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2010-06-11季涛左云海王钦习
季涛 左云海 王钦习
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一种少见病,多见于肥胖患者,由于扭转或自发的静脉血栓引起的缺血所致[1,2],以抗炎止痛疗法为主的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与憩室炎,阑尾炎等有相似的临床表现[3,4],在临床表现上难以鉴别。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经CT诊断并由手术证实的原发性肠脂垂炎9例,旨在总结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典型CT影像学表现,评估CT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脂垂炎9例,男6名,女3名,平均54岁。临床上表现为无诱因中下腹痛,位置局限,部分患者有轻度发热、白细胞升高及轻度反跳痛。
1.2 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IEMENS Somaton Sensaton16层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为:120 kV,160 mAs,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层厚8 mm,扫描结束后常规进行1 mm薄层重建及必要的三维重建。其中1例患者因急腹症就诊,未行肠道准备,其余患者检查前1~2 h口服2%稀释泛影葡胺800~1000 ml。增强患者扫描时经肘静脉静脉注射对比剂(优维显300)90 ml,注射速率为3 ml/s,增强扫描的时间一般在60~90 s之间。
2 结果
2.1 CT征象 压痛部位结肠旁可见与结肠壁相连肿块,近似于乳腺密度,中心密度较低,边缘密度较高,邻近脂肪间隙模糊,局部腹膜增厚。
2.2 CT诊断与手术病理 经CT诊断肠原发性脂垂炎8例,1例误诊为阑尾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均为原发性肠脂垂炎。
以上4组CT图像均示结肠旁与结肠壁相连肿块,近似于乳腺密度,中心密度较低,边缘密度较高,邻近脂肪间隙模糊,局部腹膜增厚
3 讨论
肠脂垂附于结肠带,特别是沿独立带和网膜带的两侧,多见于盲肠和乙状结肠,为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脂肪小突起,它是由肠壁浆膜下的脂肪组织集聚而成。每个肠脂垂通过一个狭窄的短蒂供血,这个带蒂的特点及较大的活动性大大增加了扭转及梗死机率[5],从而导致局部缺血引起炎症和四周水肿。由于脂垂分部广泛,患病部位可自盲肠至乙状结肠,疼痛部位亦随之变化[6],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即病变脂垂所在部位,重者可有反跳痛及肌紧张,但较少见,不易与急性阑尾炎、乙状结肠憩窒炎及某些妇科疾病相鉴别。通过分析9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的CT检查图像,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即压痛部位结肠旁可见与结肠壁相连的肿块,近似于乳腺密度,中心密度较低,边缘密度较高,邻近脂肪间隙模糊,局部腹膜增厚。由于难与急性阑尾炎难区分,一般都是外科手术治疗得以证实。检查中若发现阑尾炎症状与体征不相符的患者经过CT检查,发现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即可考虑到本病的存在。部分原发性肠脂垂炎经抗炎、止痛为主的对症治疗几周后,肿块可以变小、消失或结节化,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减轻患者的恐惧及痛苦。
[1]RaoPM,Wittenberg J,Lawrason JN.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evolutionary changes in CT appearance.Radiology,1997,20:713.
[2]Rioux M,Langis P.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clinical,US and CT findings in 14 cases.Radiology,1994,191:523.
[3]Kim YS,Kim Y,Cho OK,et al.Sonography for right lower quadrant pain.J Clin Ultrasound,2001,29:157.
[4]Jennings CM,Collins MC.The radiological findings in torsions of appedix epiploica.Br J Radiol,1987,60:508-509.
[5]纪振梅.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超声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6):603.
[6]李求实,邹常咏,陈宏伟,邹世奎,王跃明.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及治疗(附6例报告).黑龙江医学,2001,25(9):66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