灭活疫苗。污染场地、工具等应彻底消毒。该病应与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雏鸭副伤寒、曲霉菌病等细菌性的疫病进行鉴别[22]。
随着养殖集约化的发展,鸭病也变得更加复杂。目前2种或2种以上病原继发或并发感染的几率也越来越大。病原的快速分离与鉴定,可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环境的生物安全、疫苗免疫及快速的实验室检测,可以有效保障养鸭业的健康生产。
[1]刘广忠,李甲印,赵贵峰.鸭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点及综合防治[J].水禽世界,2009,5:40-41.
[2]吴忆春,苗立中,郭时金.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病原的分离鉴定[J].中国家禽,2007,29(7):29-31.
[3]狄婷婷,王学理,高 原.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863-15865.
[4]郄文莉.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的研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171-5172.
[5]刘建华,苑 丽,李凤娟,等.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7):161-163.
[6]周宏伟,施万富,孙如林.鹅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3):32-34.
[7]代红星,张庆桥,樊宝良.一种简捷有效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12627-12628.
[8]何庆雄,程安春,汪铭书.Ⅰ型鸭病毒性肝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31(8):664-666.
[9]付仁一,陈 陆,王川庆,等.鸿雁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10921-10922.
[10]汪燕玲,宗 卉,阮周曦,等.鹅源性成分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432-11434.
[11]罗 玲,艾地云,杨 峻,等.湖北省部分地区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血清型鉴定[J].中国家禽,2009,31(8):44-45.
[12]何永明,王敏儒,杨 鸿,等.银翘解毒颗粒防治鸭实验性大肠杆菌病的药效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51-1052.
[13]何希苗.鸭鹅常见传染病诊断与防治 [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105-107.
[14]肖 玲,孙学伟,刘铁良,等.樱桃谷肉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6):79.
[15]吴长江,李春艳,冷雪秋.雏鹅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4):77.
[16]张俊莉.一例鸭大肠杆菌病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3):191.
[17]魏 麟,黎晓英,刘胜贵,等.湖南西部地区鸡大肠杆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15-13617.
[18]常新耀,谢红兵,魏刚才,等.鸡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致病性及药敏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36-4538.
[19]孙协军,陈琴琴.六安市鸡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5):43-45.
[20]于瑞玲,赵修富.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2009,30:66-67.
[21]杜道国.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防治 [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3):143-144.
[22]洪爱萍,杨定元,张汝照.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J].中国动物检疫,2007,2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