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两个维度的观点谈MRO——专访我国著名ERP专家蒋明炜研究员

2010-06-11严进军

中国设备工程 2010年9期
关键词:制造商寿命资产

本刊记者/严进军

蒋明炜,中国ERP产业联盟常务理事、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历任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MIS研究室主任、利玛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现任自动化研究所软件中心首席专家,组织领导开发ERP系列管理软件。组织领导了近百家企业的管理咨询与管理信息化工作,所主持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获得科技部 “863”计划的先进个人奖。

记者:您是我国著名的ERP专家,请谈谈您对MRO的看法。

蒋明炜:首先,在我国研究MRO(Maintenance,Repair,Overhaul and Operation) 是非常有必要的。过去在这方面,国内有关机构一直没有把它作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来仔细研究和界定,现在提出MRO的理念以及围绕MRO来研究其流程、方法和软件,很有必要。我国是一个装备的大国,企业的装备拥有量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随着科学的进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复杂设备也越来越多,如何提高现有的服务水平,如何把其维护和修理好,延长其使用寿命,MRO给我们拓展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同时,MRO也顺应了当今国际上所积极倡导和推进的节能减碳、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发展需求,对资源能够进行很好的利用,这是我们应该积极支持的。

MRO技术和传统的设备新造和修理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传统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想用在维护、修理的管理上是不太适合的,这是因为需求是不确定的。比如说一个车辆修理厂,什么时间有多少车进厂来修是不确定的;每一辆车的破损程度也不一样,修理工程量的大小是随机的;除了少数零部件在修理中100%必须要换外,多半的零部件是否该换,是换新件还是用修复的件,这也是随机的。这些不确定性给计划编制、物料采购及修理费用核算等带来了难度。

MRO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比如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库,把大量修理的经验、知识存储起来,每遇到一个修理问题能够从知识库里找到答案,来指导修理工作,使修理走上一条正规的道路。同时,MRO系统的大量运行监控数据为维护和修理计划编制、物料采购到修理费用核算提供了有效支持和决策依据。由此看来建立一套MRO业务的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请您向读者介绍一下MRO与ERP之间的关系。

蒋明炜:在传统的ERP里面有一个资产管理的模块,这在MRO里也有,怎么看待MRO和资产管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有一些观点说将来MRO可以代替企业资产管理,所有设备从设计生产制造到维护保养、修理,再到退役报废全生命周期都由主生产厂商来主导,我不完全赞同。

MRO在航空领域使用的比较多,像大型客机这样知识产权的高度密集、技术的高度复杂的产品,对其维护保养一般企业是做不了,也做不起的。对这种产品由主制造厂商来承担整个全寿命周期中的维护保养和修理,是可行的。尽管我们现在提倡现代制造服务业,要求主制造商加强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和维护,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对于企业的大部分机电产品,希望由主制造商从头到尾服务至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结束,是不现实的。我国一般规模的企业就拥有机床、冷热加工设备、检测仪器等上千台的装备,涉及上百家的制造供应商,希望这些设备的维护修理全部由主制造商来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有些设备的技术复杂程度不高,保养维护技术难度也不大,完全可以由自己完成。一些普通机床和设备仅几万元或十几万元,价值比较低,使用这种服务方式是否合算?从节约维护费用的角度上看就能得出答案。

另外,从企业拥有大量设备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固定资产,就存在对设备购置、运输到厂、安装验收、维护修理、退役报废的全过程实施管理的问题。所以在ERP里面一直就有资产管理模块,就是站在用户企业的立场上对这些设备资产的维护、保养、修理、折旧实施全寿命周期的管理,这么一大笔固定资产不管理是不可能的。这是两个维度的问题,如果MRO是纵向轴,资产管理就是横向轴。从主制造商的这个角度看,应该发展制造服务业,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跟踪这些设备的运行情况。现在有些设备进行远程诊断,安装一些传感器,来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物联网把有关情况反馈到主制造商那里,随时了解设备的运转情况,这是发展方向。但是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用户企业的资产管理是替代不了的,MRO和ERP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要共存的,这两者还需要有机结合,既不互相排斥,也不互相替代。

记者:根据MRO自身的特点,其应用主要包括哪些范围?

蒋明炜:就是从目前国外技术水平先进国家来看,他们企业的设备也不是都适合MRO的模式。目前适用于MRO的范围主要是那些大型的、技术高度复杂的装备,而生产这些装备的制造厂必然也是高度垄断企业。他们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他们的核心技术不可能随便向外界展示,包括对那些购买他们设备的客户。这些设备除了他们自己别人是根本修不了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制造服务市场。最典型的是航空领域,波音和空客就是这样。我国的大飞机和高速轨道交通等项目,就属于技术复杂程度高、知识产权密集度高的范围,就具备MRO运行的条件。

记者:是否也有某种或某类设备的管理方式只适用于MRO,而不适用于ERP、EAM的情况出现呢?

蒋明炜:当然有,比如说GE的航空发动机,采用的是租赁方式,当然就不属于航空公司的资产,维护保养和修理都交给制造厂也是理所当然的。由于这里没有进行资产管理的问题,这种模式只适合使用MRO。当然这在当前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试想如果现在一个企业的上千台机械设备都走GE发动机的这种模式,全部是租赁来的,各种维护和修理都由制造厂商来进行,自己的设备管理部门都撤销了,固定资产台账也都没有了,在现今条件下是做不到的。到目前为止,ERP、EAM是适合大多数企业设备管理实际的,这个客观事实要正视。总之,MRO或ERP都有各自的环境和条件,任何设备都会分属到它们适合的维度,它们都能使设备达到延长寿命、发挥最大效能的目的,而且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制造商寿命资产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欧亚篇)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美国篇)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受挫的汽车制造商在通向全新未来的十字路口止步不前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人类正常寿命为175岁
高通24亿美元收购芯片制造商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