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职业教育
2010-06-29于瑶
于 瑶
一、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原因
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模式,总结起来有两类。一类称为“乡土教育”,一类称为“城市化教育”。何为乡土教育,就是主张农村教育应该锁定在为农村当地建设服务这一方面上,课程设置要围绕农村地方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城市化教育就是主张农村教育应该让农村学生接受先进的与城市学生相同的教育,接受先进城市文化。农村“乡土教育”的根本是农村的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服务的历史使命。
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了广大农村、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了大批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解决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职业教育承担了为农业农村一线培养数以万计的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其职业培训学校为农村人口转岗、转移提供就业培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由此可见,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大多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始终处在不发达或欠发达状态。其原因分析如下:第一,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缺乏,学校办学力量薄弱。而且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农民生活脱节。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广泛,但现实市场需求比较小,市场发育不成熟。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农民对农村职业教育缺乏价值认同。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缺少特色,技术性和实用性不强,导致教育给农民带来的收入较低,严重挫伤了农民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在农村,“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职业教育形式仍被广大农民接受。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成本与农民具有的实际支付能力存在差距。农民收入低,而所要支付的教育费用高。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职业支付能力,降低农村职业教育成本,是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二、政策与补充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及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在对建国以来各项工作反思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在推行稳定而又创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恢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农村职业教育担负了更多的职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措施也出现了相应的新气象。
为了改变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发展局面和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从1983年开始就制定了许多政策文件,规范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这些政策、文件,确立了农村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目标、规模、层次结构和课程目标,奠定了改革开放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促进了农村职业教育“农科教一体,三教统筹”的发展方向。
(二)对现有政策的补充
一系列的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的颁布与事实,已经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具有突破性进展,在继承以往的政策的同时有所创新。这些创新与调整,是基于对三农问题的积极回应,重在解决现阶段农村教育的矛盾以及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利支持。
针对上面的问题,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就必须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办学的灵活性。具体地说,我认为应该着力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与农村职业教育情况相适应的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忽略了农村职业教育在提升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位置。鉴于此,必须尽快构建一个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密切配合的新型管理体制,彻底打破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格局。二是,农村职业教育投入机制的创新。需要充分调动民间与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和支持多元化的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人格局,以弥补政府资金供给主体功能的缺失,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农村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必须在坚持因地制宜、实用有效原则的基层上,根据特定的社会背景、区域经济基础、自然资源以及区域文化背景等加以选择,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四是,农村职业教育内容的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来设置。在现阶段,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以便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能够与新农村建设同步、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