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2.0在科协网站建设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2010-06-13李双斌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北京100863

科技传播 2010年4期
关键词:博客用户

李双斌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北京 100863

1 Web 2.0概述

一般来说,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WEB2.0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Web2.0包含了我们常用的服务,如:博客、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等。

1.1 Web 2.0特征

1)以人为本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是由每个人贡献出来的。各个人共同组成互联网信息源。Web2.0的灵魂是人。

2)可读可写

互联网在Web1.0时是“阅读式”的,而在Web2.0时代,是“可读可写”的互联网。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信息供稿,但在大范围里看,贡献大部分内容的是小部分的人。

3)多人参与

Web1.0里,互联网内容是由少数编辑人员定制的;而在Web2.0里,每个人都是内容的提供者。Web2.0的内容更多元化,包括:标签、多媒体、在线协作等等,在其信息获取的渠道中,RSS订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Web 2.0原则

1)互联网为平台

Web 2.0的一个关键原则:用户越多,服务越好。可以说,有一种隐性的“参与体系”内置在合作准则中。在这种参与体系中,服务主要扮演着一个智能代理的作用,将网络上的各个边缘连接起来,同时充分利用了用户自身的力量。有效利用消费者的自助服务和算法上的数据管理,以便能够将触角延伸至整个互联网,延伸至各个边缘而不仅仅是中心,延伸至长尾而不仅仅是头部。

2)利用集体智慧

在诞生于Web 1.0时代并且存活了下来,而且要继续领导Web 2.0时代的那些巨人的成功故事的背后,有一个核心原则,就是他们借助了网络的力量来利用集体智慧:

超级链接是互联网的基础。当用户添加新的内容和新的网站的时候,将被限定在一种特定的网络结构中,这种网络结构是由其他用户发现内容并建立链接的。如同大脑中的神经突触,随着彼此的联系通过复制和强化变得越来越强,而作为所有网络用户的所有活动的直接结果,互联的网络将有机地成长。源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已成为Web 2.0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

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是一种在线百科全书,其实现基于一种看似不可能的观念。该观念认为一个条目可以被任何互联网用户所添加,同时可以被其他任何人编辑。

3)数据是核心竞争力

现在每一个重要的互联网应用程序都由一个专门的数据库驱动。数据库管理是Web 2.0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企业通过对数据库的掌控从而达到对市场的支配并获得巨额经济回报。例如,当初美国政府授权Network Solutions公司对域名注册的垄断,成为互联网上的第一个摇钱树。

当前竞争火热的网络地图(web mapping)领域显示着,对拥有软件核心数据的重要性的疏忽大意,将竞争地位的最终削弱。

这场竞赛已经涉及到拥有特定类别的核心数据:位置、身份、公共事件日历、产品标识和命名空间等。胜者将是那些通过用户聚合来达到临界规模,并且将聚合的数据融入系统服务中的公司。

4)用户增加价值

目前,创建大型数据库主要有三种方式:付费方式、志愿者方式和(任何人)共同参与方式。

实践表明,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户会愿意不厌其烦的为你的程序增加价值。因而,Web 2.0公司一般都会进行默认设置,利用程序使用时的“副产品”,来聚合用户数据并创造价值。用以搭建系统,而其中系统用户越多效果越好。

互联网、万维网以及像Linux、Apache这样的开放源码软件项目的体系结构,均采用了这样一种设计,使得作为一种自动产生的副产品,谋求其自身利益的用户们创建着集体的价值。这些项目中的任何一个都有一个很小的核心、一种设计良好的扩展机制、和一种让任何人来添加任何合乎规定的组件的方式。换句话说,这些技术通过他们本来的设计方式,体现着网络的效应。

5)永远的测试版

互联网时代软件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它应该被作为服务来交付。这种事实导致这类公司的商业模式上很多根本性的变化。

(1)运营必须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公司在产品开发方面的专门技术,必须同日常运营方面的专门技术相匹配,软件必须每日维护,否则将无法完成任务。例如,Google公司必须不断抓取互联网并更新其索引,不断滤掉链接垃圾和其他影响其结果的东西,不断动态地响应数千万异步的用户查询,并同步地将这些查询同上下文相关的广告相匹配。

(2)用户必须被作为共同开发者来对待。开放源码的格言“早发布并常发布”(release early and release often)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一种更为极端的定位“永远的测试版”(the perpetual beta)。其中产品在开放状态下开发,新的功能以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速度被加入进来。

故此,实时地监测用户行为,来考察哪些新特性被使用了,以及如何被使用的,将成为另外一种必须的核心竞争力。

6)轻量型编程模型

RSS以完美的设计来取代简单的实用主义,已经因其简单性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网络服务,而那些复杂的企业网络服务尚未能实现广泛的应用。

例如:亚马逊网(Amazon.com)的网络服务有两种形式:一种坚持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网络服务堆栈的形式主义;另一种则简单地在HTTP协议之外提供XML数据。根据Amazon的报道,95%的服务使用来自于后者。

7)装配中的创新

轻量型商业模型是对轻量型编程和轻量型结合的一种自然产物。Web 2.0的理念善于重用。这为Web 2.0的另外一个关键原则提供了启发,当商品组件充裕时,你可以通过以新颖的或者有效的方式来装配这些组件来创建价值。

8)丰富的用户体验

在Google引入Gmail之后,互联网传递整个应用程序的潜能成为了主流。紧接着就是Google地图程序,一些基于互联网的带有丰富用户界面以及PC程序等同的交互性的应用程序。

AJAX也是Web 2.0程序的一个关键组件,互联网开发者们可以创建,像本地基于PC的应用程序一样丰富的网络程序了。

Ajax其实是几项技术的统称,它们以强有力的全新方式结合起来。包括以下几种:

运用XHTML和CSS实现基于各种标准的展示。

运用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实现动态显示和交互。

运用XML和XSLT实现数据交换和操作。

运用XMLHttpRequest实现异步数据检索。

JavaScript将所有这些绑定到一起。

9)软件超越单一设备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Web 2.0特性是Web 2.0已经不再局限于PC平台这样一个事实。

当然,任何的网络程序都可被视为超越单一设备的软件。毕竟,即便是最简单的互联网程序也涉及至少两台计算机:一个负责网络服务器,而另一个负责浏览器。而且就如我们已经探讨过的,在将网络作为平台的开发中,把这个概念拓展到由多台计算机提供的服务而组成的合成应用程序中。

2 Web 2.0的应用

博客是Web2.0里十分重要的元素,它打破了门户网站的信息垄断。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 Blogger即指撰写Blog的人。Blogger在很多时候也被翻译成为“博客”一词。人们一般认为,博客起源于网上浏览者在网上发现了有趣的内容,互相用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流通报。这些信息经过有心人有意识的整合,就发展成了博客的雏形。

2.1 博客中的web2.0技术

归根底地,博客只是一种日记形式个人网页,它按时间顺序来排列的结构“看起来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变化,但却推动着一个迥然不同的分发、广告和价值链。”(里奇·斯格仁塔(Rich Skrenta)——首个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新闻网站Topix的联合创始人)

其中一大变化就是一项称为RSS的技术。RSS使人们不仅仅链接到一个网页,而且可以订阅这个网页,从而每当该页面产生了变化时都会得到通知。人们称之为“鲜活的互联网”(live web)。

网站的活力不仅在于网页,而且在链接方面。一个指向网络博客的链接实际上是指向一个不断更新的网页,包括指向其中任何一篇文章的“固定链接”(permalinks),以及每一次更新的通知。因此,一个RSS是比书签或者指向一个单独网页的链接要强大得多。

RSS同时也意味着网页浏览器不再只是限于浏览网页的工具。尽管诸如bloglines之类的RSS聚合器(RSS aggregators)是基于网络的,但其他的则是桌面程序,此外还有一些则可以用在便携设备上来接受定期更新的内容。

RSS现在不仅用于推送新的博客文章的通知,还可以用于其他各种各样的数据更新,包括股票报价、天气情况、以及图片。

RSS只是令博客区别于同普通网页的一部分原因。“现在它可能看上去像是一项普普通通的功能,但它却有效地将博客从一个易于发布(ease-of-publishing)的现象,进一步转变为互相交叉的社区的一种对话式的参与。这是首次使得对其他人的网站上的很特定的帖子表态和谈论变得如此地容易。讨论出现了,聊天也出现。同时,其结果是出现了友谊或者友谊更加坚定了。固定链接是第一次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在博客之间搭建桥梁的尝试。” (汤姆·科特斯(Tom Coates))

在许多方面,RSS同固定链接的结合,为HTTP(互联网协议)增添了NNTP(新闻组的网络新闻协议)的许多特性。所谓“博客圈”(blogosphere),可以将其视作一种同互联网早期的、以对话方式来灌水的新闻组和公告牌相比来说,新型的对等(peer-to-peer)意义上的等价现象。人们不仅可以相互订阅网站并方便地链接到一个页面上的特定评论,而且通过一种称为引用通告(trackbacks)的机制,可以得知其他任何人链接到了他们的页面,并且可以用相互链接或者添加评论的方式来做出回应。

像维基百科全书一样,博客将集体智慧用作一种过滤器。博客圈的集体关注会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

虽然主流媒体可能将个别的博客视为竞争者,但真正使其紧张的将是同作为一个整体的博客圈的竞争。这不仅是网站之间的竞争,而且是一种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Web 2.0的世界中,是所谓“原本的听众”来决定着什么是重要的,而不是密室里的少数几个人。

2.2 博客在国内

博客的概念2000年开始进入中国,2002年博客中国网站(blogchina.com)和中国博客网(blogcn.com)开通,但直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才让中国民众开始关注和并运用博客。

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也加入博客阵营。

下面,我以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网的博客网站为例,简要分析一下国内博客网站的大体情况(见表一)。

从表中可以看出,新浪点击率前十名中,有6个是关于股票的;有2个是80后作家;1个是演员;1个是草根作家。当然,点击率仅仅说明了网民的喜好,受关注并不意味着博客的内容就很优秀。但是,单就点击量来说,拥有如此的规模的网站应该说算是很成功了。

这10个博客中点击量最低的也在1.8亿以上,远比许多专业网站都要高得多。且不谈当时国人对股票的狂热,仅就名人博客现象而言,网站借助名人效应,抓住网民的心理,适时推出相应的博客紧紧抓住了大量网民的眼球。

表1 新浪博客总流量排行前十名(2009年1月23日)

可以这么说,名人成就了博客,同时博客也造就了名人。就拿徐静蕾来说,仰赖新浪网站的超大人流量,她的博客轻而易举地突破2亿大关。

关于名人与博客,还得提一下一个人和一个网站:赵本山和搜狐。

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里面,多次提到了一个网站的名字—“搜狐”。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可能都想一定是搜狐出钱赞助了赵本山的小品吧?但是,事情远非这么简单……

网上的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思考:(2009年)“1月9日,众人瞩目的赵本山官网落户搜狐启动仪式,在搜狐大演播厅完美落幕。专程为此前来的赵本山,与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先生,共同揭开了赵本山官网的神秘面纱——这是搜狐公司与本山传媒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后的首个具体项目,被戏称为“龙凤配-山朝阳”的此次合作,在赵本山题字“春华秋实”中,顺利结出收获的果实。”(来源:http∶//yule.sohu.com/20090109/n261667594.shtml)

许多看过《不差钱》观众都会禁不住去搜狐网上搜一下“丫蛋”的博客(小品中特意提到了)。这一点,搜狐也想到了(也许是策划在先)!他们在第一时间(大年初一凌晨)就开通了小沈阳(http∶//xiaoshenyangvip.blog.sohu.com/)和丫蛋(http∶//yadanspace.blog.sohu.com/)的博 客。 与此同时,搜狐的“明星在线”在演出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对他们俩进行了在线访谈并在他们各自的博客上面发布了访谈内容。从这一点让我们不难感受到博客作为“真正的新闻发源地”的特质。有评论说,搜狐是09年春晚最大的网络赢家。

博客如何从以时间为序的个人主页逐渐演化为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成为了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了网络商家必争之地是很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就其技术而言,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复杂内容,都是公开的标准,成熟的应用。但是,它为普通民众(包括名人)创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畅所欲言的平台,“我的地盘我做主”,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个参与其间的人们的热情,不需要谁来批准,不必要有专业的机构,不需要出版社,想说什么就敲下来,点一下鼠标,几秒钟内,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读到!它给了每一个创作者极大地自由,同时也给了每一个人阅读和评论的自由。网络带给他光的传播速度,大众赋予它媒体的属性,他把媒体和网络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3 科协网站web2.0应用的构想

3.1 博客在科协网站的应用

博客,作为一种自由表达观点的发布平台,理论上任何一个网友都可以开通。但是,科协网站的博客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够也不需要覆盖到每一个网民。

前期,可以先为以下几类人在科协网站建立博客:

国家科技奖得主;

青年科技奖得主;

中国科协全委;

《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收录的科学家;

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者。

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CAST网上开博客,写博文,发观点、播视频、写评论。

操作层面:初期可以由信息员负责维护科学家的博客,对于有条件并掌握操作方法的专家可以由其本然进行博客文章的撰写,之后推荐到博客圈中。被选用的文章作者可以得到一定量的稿酬。

图1 人民网博客圈上建立的科协社区

为探索有关博客圈在发布消息方面的应用,我在人民网强国博客上建立了名为“科协社区”的博客圈(网址为:http∶//blog.people.com.cn/blog/q/caster)并且为山西省科协、内蒙古科协等十个信息采编单位的信息员申请了博客,并加入该圈子。通过这个圈子,各地科协信息员在自己的博客上面发布消息后推荐至圈子,经过审核后进入“科协社区”圈子。

同时,各信息员还可以通过论坛、留言板进行交流。对于每一篇博文,网民可以对各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作者进行交流。

该系统基于人民网的内容发布系统,其内容可直接推送至人民网网站。人民网科技频道在其首页位置为“科协社区”圈子进行了链接。

由于该圈子与人民网的密切关系,得到了地方科协同志的广泛关注。积极向圈子投稿,特别是广东省、河北省科协的信息员。

3.2 RSS在科协网站的应用

科协网站上可以添加相应的代码,用于订阅地方科协有关内容。不仅可用于推送新的博客文章的通知,还可以用于其他数据更新,包括科协动态、重大科技事件、以及图片等。

使用RSS技术,在现行的地方科协信息员的信息采编报送机制下,地方科协信息员可以不必登录科协网站后台仅通过编辑被订阅的网页内容,其更新内容将会自动反应在相应的位置。

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各地方信息员不必通过登录后台系统来上传文章,大大降低了网站后台的安全风险;

2)中国科协信息员不必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从地方科协催要稿件,仅需对RSS自动订阅来的内容加以筛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RSS可以有效地进行互相交叉的对话式的参与,这将使得网民对CAST网上的特定的帖子表态和谈论变得非常容易,可以极大的增加科协网站的互动性。

3.3 播客在科协网的应用

可与中国科协声像中心合作,将有关的音视频资料发布在科协网站中,供网民查阅和下载。据了解,声像中心积累了大量的声像资料,包括:科协历届重大活动的声像资料,各类科普视音频作品等等。这些内容花费了大量的资金,确大多束之高阁,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充分的利用。如果通过播客的形式在科协网站上展示,一来可以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使得国有资产得到充分利用;二来通过网民的访问情况及评论,可以筛选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为今后的制作指出方向;最后,通过建立播客,可以收集到大量民间制作的科普作品,不断充实科普声像内容。

[1]百度百科.web2.0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733.html?wtp=tt.

[2]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

[3]搜狐博客.http://blog.sohu.com.

[4]人民网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

猜你喜欢

博客用户
博客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博客天下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