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紫斑病的大豆种子主要生产指标测定
2010-06-12赵海红韩珊珊王士强杨晓贺丁俊杰
赵海红, 韩珊珊, 王士强, 杨晓贺, 顾 鑫, 丁俊杰*
(1.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佳木斯 154007; 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大庆 163319;3.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佳木斯 154007)
大豆紫斑病是大豆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茎、豆荚和豆粒,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豆粒染病,病斑限于豆粒表皮,在脐部周围形成淡紫色不规则形病斑,后整个豆粒呈深紫色,对大豆种子品质影响较大[1-4],降低大豆的商业等级,严重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2007年,大豆紫斑病在黑龙江省佳木斯、鹤岗等地区大面积发生,导致农户大豆商品粮的销售处于困境。在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紫斑病与灰斑病、根腐病相比,还未引起重视,紫斑病对大豆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国内还缺乏研究,也没有对该病害进行防治的报道。因此,研究该病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意义重大,为生产中进行该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2007年采集的‘合丰47号’种子。将种子根据紫斑病侵染严重度分为3组,即无病斑种子,紫斑病较轻种子(病斑面积占种子表面积50%以下)和紫斑病较重种子(病斑面积占种子表面积50%~100%)。
1.2 试验方法
2007年10月采集感染紫斑病程度不同的种子,进行室内发芽率、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析。
室内发芽试验利用沙培法在HPG-280X智能型人工气候箱内进行,设温度25℃,相对湿度80%,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时间12 h/d。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用种100粒。以种胚突破种皮为发芽标准,一周后进行调查。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析利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DAT200进行,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用种量按仪器要求,‘合丰47’品种每次重复用种400粒左右,预热仪器30 min后,按操作要求即可直接读取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数据。
大田试验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大豆病圃中进行,土壤肥力中上等。2008年5月5日将染病种子进行田间人工点播,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播种轻紫斑粒、处理2播种重紫斑粒,CK播种无紫斑病斑种子。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3行区,5 m行长,行距65 cm,株距5 cm。2008年8月1日调查田间植株发病率。2008年10月1日收获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紫斑病对发芽率的影响
发芽试验表明,轻紫斑粒和重紫斑粒的发芽率均明显低于CK,减幅分别为4.85%和6.7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发芽率与对照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重紫斑粒的平均发芽率低于85%,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大豆种子发芽率的标准(表1)。种子发芽率高,表明在适宜条件下种子的田间出苗率高[5-8],因此重紫斑粒种子不适于作为种子来销售。
表1 大豆紫斑病对大豆发芽率的影响
2.2 大豆紫斑病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影响
紫斑病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影响见图1。紫斑病使大豆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随着大豆紫斑病加重,其蛋白质含量增多,脂肪含量减少。由图1可看出,CK处理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为37.90%,脂肪含量21.85%。重紫斑粒蛋白质含量为41.21%,脂肪含量20.71%。
2.3 大豆紫斑病对产量的影响
2008年8月1日调查结果表明,种植轻病粒的处理田间植株发病率为13.6%,种植重病粒的处理田间植株发病率为27.3%,CK田间植株发病率为2.0%。秋后测产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紫斑病的加重,其产量降低,2个处理分别比对照减产11.1%和13.6%。方差分析表明重病粒处理与CK相比,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大豆紫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
图1 不同染病程度大豆籽粒的蛋白质、脂肪含量
表2 大豆紫斑病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在本试验中,感染紫斑病的大豆种子不但发芽率有所降低,而且出苗后子叶霉烂,幼苗长势较差,而对照幼苗长势较好,无霉烂现象。说明大豆感染紫斑病后,种子的发芽势减弱,发芽率降低。紫斑病越严重,对大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影响越大,并且大豆幼苗的抗病性减弱。
紫斑病对‘合丰47号’大豆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及产量均有影响,随着病情的加重脂肪含量逐渐降低,蛋白质含量逐渐增高。
紫斑病对大豆产量影响较大,病情指数在27.3时,与对照相比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在适当时期进行大豆紫斑病的防治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1]吕佩珂,高振江,张宝棣,等.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作物病虫原色图鉴[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519-520.
[2]李卫华,李健强.大豆子粒紫斑病研究进展[J].作物杂志,2004(4):30-32.
[3]许海涛,崔向华.大豆紫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农村.农业.农民,2004(5):30.
[4]赵凤玲,高凤菊.大豆紫斑病发生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杂粮作物,2008,28(3)202-203.
[5]陈列,王玺,齐媛媛,等.玉米杂交种新陈种子活力的比较研究[J].种子,2006(3):58-60.
[6]裴桂英,刘峰,王永锋,等.紫斑病对大豆室内发芽特性的影响[J].大豆通报,2007(4):39-40.
[7]王爱萍.对种子室内发芽试验注意问题的探讨[J].种子世界,2009(8):37-38.
[8]苗万波,苏才龙.北防风种子发芽及播种量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