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糖”改之 无“糖”加勉

2010-06-27胡立彪

大众标准化 2010年3期
关键词:低糖无糖甜味剂

■ 胡立彪

有无,是哲学上几千年来未竟的命题。所以,现实生活中,一旦什么事情在“有无”上矫情起来,肯定会变得非常麻烦。比如糖,本来它是被当成好东西的,但自从现代医学认定它是诱发诸多疾病的疑凶以来,其声名日益狼藉。对于食品企业来说,糖之有无虽还不至于事关生死,却无论如何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了。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和食物安全中心曾发出过一则联合检测通报,指出市面上有不少预包装饮料不符合要求,而一些声称“无糖”的产品也检出了糖。在80个检测样本中,有16个样本附有糖含量或甜度相关的声称或字句,其中10个声称为“低糖/糖少”的样本检出的糖含量分别有0.3 g~49 g。该通报提醒说,测试显示附有与“糖”有关字句的饮料糖含量未必很低,消费者选购食物和饮品时,应小心字句。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无添加糖”的字句只陈述产品没有添加糖,但食物本身可能含有天然存在的糖。

有意思的是,被通报的广州一家饮料企业声称,它的一款产品中含糖高是必需的,因为“糖分能提供良好的营养,令×××菌继续发酵繁殖”,之后却对媒体表示,公司将考虑“向日本总部研究配方调整”。这家公司的态度显然是“有则改之”,不过,这似乎也给了其“必须”的解释一记自掴。

有糖改之,无糖加勉,这看来已经是食品生产领域的时尚甚至美德了。然而,食品要离糖而去走“淡化”之路,首先必须得把“淡”扯清楚才行。就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中关于“糖”的规定来看,虽然没有要求食品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标明糖分含量的强制规定,但这并不等于“低糖”、“无糖”等标签就可随便写。该规范明示“低糖”的标准是每100 g不超过5 g,如果要叫“无糖”或不含糖,则要不超过0.5 g,如果要叫“减糖”,糖的含量就要比基准食品减少25%以上。

可是,数量指标还不是主要问题,要是搞不清什么是“糖”,那才真叫扯淡呢!按照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无糖食品是指不含有蔗糖和不含有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由此可见,糖是一个有着很宽泛外延的概念。事实上,由国家标准委、卫生部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于作为添加剂的“糖”的使用也有很详细的规定。不同品种的食品,添加何种添加剂,添加的量限定于多少,都有规定。但是大多数无糖食品在食品标签中都只是笼统写明使用了甜味剂、复合甜味剂、蛋白糖等名称,并没有详细注明甜味剂的真实化学名称,让人摸不着头脑。

人们把经过巧妙伪装以诱骗人上当的计策或手段称为“糖衣炮弹”,现如今,这颗炮弹因“糖衣”失效已经成了哑弹、臭弹,相反,以“无糖”衣之,倒可轰倒不少人。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控糖型”的消费者,当你看到商品标签中有“无糖”这俩字时,一定要小心,若是看到“低糖”、“减糖”或“无蔗糖”的声明(其配料表中一般会标注果糖、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等成分),你最好是有多远走多远,因为这些东西根本就是“裸体的炮弹”。

英国广告人彼得·梅尔曾说:“理智让你把酒吐出来的时候,味蕾常常恳求你把那口酒咽下去。”他告诉人们,味蕾和胃液原来是潜伏在不同地点的同伙。所以,如果你相信,“要想远离肥胖,控制血糖,就应该均衡饮食,用天然食品来替代添加剂,不要盲目依赖无糖和低糖食品。”你最好先做好味蕾和胃液的工作。可能许多人做得不好,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

猜你喜欢

低糖无糖甜味剂
低糖电饭煲技术分析
巴基斯坦:推出低糖杧果品种
甜味剂还是糖?这是个问题
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
小心掉入“低糖饮品”陷阱
喝“无糖饮料”也会胖
百密一疏
低糖食品的优势
哪罐可乐会漂浮呢?
蚂蚁爱吃“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