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剂佐治对迁延性腹泻儿童IgG、IgM、IgA的影响观察
2010-06-19宋春燕
宋春燕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广东湛江 524037)
迁延性腹泻是儿童常见病,已知其与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我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新发布的腹泻临床管理新推荐,在传统微生物态制剂和肠粘膜保护剂治疗基础上加用锌剂佐治,观察其对患儿免疫功能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依据[1]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脓便或脓血便。(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病程在2周~2个月。
1.2 一般资料
60例病例为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门诊诊治的迁延性腹泻病患儿,均符合诊断标准。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患儿平均年龄21个月,其中男32例,女28例,男∶女为1.1∶1。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双歧三联活菌(培菲康散)每次半包(<1岁)/1包(>1岁)每天3次,合蒙脱石散剂(思密达)每次1/3包(<1岁)/半包(1~2岁)/1包(>2岁),每天3次,口服至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观察组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l0mL(<3岁)/20mL(>3岁),每天2次,饭后服用,7d为1个疗程。2组均予纠正脱水,加强营养支持,指导饮食等常规治疗。
1.4 疗效判断[2]
显效:治疗5d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5d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5d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锌、IgG、IgA、IgM水平比较(±s)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锌、IgG、IgA、IgM水平比较(±s)
?
1.5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及治疗7d后清晨空腹时采集静脉血,血样离心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备测患儿血清锌及IgG、IgM、IgA。血清锌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采用火焰法;IgG、IgM、IgA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2组比较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表1)
2.2 2组血清锌及IgG、IgM、IgA比较(表2)
3 讨论
据观察,我国小儿迁延性腹泻病原分离率低,最好不要盲目应用抗生素,目前较常用微生态制剂、肠道粘膜保护剂及中成药治疗。2005年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美国国际开发署发布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对腹泻患儿除补液外,还要进行补锌。
小儿迁延性腹泻与多因素有关,已证明患儿体液与细胞免疫免疫功能均低下,这也是其迁延难愈的原因之一。锌在金属酶、多聚核糖体、细胞和细胞膜功能中发挥关键,研究发现锌缺乏时胸腺,脾脏和全身淋巴等免疫器官萎缩,脏器指数减少,细胞体积减小,淋巴细胞凋亡增加,T细胞依赖的及T细胞非依赖的抗原免疫反应下降,外周淋巴细胞总数减少,T细胞亚群中的CD4、CD8和CD4/CD8比值均下降,自然杀伤细胞活力与T细胞产生白介素E减少,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减低[3~5]。腹泻时饮食摄入减少、小肠吸收不良、胃肠道丢失增多等原因导致机体处于低锌状态,后者又导致患儿免疫功能低下,腹泻的发病风险增加,疾病迁延不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补锌能缩短病程,提高总有效率。而观察组患儿经补锌后血清锌含量明显上升,IgG、IgA、IgM三者水平亦随之上升,且与未补锌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证实了腹泻儿童经过补锌治疗,使体内锌水平升高或恢复正常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减少病程的迁延,提高总有效率的效果,是辅助治疗迁延性腹泻简单有效的方法,临床中应广泛应用。
[1]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2]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3]PRASAD A S.Zinc:mechmlisnls of host defense[J].J Nutr,2007,137(5):1345~1349.
[4]PRASAD A S.Zinc in human health:effect of zincon immune cells[J].Mol Med,2008,14(5~6):353~357.
[5]PRASAD A S,BECK E W J,GRABOWSKI S M,et a1.Zinc deficiency:changes in cytokine producliun and T-cell subpopu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cer in non-cancer subjects[J].Proc Assoc Am Physicians,1997,109(1):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