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5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06-11陈桂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4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

陈桂香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近年来,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ADR监测亦随之广泛开展,抗感染药物所致的ADR日益受到重视,正确合理地应用抗感染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1]。为进一步做好ADR的信息反馈工作,笔者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175例有关抗感染药物所致的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药物提供反馈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本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175例ADR报告表,按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物类别、反应类型,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类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175例ADR报告中,男72例,女103例,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3岁。各年龄段ADR发生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发生ADR的分布及其构成比(例,%)

2.2 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 175例ADR报告中,静脉注射168例,占 96%,口服 2例,占 1.14%,外用 1例,占0.57%,肌肉注射4例,占2.29%。

2.3 ADR涉及的抗感染药物种类 175例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物种类进行统计,头孢菌素类81例,占46.29%,其中,头孢匹胺最多,占头孢类的14.81%;青霉素类药物46例,占26.29%;所有涉及药品种类与ADR分类情况,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物种类及分布构成比

2.4 ADR主要临床表现及分类 175例ADR报告中,按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分类可知,皮肤及附件损害107例,占61.14%;消化系统损害25例,占14.29%;ADR主要临床表现及分类情况,见表3。

表3 ADR涉及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分类

3 讨论

有关研究认为,对药物不良反应女性较为多见[2]。本组资料175例病例中,男72例,女103例,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中青年女性所占比例最大,这与该年龄组患者人数多、用药机会多相关,也可能与女性对药物敏感性强、耐受性较差有关。

从表2可见,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在各类药物中居首位,占 46.29%,其次是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各占26.29%和13.71%。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同属于β内酰胺类,由于该类药物抗菌谱广,安全性相对较好等优点,是目前治疗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临床使用非常广泛,用量非常大,但ADR病例也日趋增多[3]。近年来,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十分迅速,其新品种多,具有抗菌作用强、组织中药物浓度高、剂型丰富、给药方便等优点[4],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临床医生在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时,常换用喹诺酮类药物。而患者中部分为过敏体质,较正常人群更易产生 ADR,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类药物 ADR的发生率[5]。喹诺酮类也是我院临床选用较多的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例数也是最多,其中以左氧氟沙星所占比例最大,环丙沙星则位居第二。而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中,药物过敏导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时应对高敏患者和特殊患者重点监护,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达到安全合理使用该类药物的目的。

本报告175例中静脉给药方式为168例,占96%。由此可见,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其原因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缺少消化道和防御系统的处理,并且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更易直接影响人体器官和功能,使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静脉给药引起的ADR除药物因素以外,还与输液器材质量、滴速等有关,静脉给药比口服给药比例高,原因为:①大多数患者和医生认为,静脉给药的疗效比较好;②医生受利益驱动,静脉给药收入高;③病情紧急或严重。静脉给药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也是导致ADR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6]。因此,从患者安全用药角度出发,应遵循WHO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

从表3可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居前3位。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位居首位,占61.14%,与此类反应易密切观察有关。皮肤损害以皮疹为主,多数伴有瘙痒[7,8]。在收集的ADR病例报告中,临床易于观察的不良反应有皮肤损害、胃肠反应及发热等,患者短时间内反应较为明显、强烈。病例上报数量较多,而那些不易观察到的反应如隐蔽、潜在以及慢性的ADR漏报率较高。因此,临床上应警惕药物潜在的及慢性的ADR,以免延误该类ADR的诊治和处理。

目前,多数医院已有较完善的ADR监测制度,也有专职临床药师深入临床,调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ADR宣传督查工作。通过医院网络,及时反馈ADR关联性评价及有关信息。这对提高医疗水平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医疗费用、防范不良反应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仍很常见。所以,强化抗感染药物使用的管理和监察,督导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防范ADR的发生仍是临床医护人员和药学工作者亟需重视的一项课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5,14(2):1-6.

[2]孙定人,齐平.药物不良反应.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

[3]彭芳辰,史岑,史双来.头孢菌素类药物653例不良反应分析.中国药房,2003,14(6):358-360.

[4]吴光亮.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12(1):29-32.

[5]高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9(1):132.

[6]张江兰,徐楚鸿,黄璞.注射用药的不良反应分析.医药导报,2003,22(12):894-895.

[7]魏淑波,陈伟民,张全英.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质量评价及分析.抗感染药学,2008,5(3):187-189.

[8]沈云玉,任鹏.我院139例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抗感染药学,2005,2(2):97.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