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民币解决“人民内部问题”
2010-07-08佘宗明
佘宗明
2007年起,广东兴宁村民陈伟华等多次上访,反映在水库移民身份确认时所遭遇的不公。上访途中,政府部门屡次截访,并陪同游山玩水。据悉,信访花费已成当地政府重要开支,有政府工作人员说,用人民币解决“人民内部问题”。
以“糖衣炮弹”软化上访者,较之于威胁恐吓、强行羁押,甚至送精神病院等强硬截访手段,要温和得多。
上访者不用受“剥夺自由”之苦,还能获“陪游待遇”;政府也更显亲和,省去了不少周折,避免矛盾的轻易激化。怀柔政策的多重好处,再加上“契约正义”的表征,让不少人觉得,“用人民币解决‘人民内部问题”,不啻为协调各方利益的多赢之举,是对症下药的良方。
然而,人性化的表象下难掩权力的价值畸变,也治不了社会治理中的沉疴旧疾。
兴宁村民们上访,旨在控诉利益分配中的不公,让水库移民中的利益补偿“蛋糕”,分得更均匀些。其权利诉求中的“公正”向度,才是病原所在。纾解此患,需要的不只是政府温情的治理姿态,更是权力直面不公的勇气,保障权利的决心。厘清“移民”界定的缺漏,以公平的尺度裁定利益配置,将政策优惠“差异化”变为“均衡化”,让村民们享受到平等待遇;即使不合补偿条件,也要以理服人,给上访者合情的說法,让公权力的“秉公办事”态度稀释他们的疑惑与愤懑。
可当地政府却舍本逐末作出权宜之策。用物质满足,固然能一时息事宁人,但回避了症结的根治,祸因仍未消除。本来需要政治智慧、耐心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却演变成“动不动用钱搪塞”的机械操作;而必要的调研、依法处理程序,也直接被屏蔽掉。政府行政的协调、统筹能力,在懒政中全无踪迹。
“为人民服务”的权力伦理,不能沦为“用钱截访”的驭民策略,即便能收买“始作俑”的上访者,也没法遮蔽整个利益群体的公平诉求;即使能堵住暂时,也堵不了长久。毕竟,金钱取代不了正义,更换不来信任沟壑的填补。“用人民币解决‘人民内部问题”的“矛盾缓解法”,既是矮化民众,将对正义的向往之心物质化、利欲化,也凸显了权力对民意的漠视,和黔驴技穷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