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为证
2010-07-05王林峰
王林峰
那年她17岁,生活的苦难过早地降临了。在田间干活儿的父母被突发的泥石流吞没,她成了孤儿。仿佛天塌下来一般,她觉得生活暗淡无光,没有希望,没有依靠。她打算辍学,外出打工谋生。
辍学后第三天,班主任老师找到了她,对她说,像你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辍学太可惜了,经过努力,学校联系上一位热心人为你捐了款。一时间,喜悦与感激涌上了心头。她执意要见一下捐助人。她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固执地说,不让见面就不接受捐助。在她的坚持下,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她和他见面了。他有些腼腆地站在她面前,一身得体的绿军装让他显得朝气蓬勃。他20岁,是个刚入伍两年的战士。在探亲休假的时间里,他拿出积攒下来的1000元津贴,捐助辍学的学生。
她本来是有好多话要说的,但看着他的眼睛,只默默地说:“今后挣了钱我会还你的。”他也显得有些紧张,想上来和她握手,犹豫了一下,终究没握,只局促地说:“从今以后你就是我妹妹,有什么困难只管说。”说完,他转身就走了,但他那豪迈的话语还有那国防绿的身影从此成了她一生最温暖的记忆。
第二年,她考上了一所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五天,他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找到了她,他给她带来了6000元钱,足够她一年的学费了。见她不肯接,他说他签士官了,一个月有1000多元呢!这时她才知道,他是天山脚下的通信兵,估计她要考大学了,特意向领导请了假为她送行。他把钱交到她手上,还有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条,并对她说:“钱不够时给我打电话,遇到困难时,别忘了有哥在。”一句话,让她眼里噙满泪水。她会偶尔打电话,汇报她的学习情况,他也打电话到她的宿舍,问她的学习情况,问她钱够不够花,她期待着他能问些学习以外的事,但他终究没有。
大二时,她边打工边学习,也渐渐能养活自己了,就不让他再寄钱了。但开学时,她仍收到6000元的外地汇款。他还在电话里叮嘱她,不要太累。她脱口而出:“哥,我想见你!”相识了3年,一声哥,电话两头的人泪水滂沱。
探亲的间隙,他顺便来看她。她递给他5000元钱说:“这是我勤工俭学挣来的,先还你一部分。”他愕然:“要和我划清界限吗?你让我来就是要还我钱的?”她想说,让他来是想他了。但她说不出口,她是他的捐助人,他们是不平等的。他摸了她的头:“傻丫头!”她想靠着他的肩膀,但还是忍住了。
此后他不再给她寄钱了。她倒变得大胆起来,给他的短信也多了起来,话题也多是情感的归宿、人生的意义,就差一个“爱”字没说出口。他明白她的心思,对她说:“我当初的捐赠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不用还,更不能让你以爱来回报。”
她并没有因此放弃,为了离他近些,毕业后她选择了去新疆支教。她多次想要去边防线上看他,他都婉拒了,并告诉她家里已经给他找好了对象,年底就结婚了。她说:“别骗我,爱是不能逃避的。”随后她再发短信,他不回;打電话,他不接。她很生气,但心中仍然满是他的影子。
她攒了一万元钱,想还清这笔钱,一切就结束了。这时西北地区遭遇多年不见的大雪,电视中经常播出牧民自救和解放军救灾的情况,她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她期待看到那个身影。接下来几天,电视中又报道当地发生雪崩,多人受伤,她牵肠挂肚,寝食难安。
她决定找上门去。怀揣一万元钱,按照模糊记忆中的地址,她坐了一天一夜的汽车,终于找到了他所在的边防团。接待她的领导一个劲儿地夸他好,说他是个大英雄,准备给他报请二等功。她不管这些,只想去见他。领导黯然神伤,说他在医院里。她顾不上旅途劳累,来到了医院。在病房的一角,她看到了面容憔悴的他,只是身上缠满了纱布,她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原来他带领他的班,在冰雪中奋战了3天3夜,救出了500多头牲畜和40户牧民,可惜最后赶上了雪崩,负责断后的他来不及撤出被埋在了雪里。4个小时过后,当战友们把他抢救出来时,他几乎成了冰冻人。在医院的一个多月里,命是保住了,可下半身一直没有知觉。
看到她,他激动而喜悦,但很快变成了冷漠。这个转瞬即逝的变化逃不过她的眼睛,她向他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但他更加冷漠地说:“我有未婚妻。”她给他喂饭,他不吃;给他讲故事,他不听,还暴躁地赶她走。
她拿出一万元钱给他,他不要,说当初的捐款是不求回报的,就是她不用也有别的失学学生会用。她说:“我不还钱了,我把它当成你给我的聘礼。当初你给我的捐助,温暖了我的心,让我找到了爱与被爱的感觉,我要用我一辈子的爱来偿还,这与当初的捐助无关。”
他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说:“其实,第一次捐款后,我就可以完成任务了,但见了你以后,我就暗地里喜欢你,一直想帮你,但我对你的爱说不出口,我怕你误会我要用金钱来索取你的爱,我不能那样。但现在的我更不能,我配不上你,你应该追求你的幸福,你是大学生,我只是一个边防战士,还有可能变成残疾人,我不想连累你,你走吧。”
她说:“我不走,我不怕,让我当你的双脚吧,我们不能错过爱。”他康复后,他们在雪山脚下举行了婚礼,只有洁白的雪山才能为他们纯洁的爱情作证。因为真诚,他们相爱,并且至死不渝。
(杨兴文摘自作者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