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结构理论对城建档案管理的启示

2010-06-13赵生辉

档案与建设 2010年2期
关键词:城建档案管理建设

□ 赵生辉

一、城建档案及其认识视角

1.1 城建档案的定义与定位

城建档案是国家档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建档案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体现在城建档案的定义和城建档案的定位两个方面。刘巨普在《城建档案管理》一书中将“城建档案”定义为: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行政辖区范围内进行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归档保存的各种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载体的真实历史记录①。建设部2001年颁布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中对城建档案这样定义:本规定所称的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②。秦玉功在《城建档案管理》一书中认为,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③。可见,我国档案理论和实践当中对城建档案含义的理解基本一致。对于城建档案在档案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城建档案管理理论是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分支。比如,刘巨普的《城建档案管理》一书中认为,“城建档案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在科技档案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王英玮在《专门档案管理》一书中,将国家档案体系划分为普通档案、科技档案和专业档案,而基建档案是科技档案的一种④。

1.2 认识城建档案的视角

上述研究主要是从档案学视角来审视城建档案的,对促进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城建档案”作为一个交叉领域,它除了具备档案的各类特征之外,又与“城建活动”紧密联系,而这些活动最后的成果是各类城建档案利用需求的基础。城建活动与党政文书活动的差异性决定了城建档案的认识视角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社会记忆的视角,而应兼顾档案学视角与城建活动视角,除了关心城建活动的记录如何管理和保存之外,同时必须研究城建档案如何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总之,要认识城建档案,必须在关注其与普通档案的共性特征的同时,分析和探讨城建档案所特有的特征及其对应的管理方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城建档案利用需求。因此,探索城建档案认识的新视角,对于全面认识城建档案的本质,促进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结构理论视角下的城建档案定位分析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活动中产生的原始记录,研究城建档案离不开对城市科学的研究。城市科学是在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基础上以城市总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主要探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各种宏观的、综合的战略问题,其中与城市建设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理论是城市结构理论。

2.1 城市结构理论

城市结构理论中,城市的概念被分为三个层次⑤:第一个层次,自然环境生态,简称为自然层次,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地理、气候、水文、动植物、自然环境与资源,尤其是自然灾害等因素,构成了城市的自然基础;第二个层次,人工建筑环境,简称建筑层次,包括城市的建筑、交通、能源、通信、供水及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等因素,构成了城市的物质基础;第三个层次,社会经济环境,简称人文层次,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基础、民族、历史、人口、观念与道德等因素,构成了城市的主体。上述三个层次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动态发展的城市系统,如图1所示。

图1城市结构理论示意图

图1中的三个层次之间是支撑关系,较低层次为较高层次提供支持。比如,建筑层必须适应自然层的特征,而人文层必须以建筑层和自然层为支撑,否则人类社会活动就无法进行。整体上而言,城市发展追求的是自然、建筑和人文的和谐,是在开发和保护自然层,科学设计与建设建筑层的基础上,寻求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繁荣发展。

2.2 城市化结构理论视角下的城建档案

人类对城市自然层的认识程度,对建筑层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的状况,共同决定了城市社会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上述三个层次在档案管理中都具有映射关系。第一,人类对自然层的认识,体现在档案方面主要有三个类型:(1)城市自然档案,如历年来的城市水文、水利和气象记录档案;(2)城市勘察档案,如城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等方面的勘察记录;(3)城市测绘档案,如城市各种测绘图、综合管网编制图以及有关测试技术成果方面的材料。第二,人类对建筑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状况,体现在档案方面主要有以下类型③:(1)城市规划档案,如总体规划档案、分区规划档案、详细规划档案、专业规划图册与文本等;(2)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档案,如城市土地管理档案、城市房地产管理档案、城市防灾管理档案、城市环境保护管理档案、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档案、建筑业管理档案、河道管理档案等;(3)城市建设工程档案,比如城市地上地下所有的道路交通工程、航空、水运、铁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公共设施、各类管线工程、环保治理工程、环卫工程及人防军事工程等的项目档案;(4)园林绿化名胜古迹方面的档案,比如公园、风景区、绿地、苗圃档案和各名胜古迹档案等;(5)城市环境保护档案,比如各个时期的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普查、监测和治理方面的档案;(6)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档案;(7)城市科研方面的档案。第三,城市社会活动反映在档案管理中主要表现就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文书档案和专门档案,这是传统档案学理论所长期关注的领域,在这里我们将其称为“社会档案”。

刘巨普在《城建档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区分了“城建档案”与“城建资料”两个概念:档案是在本单位工作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经过整理、鉴定、组卷办理了归档手续的文件材料;资料是为了工作参考的目的而搜集来的文献资料,不是本单位工作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材料。因此,如果从城建档案与城建资料区分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图1中人类认识自然层过程中产生的城市自然档案、城市勘察档案和城市测绘档案作为城建资料看待。而人类对建筑层的规划、设计与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建档案,即“狭义城建档案”。但是由于城建档案与城建资料之间密切的关联性,可以把两者都看作“广义城建档案”的组成部分在同一个档案信息机构进行保存和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城市的档案体系被划分为两大集群:一是有城建资料和狭义城建档案共同组成的“城建档案”;二是由传统文书档案和专门档案共同组成的“社会档案”,如图2所示。

图2从城市化结构理论视角分析城建档案定位

表1 城建档案与社会档案的区别

三、基于城市结构理论的城建档案工作变革

3.1 城建档案与社会档案的区别

如图2所示,城建档案与社会档案是两类不同的档案,由于其所记录的范畴不同,档案在组织和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如表1所示。

3.2 城建管理档案工作的变革

正是由于城建档案与社会档案的不同,如果沿用社会档案的管理方式管理城建档案必然会带来城建档案工作的低效率,其辅助城市管理和应急利用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城建档案管理必须探索适应城市档案自身规律的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数字城市建设角度重新审视城建档案信息化。数字城市,又称为城市信息化,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指将有关城市的一切,包括基础地理(自然层)、基础设施(建筑层)、基本功能(人文层),如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全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即信息化),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管理和为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服务的技术系统⑤。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城建档案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环节,城建档案的信息化战略必须站在“数字城市规划”的宏观视角下进行,把城建档案信息化作为重要的数字城市基础设施来建设。

第二,以空间信息为基础整合城建档案信息,提供可视化利用服务。首先,城市建设档案除具有一般文书档案、图形、声像数据的基本特征外,更具有鲜明的地理空间和时间特征:任何城市建筑物或构筑物,无论是地上的,还是地下的,其档案资料必须首先记录其存在的空间位置和存在的年代,然后才是其它档案信息⑥。其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来源于城市规划建设行业,既涉及一般的OA、M IS应用,同时要处理大量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空间数据,如地形图、市政管线、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图等,这些图件直接表示了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空间位置,是城建档案重要的基础信息。再次,城建档案空间信息的可视化使利用者可以直接从地理位置上快速找到所需的城建档案,或从城建档案的管理信息快速查看所需的建筑的地理位置、距离、形状、面积和毗邻之间的关系等空间信息内容⑥。

第三,深入挖掘城建档案的信息价值,建设“城市建设信息中心”。城建档案承载着城市建设的记忆,可以为编史修志、纠纷调节、事故查究、考核管理、工程监督提供可靠的历史凭证。另外,城建档案中储备着大量的建筑科学和工程管理知识,可以为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提供丰富的案例材料。建设“城建信息中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城市建设信息中心应该以城市建设基础信息流为基础,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为核心,实现内外办公网络的跨部门、跨平台的数据交换功能,使城建档案馆真正成为档案收藏与管理的基地、档案资源研发与利用的中心、档案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平台、城市文化传播与展示的窗口,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化服务⑦。

第四,进行城建档案应急利用研究,发挥城建档案在灾难救援和恢复重建当中的作用。城建档案在抵御自然灾害和战争破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城建档案在灾难中遭到毁损,不仅会造成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的困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系统的复杂性将会使此后的建设项目面临重复勘测和不可预知的各类风险,所造成的城市建设记忆断层也将永远无法弥补。从唐山地震的经验教训来看,一张地形图、一张管网图有助于加速恢复某一工程设施系统,从而挽救千百万人的生命;给水、供电、交通、排洪和恢复生活、生产以及挽救整个城市的工作,都和城建档案保管的状况是否良好有关①。

四、结论

本文从城市结构理论出发,认为城市系统的自然层、建筑层和人文层在档案管理中都具有映射关系,整个城市的档案体系被划分为两大集群:一是有城建资料和狭义城建档案共同组成的“城建档案”;二是由传统文书档案和专门档案共同组成的“社会档案”。根据城建档案与社会档案的不同,必须探索适应城建档案自身规律的管理方式,如从数字城市建设角度重新审视城建档案信息化;以空间信息为基础整合城建档案信息,提供可视化利用服务;深入挖掘城建档案的信息价值;建设“城市建设信息中心”进行城建档案应急利用研究;发挥城建档案在灾难救援和恢复重建当中的作用等。

注释:

①刘巨普:《城建档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10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修正稿)》,2001年7月4日

③秦玉功:《城建档案管理》,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年7月

④王英玮:《专门档案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⑤承继承等:《数字城市——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⑥石若明:《基于GIS的城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⑦熊飞、熊燕:《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城建档案》2009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城建档案管理建设
国企工匠——北京城建集团首届“城建工匠”事迹展示(三)
隧道股份城建置业瑞创谷
如何规范档案管理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城建工程管理中如何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思考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河南城建学院简介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