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
2010-06-29王彩元
王彩元
一、法治与和谐社会之间密不可分
(一)法治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要素之一
和谐社会观要求社会的全面,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且前提是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法制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法治和谐又是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治的和谐不仅要求我们在执法,司法方面要协调有序,而且,在公民的法律意识建设上。立法上,政府权利的透明度等方面都要协调有序。因此,法治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法的运行上实现社会和谐。法治是一个以多元利益并存为基础的社会调整机制,是市场机制下国家权利调节经济社会的重要形式。只有运用法治的手段,才能充分保护市场主体追逐自身利益的权利,才能够平衡社会矛盾,也才能够激励市场主体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进而从根本上消灭社会不和谐的根源——贫困。在我国当代历史条件下,“和谐社会”不是脱离法治的和谐,而是依靠法治的和谐;只有积极推动法治国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是社会法制化得以发展的土壤
一般地说,实行社会法制化,以法律为主导是必须具备某些前提条件的。而“和谐社会”则可以为进行法制建设,提供一定的社会环境。例如,经济较发达,一般居民生活比较安全,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有一定程度的民主,社会成员拥有基本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等。相反地,在一个动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统治着专制暴虐,官吏专横跋扈的社会中,是不可能有法治的,更谈不上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化的国家了。从历史上看,作为“文化大革命”这个“无法无天”的时代,正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和谐社会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社会,和谐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而必须通过调节而实现。法律是整个社会关系调节器的重心,由不同的行为规范形成彼此协调的各种秩序,有利于树立公民守法意识,使权利义务观念深入人心,为法治国家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运行机制的建构正是法律大有可为的领域,没有和谐的社会运行机制,无论是作为理想的还是作为治国方略的和谐都无法实现。
二、通过法治构建和谐社会
(一)更新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意识
在推行法制建设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逐步转变认识和更新观念,树立与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治观,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因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是教育人增强法的观念。旧的封建特权的法的观念仍在禁锢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怎样能够去守法,执法呢?当前在社会主义法制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要努力从“法是阶级斗争工具”的工具法治观依法治国的理性法治观转变,从法与权彼此对立(“权大于法”)到法与权相统一(中国的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体现)的转变,树立法律有极大权威的观念等。
(二)推进司法制度的改革,保障司法独立
在我国,司法独立其实是指法院和检察院作为整体的司法独立。司法不独立,就意味着裁判的过程或结果可以被司法人员以外的机关或个人干涉,没有司法独立就不可能有司法公正,也不可能保持法律与被调整,规范对象的和谐,体现出公正,公平原则,要进一步完善司法体制,保障司法独立,使失衡的社会关系得到迅速修复,使失和的人际关系重新达到和谐状态。法制建设要立足于使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因此它是离不开司法制度上的维持。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不公,不独立,社会公正将荡然无存,社会和谐也将不复存在。
(三)依法治国,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近20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正说明法治本身的优越性和价值,它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坚持严格地依法办事,在法的运行上实现社会和谐。依法治国,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和谐。治国必须依靠制度,靠法律,而不是靠个人要搞法治,不要搞人治。纠正和克服依人不依法,重人轻法治,重政策轻法律等错误倾向。树立依法治国观念,把国家的社会的生活统统纳入法制的轨道,运用法律手段去调整,保护各种社会关系,促进和治理各项事业。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此种法律制度规范治理和管好国家事物,且需要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突现以“人治”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真正成为“依法治国”的社会仍然有各种阻力。
三、结语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理论创新才能做好的重大课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制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法制建设需要在和谐中巩固,在和谐中发展,只要依法治国方略驾奴得好,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得好,那么社会一定能够长久的和谐平安,国家将会越来越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