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验报告的质量
2010-06-27宁夏回族自治区标准化院马煜杨平强
■ 宁夏回族自治区标准化院 马煜 杨平强
国家质检总局决定2010年在全国质检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
“质量提升”不仅是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更是质量监管能力的提升、质量服务能力的提升、技术保障能力特别是人的技术业务素质的提升以及全社会质量意识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质监系统内部往往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检测机构不能很好地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具虚假报告、人情报告;超范围越权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数据不准确;实验室资质过期不申请复审仍出具相关报告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质监的形象,也影响了国民经济建设和《产品质量法》的贯彻执行。
“质量提升”不仅反映出人民群众对质监工作的期望,同时也是质监系统内部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因为质量技术监督的直接目的是保证和促进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和国家关于质量技术监督的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其最终目的是使之有利于生产、贸易、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合法权益。世界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先生曾经预言,“即将到来的世纪是质量的世纪”。面对新的世纪,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质量与质量管理必将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我国,质量技术监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质量技术监督应紧贴“经济中心”,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检验报告是检测机构的最终工作成果,它的质量的高低对质量监督系统的形象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关系到检测机构本身的生存。
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试用现代质量管理的技术工具因果图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里把上述前5个问题统一反映在“检验报告质量不高”这一表面现象,也就是说解决检验报告质量不高这一问题。
这个问题产生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4方面的原因:一是工作人员的因素,二是管理制度方面的因素,三是检测设备方面的因素,四是实验室条件。中小原因就比较多了,详细分析见下图。
解决办法
从上图可以看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有:
(1)工作人员:人是技术机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和发挥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出具检验报告的质量技术机构的命运。任何事业,有人才就能兴旺,才能有生命力。
① 人手不够。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讲不是我们质监系统自己能解决的,临时措施只能靠聘用外部人员来解决。
② 操作不当。这里有意识不到位,也有责任心不够的原因,可能还有检验员证、检定员证等相关资格的原因。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③ 故意为之。这里面有人情的原因,也不排除经济利益的驱使。这对质量技术监督的形象有着非常大的损害。这种现象除了严惩之外,还可以将检验报告的出具方式改革一下。如对所有的检定证书、检验报告用计算机集中管理,凡是出证书或报告者,只有登录到单位的局域网,才能出结果。这时的计算机系统会将所有信息自动存放在数据库中,以便随时查询和监督。为了防止冒用他人的名义,还可以使用密钥,每一个检验检定人员使用一把。必要的话,还可以将所有的结果用网络统一管理,管理人员或使用者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查询。
(2)管理制度:这里主要是各种管理制度,包括操作程序、激励机制、分配制度等等。
① 操作程序。有完善的操作程序,一般来说,按照此执行就不容易出错,一旦出错也有相应的处理办法。
② 激励机制。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引导员工,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从而使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机构的兴衰。
③ 分配制度。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对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很重要,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质监也有重大意义。
(3) 检测设备:检测设备非常重要,没有相应的检测设备,再能干的人员也无法发挥其才能。目前存在的问题可能有:
① 仪器精度不够。这与设备老化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要求相对过去都有一定的提高,过去的设备不能满足需要是正常现象。
② 没有相应的仪器。这里主要是指一些新开展的业务,服务社会和企业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由于质监业务发展快于设备更新的速度,缺少相关设备成为很多单位的通病。
③ 仪器没有检定或者超过检定有效期。这主要是单位的管理原因或人的认识问题而造成的,也可能是为了省事或省钱不按要求检定。加强管理或通过培训提高认识就可以基本解决。
检测设备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经费问题,主要靠国家和相关部门的财政支持,单位积累只能解决一些投资不大的设备。
(4)实验室条件:这里主要指场地、温度、湿度等条件保障,没有认证或认证过期等现象。这一现象的解决方法同检测设备的基本一样。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计量检定、产品质量检验、特种设备检验等工作,不是单纯为了增加收入,而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解决好质量检验报告的质量问题,就会更好履行本单位的职能、为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支撑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为提高质量监督部门的社会形象及进一步促进全社会质量意识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