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对P波离散度及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影响
2010-06-11王瑞敏袁义强于力黄琼
王瑞敏 袁义强 于力 黄琼
P波离散度(P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P波持续时间变异程度,它反映心房复极的不均匀性[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使左心房内压力增高,左房内径增大,均可引起局部心房肌电生理特性如有效不应期、传导速度等改变,致使Pd增加,引起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将通过观察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前后的Pd的变化,来探讨二尖瓣狭窄介入治疗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Pd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对房颤发生率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无持续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89例,均为单纯二尖瓣狭窄,其中46例为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组(PBMV组)(男13例,女23例),其中重度二尖瓣狭窄35例,中度二尖瓣狭窄11例,12例曾有阵发性房颤史;43例因各种原因未行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患者为对照组(男12例,女21例),其中重度二尖瓣狭窄33例,中度二尖瓣狭窄10例,11例曾有阵发性房颤史。PBMV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常规方法穿刺右侧股静脉,经房间隔穿刺法对狭窄的二尖瓣进行球囊扩张,至心尖部舒张期杂音消失,术后复查心脏彩超,二尖瓣瓣口面积均>1.9 cm2。
1.2.2 心电图Pd的测定 所有入选PBMV组患者均于术前1 d、术后1年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照组于住院期间及1年后记录同步12导心电图,以P波起始部至P波终末回到等电位线点为P波时间,每一导联连续测定3个心动周期的P波时间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中最长的P波时间为Pmax,最短的P波间期为Pmin,Pd=Pmax-Pmin。
1.2.3 房颤发生率 所有患者随访1年,统计房颤发生例数。
2 结果
2.1 PBMV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年龄、男女比例、心率、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
表1 PBMV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比较(±s)
表1 PBMV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比较(±s)
PBMV 组 对照组年龄42.5±10.2 44.1±9.7男女比例 13:23 12:21心率(次/min)78.1±5.6 77.6±6.2二尖瓣瓣口面积(cm2)0.9±0.2 0.9±0.3左室射血分数(%)62.3±7.9 61.5±8.1 Pd(ms)42.1±6.5 41.8±7.3房颤史(%)26.1 25.6
2.2 PBMV组与对照组Pd及房颤发生率比较 PBMV组Pd(35.4±6.7)ms较对照组(43.5±7.6)ms有明显下降(P<0.05),PBMV组房颤发生率28.3%较对照组41.9%明显降低(P<0.05)。
表2 PBMV组与对照组Pd、Pcd及房颤发生率比较( ± s,ms,%)
表2 PBMV组与对照组Pd、Pcd及房颤发生率比较( ± s,ms,%)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5
PBMV 组 对照组Pd(ms)35.4±6.7 43.5±7.61)房颤发生率(%)28.3 41.91)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的发生,与长期风湿活动损害左房,引起左房表面积大小、形态的改变和左房压升高有关[2]。Pd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中,不同导联中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与P波最短时限间的差值。多数人该值<40 ms。当其>40 ms时,常提示心房内不同部门存在非均质性电活动,进而能够引发房性心律失常和房颤[3]。二尖瓣狭窄患者心房间电机械延迟明显变长,且与Pd相关[4]。
本文观察观察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Pd及房颤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PBMV组Pd较对照组Pd有明显下降(P<0.05),PBMV组房颤发生率28.3%较对照组41.9%明显降低(P<0.05),表明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使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Pd明显下降并减少房颤的发作。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如果能及时予以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可缩短Pd,进而减少房颤的发生。
[1]Aytemir K,Aksoyek S,Yildir A,et al.Predi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nce after cardioversion by P wave signal-averaged electrocardiography.Cardiology,1999,70:15-21.
[2]徐志云,张宝仁,耿振江,等.心房病理与房颤的关系及对换瓣术后电复律效果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314.
[3]郭继鸿.P波离散度.临床心电学杂志,1999,8(3):189-192.
[4]OzerN,Aytemir K,Atalar E,et al.P wave dispers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CE,2000,23(11):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