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地位

2010-07-09裴长洪研究员

国际贸易 2010年6期
关键词:储备货币人民币

裴长洪 研究员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地位

裴长洪 研究员

一、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缺陷与世界经济失衡

由一个国家控制的在全球流通和储备的主权货币,注定会出现主权货币国与流通储备国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美国利用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使其拥有向世界发行货币的特权,通过金融政策影响其他国家汇率和国际收支的能力,利用印钞权转嫁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抹平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损失。美元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就是美国从其他国家转移财富的一种机制,这是世界经济失衡的总根源。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为拯救美国经济,美国政府实行了巨额救市计划,财政赤字和对外负债空前上升。美联储实行了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大量提供流动性,利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这种霸权地位向全球转嫁救援金融危机的干预成本,导致美元长期大幅贬值和通胀预期,长期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外汇储备大幅缩水。长期来看,美国财政收支赤字扩大与美元贬值是总趋势。

美元大幅贬值,迫使人民币升值,是美国试图调整国际收支、弱化财政赤字严重后果的 “以邻为壑”之举。通过美元贬值,降低外国人持有美元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及吸引世界资本流入美国等办法来缓解美国的利益损失,让中国等大量持有美元金融资产的国家承担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成本。这是美国鼓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本质。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方向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面临的问题

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也是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主要缺陷。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再现的关键是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经给世界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损失惨重,引发了全球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持有较多美元储备的新兴国家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强烈呼声。这些新兴国家希望健全国际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

国际政界、学术界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经提出多种思路,其中提出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呼声最为强烈。周小川提出以特别提款权(SDR)的超主权储备货币代替美元,约瑟夫·施蒂格利茨也主张建立一个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系统。2009年9月21日联合国有关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专家委员会提出报告,认为有必要设立新的基准货币以代替美元,指出重新设定基准货币,脱离美元体系可使全球的金融系统免受美国的政治及经济问题的影响,提高自身稳定性,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但是,这些设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很难实现。

1.美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世界经济的循环体系

长期以来世界形成了功能完备的美元金融市场,这一点在短期内任何一种货币是无法比拟的。就拿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的欧盟来说,欧元金融市场在一体化程度、规模、流动性和便利性等各方面都无法与美元金融市场相竞争。而出于安全和保值增值的考虑,亚洲顺差国因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更倾向于投资美国金融市场,这也为美国的金融市场和美元资产的实际价值提供了额外的信用保障,强化了美元金融市场地位,使外部世界不得不继续依赖美国的金融市场。

2.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基础地位无人撼动

长期以来,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和主要外汇储备工具,世界贸易额约80%以美元定价,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 64%、欧元占27%、英镑占 5%、日元占 3%。据美联储公布数据,虽然美国国债累计总额突破10万亿美元,但考虑到美国财政部持有外国债券约为7万亿美元,美国净国家债务总额不足3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不到25%。美国债务承受能力仍具备一定的伸展空间。

长远的目标是要创建一个全球流通,但又不能受制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 “世界货币”,但也不能超脱主权国家,而是在各主权国家货币流通基础上建立一种协调一致的新的世界货币。

3.超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超主权货币的信用如何维持?没有信用基础的货币是不可能成为价值媒介的。另外,如果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建议,将全部经济体货币纳入计值范围,那么以SDR作为超主权货币的现实选择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汇率平价如何确定。另外,超主权货币技术经济也不具有可行性。当前国际贸易中,各种价格形成机制所依赖的交易工具、软件等信息手段均是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开发的,引入超主权货币所引发的转换成本必然引起商品市场混乱。并且,历史上SDR的创设和分配一直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反对、阻挠和抵制。目前全球经济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宰,在这种格局下创建一种超主权的、与各国的经济实力相脱离的国际储备货币,替代发达国家主权货币体系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二)尊重和维护金融货币生态多样性

可见,目前并没有解决全球货币体系一劳永逸的方法,而现实的选择是尊重和维护金融货币生态多样性。一方面是增强欧元、日元、英镑等传统国际货币的储备功能;另一方面是不断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添加竞争性货币,即人民币、卢布、巴西里尔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东盟货币等。由于货币信用及价值与货币发行国经济规模、增长潜力、政府信用、金融市场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预计在未来几十年,欧元、日元、人民币、卢布、东盟货币等有可能成为全球有一定分量的储备货币,并且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动,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将会下降,而其他货币比重将会上升。

因此,对于目前仍无法改变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格局,仅能够采取适当调整的方式来约束美元霸权。推动国际社会设计一种国际协调机制,保持储备货币币值稳定。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金融风险必要的监督,对财政赤字和货币政策制定必要的约束机制,促其币值稳定,确保新的金融危机不再出现。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 “一强多元”的格局暂时不会改变,在多种储备货币并行体系下,国际社会要建立新的协调平台,明确制定储备货币发行国家的责、权、利等制度体系,非储备货币国家对储备国货币发行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要拥有监督、约束权力。长远的目标是要创建一个全球流通,但又不能受制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 “世界货币”,但也不能超脱主权国家,而是在各主权国家货币流通基础上建立一种协调一致的新世界货币。但并不是哪国货币强势,就选择哪国货币作为世界货币。这种新的世界货币必须不受任何单一国家控制,而是各参与方充分发挥民主,协商一致,体现各方利益和意志的新制度产物。因此,新的世界货币不是短期内能够协商达成的,而要通过各区域内逐步形成的各种国际货币这个中间环节最终协商创建出来。欧元成功创建的经验对于新的世界货币诞生具有启示意义。欧元是在区域货币同盟基础上形成的新国际货币,与美元是一国主权货币不同,它是建立在各主权国家经济基础之上的协商一致的国际货币。

无论主权货币还是区域货币,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都要平衡和兼顾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影响,确保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主权储备货币国家或者区域组织的货币政策不能只考虑货币政策变化对本国或本区域经济影响,不能以储备货币谋取一个国家私利,还应平衡考虑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这是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国家或者区域组织的责任。为了保持全球经济稳定、平衡增长,国际社会要对主要货币储备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评估,要加强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特别是要加强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

三、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架构存在的缺陷和改革路径

(一)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架构存在的缺陷

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架构主要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WTO)三个机构组成。IMF缺乏反危机和对潜在国际金融危机进行预警的机制。IMF除了向成员提供短期贷款之外,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帮助成员平衡国际收支,促进国际金融政策合作。有人 (例如,Dreher andWalter,2008)认为,IMF确实完全履行其促进汇率稳定和帮助其成员改正宏观经济不平衡的职能。然而,批评者指责,IMF在给予陷入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困境的许多国家财政融资中所提出的贷款条件没有起到反危机效果,相反却起了加重世界经济下行、促进危机加深的负面效果 (Weisbrot:Cordero and Sandoval,2009)。IMF没有建立起应对金融危机的预防、阻断和反制机制,面对危机手足无措,对于稳定成员国内金融和恢复经济的积极作用很有限。现行国际金融框架的主要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在历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改革势在必行。

1.IMF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和世界金融中心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

由于金融全球化发展和放松金融管制,过去几十年中各国金融部门拆除了 “防火墙”,增加了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使得一个国家金融危机很快演变成为全球性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并且向实体部门快速蔓延。IMF过多关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等主要储备货币国家金融部门监管失察,疏于对国际金融中心监管,尤其疏于对新金融工具的使用进行国际规制和监管,没有看到国际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以及信任危机的传染效果。例如,美国金融市场上复杂的债券交易更加依赖评级机构,其道德风险和资质有可能得不到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其谨慎性监管被大大忽略,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缺陷。加之美国政府监管严重失职,致使金融衍生工具盲目发展,虚拟经济发展失控,投机无度。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金融过度虚拟化发展和实体经济脱节,结果引发股市、期货和房地产等虚拟资产交易泡沫的最终破灭。

表1 2008年IMF成员份额及投票权比例单位:%

2.国际金融机构的关联性、代表性和合法性受到质疑

2008年11月15日,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二十国集团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结束后在华盛顿发表讲话。他表示,IMF和世界银行很重要,但它们是建立在1944年经济秩序基础之上的,我们应该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目前应考虑扩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两个机构中的投票权和代表性。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制所设计创建的IMF和世界银行的治理结构虽然经过一些改进,但已经不符合当前国际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当前IMF投票结构和治理结构仍然体现的是1944年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没有合理反映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没有增加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表性。IMF治理的一个方面体现在配额和投票比例中,其合法性和有效性取决于成员运用投票权的制度框架。IMF每个成员的投票权和贷款权由它的注资份额决定。美国是IMF最大注资国,拥有否决权。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是IMF份额和投票权最多的5个国家,总额高达37.8%。据2008年IMF公布的成员份额与投票权数字显示 (见表1),美国占有16.5%投票权,日本占 5.9%,德国占 5.8%,法国、英国分别占4.8%投票权,中国投票权仅占3.6%。直至目前,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是惯例,而IMF总裁一职一直由欧洲人把持也是传统。在国际金融机构领导权问题上,美、欧高层一向相互支持。这样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已经缺乏代表性和合法性,与当前新的世界经济力量分布发生了偏差,结果在国际政策协调中缺乏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可信机制,限制了快速、有效地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成效。

3.国际金融机构缺乏可信性和可靠性

IMF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潜在要求金融援助的巨大需求,在当前危机时刻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能力受其有限的资源障碍。而且IMF还受到一些国际组织,例如G7或G8的削弱。IMF在处理当前危机中被边缘化。自20世纪 90年代以来IMF资源下降导致其赤字运转。这也危及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4.世界银行功能发挥不足

世界银行功能发挥不足,尤其是在提供长期信贷,投资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的开发项目,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上做得很不够。而且,目前世界银行的发展援助总量规模少,政府开发援助占援助国GDP比重低,发展援助常常附带政治条件,带有一定的国别歧视。占官方开发援助较大比重的减债资金减少了实际援助资金流入,向发展中国家投入的资金、智力和制度设计都严重不足,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落后国家之间发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和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5.WTO对世界经济复苏没有发挥建议性作用

WTO在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对于其成员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没有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没有保障贸易投资有序开展,对世界经济复苏没有发挥建设性作用。一些欧美国家在救市计划中体现出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一些刺激经济复苏政策实际带有违反WTO原则的色彩,WTO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前需要国际间协商一致的政策行动,避免全球金融危机陷入20世纪 30年代那场大衰退。那场大衰退由于 “以邻为壑”的政策、全球经济解体和保护主义复活而加重。目前正是由于缺乏国际政策协调的有效机制,全球经济深陷危机难以尽快摆脱,充分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存在的严重缺陷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危机根源,全球经济治理陷入了国际货币体系无序、国际金融机构无能、多边贸易体系无助和世界宏观政策协调无效的尴尬境地。

(二)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改革路径

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改革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IMF和世界银行自身已经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以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IMF启动了加速贷款机制的危机紧急程序。2008年10月中旬IMF对匈牙利、冰岛、巴基斯坦和乌克兰等请求金融援助的国家贷款条件减少,并比以前更加具有针对性。IMF有2000多亿美元资金可用来贷款,如果需要还可以向其成员融资。西方七国在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的伦敦金融峰会上同意为IMF增资,将这一组织的资金规模由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其中美国最多增资1000亿美元。

世界银行展开了自身改革,增加次撒哈拉非洲执行董事席位,提高其基础投票权。2008年5月世界银行宣布启用12亿美元基金来帮助摆脱全球食品危机。2009年4月25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发起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世界银行所属的基础设施恢复与资产平台和国际金融公司所成立的基础设施危机机构在未来3年将拨款55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并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奠定基础。

2009年4月26日,世界银行和IMF联合发展委员会会议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世界银行和IMF不仅需要主动进行小修小补的改革,也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推动其进行深层次改革。金融危机扩大了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金融架构改革的一致性。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协商探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把中国推到了世界经济的前台。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改革之中既是责任也是利益所在,并在这些国际经济组织改革过程中争取国家的最大利益。探索切实可行的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路径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研究。

1.强化 IMF的功能,让其监控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和保持国际汇率相对稳定是改革的首要任务

由于短期内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发生根本改变的可能性很小,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没有消除,因而,全球再次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很大。IMF要建立国际协调一致的强势反危机机制,达到对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家金融部门进行规制与监管的改革目标,避免再次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确保国际金融安全。IMF要建立快速有效的金融救援机制,优先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融资支持。国际社会要赋予IMF协调、监督国际储备货币国家金融政策的职责,对于这些国家可能引起的高金融风险与汇率动荡的政策加以预警和监督,并提出政策修正建议。

2.重组 IMF和世界银行内部治理的权力架构使其适应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过去国际金融机构曾经进行过缓慢的 “微小调整”已经不足以反映21世纪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提高其关联性、代表性、合法性和可信性,可以增强其履行职能的有效性。实现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与发达国家拥有合理的投票权安排是国际金融体系发言权和代表性改革的核心目标。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不能再依赖某个国家的力量,而是要共同参与,共同制定新的全球金融体系架构。发达国家需要表现出改革诚意,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在IMF和世界银行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加快国际金融机构发言权和代表性改革进程,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避免国际金融组织变成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国家集团掌控的 “家族机构”。

2009年9月24日G20美国匹茨堡领导人金融峰会 《领导人声明》中,领导人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提高到至少5%以上,决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世界银行将至少增加3%的投票权。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国际金融机构要完善现行决策程序和机制,推动各方更加广泛有效参与,推进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扩大金融监管覆盖面,尽快制定普遍接受的金融监管标准。领导人遴选程序要能够真正适应时代要求,体现现代治理理念,遵循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使机构治理结构真正发挥效率。国际金融机构领导人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遴选,赋予其相应的、明确的权责,实行问责制,对于决策失误和不作为的失职需要明确责任追究,并且对于造成的损失按照出资份额比例进行补偿。

3.增强IMF、世界银行反危机能力和干预协调世界经济能力

在重新调整注资份额基础上,增加IMF、世界银行的资本实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从而增强其反危机能力和干预、协调世界经济能力,使其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目前这一任务已经基本落实,资金实力从2500亿美元增资到7500亿美元。有学者(Weisbrot:et al.,2009)开始担忧给予IMF扩张权力会对未来世界经济以及对受其影响的中低收入国家造成不利影响。郑永年提出要削弱国际金融机构权力,重新定位其角色,把它们只作为国际协调机构存在。笔者认为,现实中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非常有限,不仅不应削弱其履行职能的资金能力,而且需要进一步增强其资金实力,使其能有效协助成员面对挑战;但同时要限制其职能范围和行为,必须限制国际金融机构对其成员内政的干

预,约束贷款条件与内政之间的联系。IMF要发挥积极、有效的最后贷款人 (a lender of last resort)角色。世界银行要增加发展资源,坚持发展和减贫使命,增强减贫和发展职能,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和南南合作的支持力度,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应有贡献。

人民币成为独立的国际储备货币不仅是很遥远的事情,而且实现的难度也很大,在相当长时期内人民币不可能与某种亚洲货币相融合而成为亚元。

四、人民币国际地位与区域货币合作

人民币成为独立的国际储备货币不仅是很遥远的事情,而且实现的难度也很大,在相当长时期内人民币不可能与某种亚洲货币相融合而成为亚元。从欧元诞生的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出,它经历了欧洲煤钢联盟、欧洲经济共同体这一系列长期从贸易自由化到经济金融合作的历程,历时四五十年。今天的东亚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60年时间里,连最初级的自由贸易区形式都难以建立,更何况要整合各自的主权货币成为区域性货币,即便有往这个方向努力的愿望,也要花费半个世纪的时间。而人民币更不可能在世界三大货币之外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如果勉强去做,只能覆盖三大货币区之外的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那将是中国经济实力所无法承担的。人民币不应该也没有能力成为穷国货币的领头羊,人民币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是世界上的非关键货币,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舆论和尝试应该有一个合理和谨慎的预期,不能给这种设想加上太多泡沫。

实际上,至今我国对外贸易结算的90%以上是用美元,资本项下的金融交易也主要是美元,人民币与美元的交换关系很难被弱化;人民币汇率事实上也一直是钉住美元的。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在货币流通上都属于美元区的势力范围,人民币钉住美元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美元仍然是世界最强的储备货币,美元霸权地位仍将维持很久,所以现在我们还不可以轻言人民币脱离美元而自成国际货币体系。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人民币汇率应实行主要钉住美元的、有浮动的、竞争性的固定汇率,形成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又有管理的汇率,这较为符合中国的利益。

现在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如何减轻美元汇率波动的损害。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以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为后盾所试行的货币互换和人民币跨境交易结算是有意义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开展其他的人民币国际业务,如建立国际的货币清算系统、开展人民币债券的海外发行和其他扩大以人民币定值的海外资产的业务操作,增加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拥有的人民币资产。

表2 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币互换情况

(一)推进人民币国际业务发展

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业务中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1.全球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人民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进程

通过缓解贸易伙伴国家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已经与许多国家开展了货币互换,扩大货币互换规模和覆盖面,这有利于启用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近年来中国已经与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达成货币互换协议,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底,中国内地已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六个经济体货币当局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这六方占我国双边贸易35%左右。通过货币互换,我国与缔约方可以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为本经济体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更重要的是这种措施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汇率风险。货币互换的真正意义在于减轻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给其他贸易伙伴造成的损失,它相当于在一段时间内锁定汇率 (见表2)。中国应继续充分发挥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作用,扩大互换额度和签约国范围,逐步扩大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互换、国际计价、结算和流通。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为了缓解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西方五大中央银行已经开展了货币互换措施:2009年4月6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宣布,签订总额30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美联储分别购买300亿英镑、800亿欧元、10万亿日元和400亿瑞士法郎作为储备。我国未来应争取人民币与美元和其他西方货币互换。人民币与美元互换,让美国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使美元汇率波动有所顾忌,这是稳定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有效办法,也是向固定汇率方向靠拢的实际步骤。人民币还可以相机与日元、欧元等西方货币互换,在未来美元贬值趋向中增强中国国际性资产的安全,减轻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2.建设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2005年在上海设立中央银行第二总部,把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这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步骤。香港可以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既有优势,与上海分工合作共同构建人民币国际结算、清算体系,为将来人民币作为基础货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前香港早已有对私的人民币流通渠道,如今又开放对公渠道。香港将成为除内地之外的又一人民币结算中心。香港集中了世界上许多世界级金融机构,在货币结算和清算等方面具有优势。人民币国际化给中资银行带来了人民币结算的优势,有助于中资银行走向世界。例如,中国银行在香港的上市银行——中银香港,在人民币清算方面已经具备非常丰富的经验,具备了很好的清算、结算平台。

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经顺利开展试点。2008年12月 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4月8日,国务院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共同制定、发布了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其 《实施细则》。2009年7月6日我国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中国银行顺利完成。在人民币跨境结算后要扩大人民币国际融资,境外参加中资银行可以向代理行拆借资金,境外企业可以向境内结算行申请人民币融资,人民币在境外的沉淀资金会越来越多。允许外资银行在华销售 “熊猫债券”等尝试也可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流通。

(二)中华区域货币联盟的构想

中国的特殊国情是国内并存着“一国四币”的局面,多家发钞银行,流通四种不同货币。截至2009年6月底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外汇储备总额高达26700多亿美元,储备运营管理的成本与机会成本巨大。随着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经贸合作的深化,尤其是2004年CEPA的推出,港澳与内地间的经贸合作更加紧密,逐步形成大中华货币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共识基础。台湾当局已经逐步放开大陆人民币和金融机构入岛的限制,有力地促进了两岸之间经贸往来。两岸之间正在酝酿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金融合作也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将围绕中华区域内货币金融分工合作加强磋商,达成共识,共享货币合作带来的交易便利、成本与风险下降和铸币税等好处。

中华区域内货币应该是一国主权内货币,具体是叫人民币或者中华元的名称不重要,关键是在区域内各方之间合理安排利益,让各方都愿接受。为了创建区域货币,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澳门各方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一个货币基金机构,作为未来区内货币发行、兑换与监管的共同管理机构,掌管货币供给,促进经贸发展,各方共享铸币税等利益。为此,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之间要着眼长远,完善区域内金融分工与布局,协调和照顾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各方金融利益,尽快整合大中华区域内货币,在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业务基础上,实现中华区内货币一体化。

(三)亚洲区域货币与金融合作机制

中国同时需要进一步推进东亚乃至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提高货币组织化、区域化水平。2000年5月,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在泰国清迈签署的以双边货币互换为核心的融资框架协议 《清迈倡议》。2008年5月东盟和中日韩财长会议达成共识,筹建规模为800亿美元的 13国共同外汇基金。2008年12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签署了 《国际金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致力于加快 《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2009年2月东盟与中日韩财长会议通过 《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把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基金从此前商定的800亿美元扩大到1200亿美元的规模。这笔基金是推进亚洲区域货币与金融合作进程的重要基础,是本地区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亚洲国家之间还通过不同平台探索区域内汇率稳定与协调机制。中国在加强与日韩以及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货币合作的同时,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功能,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货币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贸易、投资以及金融活动中的使用和流通。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责任编辑:刘建昌)

猜你喜欢

储备货币人民币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怎样认识人民币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古代的货币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古代的货币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