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颈癌根治术中预防盆腔淋巴囊肿措施的探讨

2010-06-21张海

中外医疗 2010年4期
关键词:孔区双管淋巴

张海

(辽宁省抚顺第四医院 辽宁抚顺 113001)

盆腔淋巴囊肿是宫颈癌术后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尽管术中及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仍不能杜绝其发生。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8月施行102例宫颈癌根治术,术毕行T型单管经阴道引流27例,双管经阴道或经腹引流75例,本文就此进行回顾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02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年龄26~66岁,平均46.8岁。其中,Ia2例,Ib120例,Ib252例,IIa18例,IIb10例。病理:鳞癌93例,腺癌7例,腺鳞癌2例。随机分为A组(T型单管经阴道引流27例),B组(双管经阴道或经腹引流75例)。疾病分期,麻醉与手术方式均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2组均行规范化子宫颈癌根治术,即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以电刀行淋巴清扫术,结扎淋巴管,术毕创面喷生物蛋白胶,间断不紧张缝合后腹膜。双管组闭孔区部分开放后腹膜。

1.2.2 引流方法 A组T型单管经阴道引流,T管横臂置于阴道断端之上。B组双管引流置于双闭孔窝。2组均以引流管无新鲜液体引出为拔管指征。引流时间3~12d,平均5.7d。

1.2.3 淋巴囊肿 术后通过病人主诉,双侧腹沟区上方扪诊及盆腔彩超检查有无淋巴囊肿。通过χ2检验分析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与引流方法的关系。

2 结果

2.1 术后盆腔囊肿发生率

见表1。A组22.22%,B组2.67%。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淋巴囊肿形成的临床表现

淋巴囊肿<5.0cm者6例,无明显不适。7.0~9.0cm者2例(A组),出现下腹疼痛,患侧下肢水肿,伴有低热,在腹股沟上方扪及张力较大包块。彩超提示盆腔髂血管旁的无回声或液性暗区,内部光点均匀,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表1 盆腔囊肿发生率统计表

3 讨论

本资料淋巴囊肿发生率7.84%(8/102)处于较低水平,探讨原因:(1)术中结扎淋巴管。(2)电刀清扫淋巴结及创面应用生物蛋白胶使小的淋巴管闭塞。(3)不紧张缝合后腹膜,减少因腹膜紧张而产生的残腔。上述方法减少了淋巴液积聚而降低了淋巴囊肿的发生。引流留置时间较长,平均5.7d,亦是降低淋巴囊肿发生的原因之一。此外,T型管组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高,和双管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是:(1)闭孔区是淋巴清扫术中最大的残腔,T型管引流端位于阴道断端上方,两侧只能达到直肠侧窝,而双管组引流端置于闭孔窝。(2)T型管组未开放后腹膜,只能向腹腔外单一方向引流。双管组闭孔区部分开放后腹膜使该区向腹腔内、外二个方向引流,引流更充分,致使双管组淋巴囊肿发生率更低2.67%(2/75)。其次,单管引流发生血凝块阻塞的概率相对双管要高。

综上所述,预防盆腔淋巴囊肿需多方面综合措施,双管经阴道或经腹引流合并闭孔区部分开放后腹膜是预防淋巴囊肿形成的有效措施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1]Kobayshi T, Inoue S. Lymphatic cyst seen after radical hysterectomy for cancer of the uterine cervix and its significance[J]. Clin Gynecol Obster, 1950,4:91~96.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44~2045.

[3]Suzuchi M,Ohwada M,Sato I, et al. Pelvic lymphocysts following retroperitoneal lymphadenectomy:retroperitoneal partial“no-closure” for ovarian and endometrial cancers[J]. J Surg Oncol,1998,68:149~152.

[4]唐美琴,张志毅,臧荣余.子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癌症杂志,1993,9(1)∶31~32.

猜你喜欢

孔区双管淋巴
左侧横窦-乙状窦及颈静脉孔区多发硬脑膜动静脉瘘致左耳搏动性耳鸣1例
右侧颈静脉孔区-颅后窝脑膜瘤1例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于TM5103双管正激开关电源的设计
光伏幕墙智能清扫系统路径的规划与实施
基于UC2844双管正激电源设计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基于UC3844多路输出型双管反激电源的设计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原因及处理
无菌双管板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