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环境下联合库存管理模型补正研究

2010-07-04高贵坤张建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9期
关键词:分销商库存供应商

□文/高贵坤 程 伦 张建忠

传统的供应链库存管理大都延续了单个企业库存管理策略,它虽然能保证单个库存最优化,却不能使整个供应链库存水平达到最优,同时还会导致“牛鞭效应”发生。建立在VMI基础上的联合库存管理(JMI)则提出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新思路,它的实施不仅能有效克服需求扭曲现象,而且使上下游供应链都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控制。在参阅大量文献基础上,笔者发现,目前对于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模型的应用上,而且在各种应用中对模型某些细节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诚然,不同的实际情景需要对模型做出不同的解释来应用,但笔者认为如果能针对该模型的不足做几处补正研究的话,相信人们在以后实践活动中会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指导。

一、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概述

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是对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一种发展,它更加强调供需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使供应链相邻两节点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清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联合库存管理同供应商管理库存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供应链上每两个节点企业间沟通协调,共同管理库存,因此这种协调机制能否建立并成功施行是联合库存管理运行的关键。

二、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模型在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一)协调中心设计上的不足。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模型对传统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型的一大改进就是取消了包含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在内的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原有的库存,而只在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建立原材料联合仓库,在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建立成品联合仓库,他们都充当协调中心的作用。模型仅是提出协调中心将供需双方连接在一起,起到信息和物流纽带作用,但模型并没有明确到底应该由谁来对协调中心进行管理以及协调中心应该包括哪些职能。由于协调中心这个机构概念设计模糊,不利于模型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模型中两个协调中心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模型中原材料联合库存属于上游供应链库存管理,它主要管理的是供应商向制造商提供的原材料库存计划,而产成品联合库存属于下游供应链,它主要管理的是经过制造商和分销商协商后的产成品库存计划及配送。如果这两个协调中心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将不利于整个供应链上库存管理的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下游供应链物流线路规划上的不足。物流工程是个大的系统工程,物流内部的仓储要素和运输要素之间存在着效益上的二律背反规律。因此,只有对仓储和运输进行综合设计和考虑,才可能降低物流总成本。在供应链下游,联合库存管理的实施使产品联合库存代替或部分代替了分销商的库存,看似减少了物流环节,但如果运输环节做不好,仍然可能会使物流总成本不降反升。模型中物流线路的规划仍延续了传统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型,它不能使产品联合库存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模型显然还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

三、模型的补正

(一)对协调中心设计的补充研究

1、协调中心的运营主体确定。对于协调中心的运营主体问题,可以有以下三个方案供选择:其一,参照供应商管理库存中组建多功能小组的做法,在相邻两节点企业间组建供需协调委员会,委员会可由供方和需方相关专业人士组成,人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由协委会同供需双方沟通,协商确定供货的提前期、联合库存量、库存点、安全库存等计划参数,从而既有利于沟通双边需求信息,又体现了共同管理的原则;其二,可按照实际货存谁处,分为货存供方和货存需方两种管理方式。当采取货存供方的管理方式时,需求方首先需要采取向供应方支付定金、预付货款或提供保证金等形式,获得某一定数量的货物所有权,但这些货物仍存放于供应商处,供方根据双方约定或按照需求方需求计划进行补给,并承担货物交付前和交付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数量、交付期等风险;当采取货存需方的库存管理方式时,根据双方约定,供应方将货物存放于需求方,由双方或供应方负责货物日常管理,并按需求方需求计划进行连续补给,并在约定时间进行结算。这两种联合库存管理方式都是建立在供应双方明确契约基础之上的,契约必须详细规定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不断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其三,可委托第三方物流系统来完成协调中心的具体物流功能。将企业的库存管理功能交给第三方物流系统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加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第三方物流通过协调供需双方的信息,为整个供应链提供仓储、运输、配送等一体化物流服务,从而代替了模型中的协调中心成为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联系的桥梁,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针对不同的企业,对以上三个方案有一个基本的选择标准。方案一比较适用于规模较大企业组成的供应链,而且企业具备一定水平的物流配送能力;方案二适用于规模较小企业组成的供应链,并且也具备一定物流配送能力;方案三适用于规模较大,但本身缺乏物流配送能力的企业组成的供应链进行联合库存管理。

2、协调中心的职能设计。第一,信息处理。协调中心作为连接供应方与需求方的纽带,首先是信息的纽带。只有对需求信息进行收集、预测、加工处理之后结合供应信息才会产生同双方预期均一致的库存计划,从而有效消除需求信息在供应链逆向传递中的扭曲放大效益;第二,存储配送功能。作为联合仓库,其存储、保管功能自然不用再说。值得一提的是,协调中心必须具备一定配送运输功能。因为在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下,分销商库存已经被取消,在必要时协调中心可发挥分销中心作用,直接将订货配送给终端客户,从而减少物流环节,降低总成本。

图1

(二)在两个协调中心间建立信息通道。供应链环境下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型,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单项逆向流动导致的需求变异加速放大效应,为供应链上的零库存管理提供了可能。但由于它将一条供应链分为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供应链,因此其仍然是对供应链的局部优化控制。而要想实现对供应链的全局控制优化,可以考虑在两个协调中心之间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作为信息交流通道,这个信息平台可以在商品、货物实现条码化,基础作业实现自动化基础上,借助电子信息交换技术(EDI)、internet或 intranet技术,使两个协调中心的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传递和共享。(图1)

在两协调中心之间建立这样一个信息平台,有以下三个作用:一是可以真正实现供应链上的零库存管理。通过两级库存信息充分共享,上游企业可以及时根据下游制造和分销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按照一个相对固定的订货提前期补给货物,从而可能实现生产和销售企业真正的零库存或将库存压缩到最低;二是避免生产企业道德风险的发生。如果没有这个信息平台,生产企业作为供应链上供应企业和销售企业的中间企业,可以为了其他目的而并不向供应商提供下游真实的需求信息,这就可能造成供应商决策的失误。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使两级供需信息更透明化,从而有利于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三是有利于供应链上各结点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从而降低供应链库存总水平,实现供应链全局的优化。

(三)优化下游供应链物流运输路径。传统的分销模式是顾客向分销商订货,分销商再向制造商订货,制造商对订单处理完成后,再将货物发送给分销商,分销商再发送给顾客。

由于制造商给分销商送货的时间较长,顾客又不愿意等待,分销商只好自己保留大量库存,从而需要支付大量库存成本。后来出现了地区分销中心运作模式,即分销商只负担一小部分或无存货,而大部分存货由地区分销中心保存管理。同时顾客向分销商订货后,分销商直接向地区分销中心订货,再由地区分销中心将货物直接配送到终端客户手中。这样既节省了分销商库存成本,也优化了运输配送路径。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模型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让协调中心充当地区分销中心角色,从而优化成品配货路径,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

[1]徐章一,江海军.联合库存管理的四种实现形式[J].物流技术,2006.3.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丰珂.论联合库存管理对牛鞭效应的抑制作用[J].经济师,2007.10.

猜你喜欢

分销商库存供应商
热水器企业如何化解与分销商的矛盾
饲料企业分销商选择研究
一二线城市库存减少5.2%
别指望农民工当去库存的“接盘侠”
基于贝叶斯判别模型批发分销商的研究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多源采购的库存控制方法探讨
管好你的分销体系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