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理与丹溪医学

2010-06-22姚春鹏

周易研究 2010年1期

姚春鹏 程 旺

摘要:《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学术的各个方面都深受其影响。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就是以易理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在中医学发展的早期,医与《易》的关系尚比较隐蔽,至明代则医与《易》的关系变得紧密而明显了。从《内经》至明代“医易学”的形成之间,作为金元四大家之集大成者的朱丹溪作了重要的准备性工作,本文对此略加分析。

关键词:丹溪;医理;易理

中图分类号:B221;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1-0087-05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深受其影响。《周易》的自然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尤其重大,代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黄帝内经》就吸收了如阴阳、象数等很多易学思想。后来唐代孙思邈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但总的说来,唐以前的医家对易学思想的运用尚属自发而非自觉的阶段。宋以后,受理学家重视易学风气的影响,许多医家自觉地以易理来解说医理,特别是明代的张介宾创立“医易学”,标志着易与医结合的高峰。作为金元四大家之集大成者的朱丹溪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但已经能够自觉熟练地运用易理来阐明医理,为医易学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根据戴良的记载,朱丹溪的医学是“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而形成的。这里明确提到了《易》。下面我们来分析丹溪对易学之运用。

一、以乾、金之性论天、气

《格致余论·天气属金说》曰:

邵子曰:“天依地,地依天,天地自相依附。”《内经》曰:“大气举之也。”夫自清浊肇分,天以气运于外而摄水,地以形居中而浮于水者也。是气也,即天之谓也。自其无极者观之,故曰大气,至清、至刚、至健,属乎金者也。非至刚,不能摄此水;非至健,不能运行无息以举地之重;非至清,其刚健不能长上古而不老。或曰:子以天气为属金者,固《易》卦取象之义,何至遂以属金言之乎?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善言大者,必有譬于小。愿明以告我。曰:天生万物,人为贵,人形象天,可以取譬。肺主气,外应皮毛。《内经》谓阳为外卫,非皮毛乎?此天之象也。其包裹骨肉脏腑于其中,此地之象也。血行于皮里肉腠,昼夜周流无端,此水之象也。合三者而观,非水浮地,天摄水,地悬于中乎?圣人作《易》,取金为气之象,厥有旨哉!

关于天地的结构,丹溪引用邵雍的观点认为,天依附于地,地依附于天,天地互相依附。即《内经》所谓的地由“大气举之”。自从宇宙形成,清浊分离以来,天以气为实质运行于宇宙之外围,而且统摄着地外的水,地以实质形体居于宇宙之中而且浮于水上。所以“气”就是所谓的“天”。从天的无限性来说,叫“大气”。在《周易》乾为天。《说卦传》曰:“乾,天也。”《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五行说,乾,西北之卦,属金。所以丹溪说,天“至清、至刚、至健,属乎金者也”。正是由于天具有至刚之性才能摄水;有至健之性,才能运行无息以举地之重;有至清之性,其刚健才能长于上古而不老。在根据易理对天地宇宙的结构功能做了分析后,丹溪又以人体的结构功能为喻进一步来阐明天地宇宙的结构功能。因为天为广大的宇宙,是人难以经验的事物,关于天的论说,必须以人能够经验的事物为喻,才能使人明白。所谓“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善言大者,必有譬于小”。我们知道,古人有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熟悉科学的逻辑思维的人看来,难以理喻,但古人对此却是坚信不移的。为什么可以以人来比喻说明呢?因为人在天所生的万物中是最高贵的,因此人的形体与天是最相像的,所以可以用来比喻。人体的肺主气,与体外的皮毛相应,《内经》所说的属阳的外卫,就是皮毛。这就是天之象。包裹在体内的骨肉脏腑就是地之象。血运行于皮里肉腠之间,昼夜周流循环无端,这就是水之象。将这三者合起来看,难道不是水浮地,天摄水,地悬于中吗?也就是说,圣人作《易》,以金为气之象,是有着深刻意蕴的。

二、以泰否二卦,论脾胃生理、病理

《格致余论·臌胀论》说:

心肺,阳也,居上;肝肾,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

《周易·泰卦·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象》曰:“天地交泰。”泰卦卦象为乾下坤上,象征着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结合,自然之势。在人体来说,心肺属阳居上,肝肾属阴居下,脾居中属阴属土。心肺之阳下降、肝肾之阴上升,阴阳和合。而其间的关键是脾。因为脾属土,位居中州,脾既具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运,所以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就是无病的健康人。

反之,如果天地之气不交,则成天地失常的否塞之象。《周易·否卦·彖》曰:“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象》曰:“天地不交,否。”否卦卦象为乾上坤下,乾阳在上而上升,坤阴在下而下降,这样阴阳不能交通,而致万物不通。同样,丹溪也用这一易理来解说脾胃的病变。《格致余论,臌胀论》说:“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时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臌胀是也。”后来的医家多喜用否泰二卦来解说生理病理,殆始于丹溪。

三、以乾坤之道论胚胎形成

《格致余论·受胎论》曰:

成胎以精血之后先分男女者,褚澄之论,愚窃惑焉。后阅李东垣之方,有日经水断后一二日,血海始净,精胜其血,感者成男;四五日后,血脉已旺,精不胜血,感者为女,此确论也。《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夫乾坤,阴阳之情性也;左右,阴阳之道路也;男女,阴阳之仪象也。父精母血因感而会,精之施也,血能摄精成其子,此万物资始于乾元也;血成其胞,此万物资生于坤元也。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精胜其血,则阳为之主,受气于左子宫而男形成;精不胜血,则阴为之主,受气于右子宫而女形成。

《周易。系辞上》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认为,乾坤阴阳是宇宙间存在的两种最基本的力量,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宇宙中的万千事物,包括人类的男女。《周易‘系辞下》也说:“天地细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丹溪以《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论为基础,论证胚胎性别的形成。认为乾坤、左右、男女与阴阳有密切关系。乾坤是阴阳的本性;左右是阴阳的道路;男女是阴阳的显象。男精女血,男女精血交合成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