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0-06-21张志国

中外医疗 2010年8期
关键词:血尿酸颈动脉硬化

张志国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医院检验科 福建泉州 362801)

动脉粥样硬化人体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高危因素,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动脉粥样硬化常由斑块形成,导致动脉内膜增厚及动脉狭窄形成心脑血管不足,形成不同程度梗塞,严重威胁身体健康[1]。血尿酸水平变化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35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2.3±6.6)岁,其中高血压35例,冠心病28例,脑血管病12例,糖尿病15例。所有患者根据彩超测定的颈总动脉平均内膜(IMT)进行分组:(1)内膜正常组30例(IMT<1.0mm);(2)内膜异常组60例(IMT>1.0mm)。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试剂由和光试剂公司提供。

1.2.2 方法 均禁食12h后抽取静脉血,2h内分离血清,分别测定患者血尿酸(SUA)。

1.3 粥样斑块评分标准

0分为无斑块,1分为单侧斑块≤2mm,2分为单侧斑块>2mm或双侧均有斑块且其中至少一侧斑块≤2mm,3分为双侧斑块均为>2mm。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粥样斑块评分的比较(表1)

内膜异常组粥样板块评分、血尿酸均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2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粥样斑块评分直线相关分析

表1 2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粥样斑块评分的比较(±s)

表1 2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粥样斑块评分的比较(±s)

?

内膜正常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粥样斑块评分呈正相关(r=0.487,P<0.05);内膜异常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粥样斑块评分呈正相关(r=0.665,P<0.05)。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以反应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病变程度[2]。有研究结果表明[3],随着颈动脉IMT增厚,血尿酸水平相应增加。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过程[4]。由此提示血尿酸的水平可能影响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本研究依据颈总动脉平均内膜(IMT)进行分组,内膜异常患者粥样斑块评分、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内膜正常患者,P<0.05,另外通过2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粥样斑块评分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尿酸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评分明显正相关,P<0.05。具体作用机理可能是血尿酸升高促进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脂质过氧化,一方面其氧化后可以迅速被巨噬细胞摄取,形成泡沫状细胞,同时诱发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另一方面增加了氧自由基损伤,破坏了血管内皮细胞因子,扰乱了血管及毛细血管舒缩功能,形成循环或微循环障碍,间接成为形成或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5]。血尿酸可以使患者血小板黏附性、聚集性增加,更加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另外其还可以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了胆固醇分解速度,也间接的诱发了动脉粥样硬化。综上所述,血尿酸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警指标,值得临床及时检测。

[1]高爱玲,张素清,乔亚京,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9):51~52.

[2]陈慧兰,沈小芬.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2):133~134.

[3]胡慧华,张晓,宋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8,48(10):58~59.

[4]王影,张斌,周昭勤,等.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J].安徽医学,2007,28(3):183~184.

[5]宝辉,苗懿德,张颖.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德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1):13~16.

猜你喜欢

血尿酸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尿酸正常后可以停药吗?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