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写作升级优
2010-06-09许李利
许李利
备考复习,即“温故而知新”。湖北名师李祖贵老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即“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由浅表到深刻,由杂乱到规整”。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短暂紧张的备考中,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务必选好复习点,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迅速“更上一层楼”,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积累了一些心得。
一、广告写作一点通
我市(特指湖北省宜昌市,下文同。)中考模拟卷(七)有这样一道作文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请你为之设计一则公益广告,用你的文字把你的广告创意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题目自拟,350字左右。”写作之前我未做任何指导,因为我想让学生们就这道开放性的作文题自由发挥,公益广告设计正合一些爱玩“头脑风暴”的学生的胃口,然而事与愿违,交上来的作文,“创意”没有,“生动的展现”也没有,看来,尽管材料贴近生活,“怎么写”的问题仍亟待突破。
黑格尔曾经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有艺术想象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理性的因素,就其为心灵的活动而言,它只有在积极企图涌现于意识时才算存在,但是要把它所含的意蕴呈现给意识,却非取感性形式不可。”因此,我将感性激活作为突破口,再以公益广告特色分析及写作关联的归纳整理为写作思路引导的途径。
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中,濮存昕的《相信篇》这则广告深入人心,学生对此耳熟能详,它以讲述为主,画面为辅,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其作品结构呈现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升华作结,以它为样板,联系同学们的写作实际,我展开分析,这个广告作品的创作实则就是典型的议论文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水到渠成,点明主题“文明的中国盼奥运”,这样一勾连,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拥有了新的看待广告的视角,于是思路豁然开朗,在自己所熟悉的广告中获得了一系列作文的养分及灵感的触类旁通:
《鼓掌篇》,以“掌声”为线索,选取不同情景下“欢迎的掌声”、“鼓励的掌声”,“文明的掌声”等,加以丰富画面的生动描绘,表达出“让世界记住我们的掌声”的心声,何尝不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呢?由此可衍生出类似思路的《笑脸篇》,顺理成章;
《新记录篇》选材精当,通过4个素材的生动描述,由分到总,具体体现“每天都有新记录,奥运就在你身边”的独到创意,俨然就是一篇生活气息浓厚的记叙文,通过分析,举一反三,完成了昨天、今天、明天构造的《梦想篇》;
还有央视主持人担纲的《心愿篇》中名人的视角以及《冯巩篇》中所演绎的普通人的视角,都使学生能够掌握以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基本写作思路,避免一看到作文题思路空缺、头脑空白的状况。
此外,《婴儿篇》中的创意也非常值得借鉴:它采用梦境与现实两条线索交错并行的手法,使内容由单一而变得丰厚,也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由此分析,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创新的做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番点拨之后,学生们再交上来的作品即能按要求“将创意用文字生动展现”了,可见,灵感之门的钥匙已经找到了……
由此反思此次作文指导,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些要求,需要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更需要扎实而持久的坚持。写作训练及指导均要有的放矢,让学生一篇至少一得,这就需要老师多观察,多积累,多探究,精心备课,去粗存精,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积极寻找写作突破点,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写作成为学生最爱参与的活动,使语文课成为让学生更聪明的课。
二、“以读促写”的尝试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知识体系的双翼,试卷的板块设置中两者的分数比重也势均力敌,但是,常规的训练与复习中常出现“泾渭分明”的现象,即阅读时只讲阅读,写作时只讲写作,而事实上两者是“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休戚与共的关系。“以读促写”的实践即是一种既综合又简约的高效复习方法。
何谓“以读促写”?即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既能增进阅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又能进一步开拓写作思路,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在双重的复习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能够落到实处。具体实践如下:
1.增设“以读促写”环节。
关于诗词部分的复习以往仅停留在背诵、默写、感悟的层面,浅尝辄止,师生都认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说法,潜移默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会写诗,其实不然,真正领会到诗词的精妙之处,不仅能让你的现代文阅读有法可依,也能让你的现代文写作有章可循。因而,我尝试在诗词复习过程中增设“以读促写”环节,以七年级(上)语文书中的2首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题破山寺后禅院》为例,整体介绍律诗的特点: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而又最能显示诗人的才情,可看做全诗的亮点,学生从中可掌握诗歌阅读尤其是赏析的方法,切中要害,又能强化平时写作指导中所提到的“亮点”意识,进一步明了“文似看山喜不平”,考场作文中必须集中发力,有意识的设置文章的亮点,争取高分。回过头来,又促进了诗歌的积累。
现代文的“以读促写”也同样是取其精华,如《语文报》上的同题文章琦君的《妈妈的手》和刘心武的《花边饺子》,且不管下面的阅读题,先自行阅读,整理线索,归纳特色,就会发现两篇文章惊人得相似,都为寄物寓情之作,通过外在事物抒发内在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与抒发都又是建立于叙事之上,读起来真实可感,很容易产生共鸣,获得这样的阅读结论之后,文章后的阅读题解答也就能够应对自如,切中肯綮了。学生在构思此类型的文章(如:《_____的滋味》)时,也可以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2.经典与习作。
先说学生的习作,以往的写作指导中都有佳作欣赏,读一读,评一评,但是,我发现就其对写作的促进作用而言,收效甚微,那些经典名篇、名词佳句,很容易就被淡忘。基于此,也可通过“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提升,比如挑选同题作文修改打印后发给全班学生,教师先进行示范点拨,学生自行阅读后,归纳要点、特色并按阅读题模式设计出题,还有就本文对比自己的写作状况总结个人心得,形成书面文字,再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优化升级,小题大作,一鸭三吃,收效甚好。
语文的复习最终要做到回归本源,即课本,课本中的每一篇范文都是可信手拈来进行教化的最好素材,因此课文必须要读,当然此时的“温故”也必须从写作的“新视点”来重新审视,如七年级(上)的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写法上所采用的典型的“一事一悟”,第三课的《生命,生命》写三个事例再写三则思考,以小见大而不流于说教,第七课《第一次,真好》中所呈现的“触景生情”的思路,以及(七)年级下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所采用的回忆与现实交错的行文线索,无不给学生崭新的体验,熟悉的课文内容因为视角的转换与深入而焕然一新!
当然,再实践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下几点:教师必须勤学勉思,饱读诗书,这是重要前提。还用注意复习不可急功近利化,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写作实践更应同步跟上,方可检验效果,以便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