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改变

2010-06-09周俊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教材作文

周俊

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历来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文写作水平往往被看作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标尺,但近些年来,在高考命题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新的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面临窘境却成了不争的事实:学生怕写,厌写,作文时总感无话可说;教师怕改,厌改,教学时总感有心无力。造成这种困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的因素,有老师的因素,更有整个社会对母语漠视的因素。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去改变整个社会,面对窘境,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改变自己,做好自己,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借课程改革的东风去“突出重围”。具体说来,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作文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改变:

一、教师角色:由教授者到学习者,由司令者到参与者

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中,才能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作文教学更应如此。

教师要坚持不懈地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不光要读周树人,还要读周作人;不光要读托尔斯泰、乔伊斯,还要读韩寒郭敬明;不光要知道文艺复兴,还要知道超女快男。腹有诗书,贴近学生,到这般境界再指导学生写作,才会与学生产生共鸣。

教师不光要在阅读上作学生表率,更要在写作上为学生作出表率,教师应该经常写“下水作文”,或在自己闲暇之余的搞点小创作,并拿出来和学生一起分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作文,学生自然而然会兴趣高涨,信心百倍。

二、教学重心:由上移到下移,由高三重视到高一、高二重视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是高一高二重基础知识及阅读教学,轻作文教学,作文训练随意,无时间保障,到了高三快高考了才想到作文该训练训练了,才注重作文的投入,但为时已晚。所以,真正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将作文教学的重心下移,计划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在高一、高二就应基本完成,高三主要是属于回顾与拔高。因为相对而言,高一、高二压力小,学生课余时间多,只要教师安排合理,向语文教学要时间,向课余生活要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作文的教学效果应该有保障。

三、作文教材:由无序到有序,由脱离实际到尊重实际

客观地说,目前新课标教材在写作指导这一块比旧课标教材更科学有序,但其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还是不能满足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现实。我们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组织本校语文教师,以现有教材为依托,补充经典旧文、精美时文、学生范文等,按照高一记叙文为主、高二议论文为主、高三综合拔高的序列,从本校教学实际出发,吸取已有的作文教材研究成果,编写一套系统的由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分册组成的操作性强的作文教学教材。当然,这项工程可能比较浩大,但我们要突破窘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作文教学无计划、缺教材的现状,我们可以先做起来,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其实,编写属于自己学校的作文教材也与新课标大力开发本校校本课程的要求相一致。

四、作文指导:由疏远生活到走进生活,由读写脱节到以读促写,由随意散漫到精细规范

在当前的教学理论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提法得到普遍认可,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广阔的作文“储备空间”。这空间一方面是“生活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封闭的校园走出来,去听风声,去听雨声,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中,去观察、体验,增进人生阅历;另一方面是“阅读的空间”,鲁迅说:“文章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教师要改变学生不读、乱读的现状,采取给学生开书单、每周拿出固定的一节课作为阅读课、开展读书竞赛等举措,指导学生读书,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矫正学生读书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与习惯,以“读”促“写”。另外,教师要改变以前到作文评讲时才讲作文该怎么写的做法,注重对作文写前储备、写时审题与构思的指导与点拨,将精细规范的作文指导贯穿于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中。这样,学习处处皆写作,生活处处皆写作,学生还会怕作文吗?

五、训练模式:由无到有,由残缺到完善,由个体尝试到集体实践

可以说,成功的作文教学绝对离不开科学完善的作文训练模式。我们语文教师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在拿来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的训练模式,当然这个模式要与前面的校本作文教材配套。另外,在现在的高中教学中,集体备课、合作教学已蔚然成风,讲求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实现优势资源享已成各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共识,因此,个体的成功训练模式只有由集体来共同实践和完善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泛的效应,我们对于困境的突破在群体的积极推进下才可能变为现实。我校语文组从2003年开始就承担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发展研究”,摸索出了一套“读—赏—导—写—荐—评—结”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由专人牵头,讲求读写结合、写前指导、师生互动、范文赏鉴,教学注重计划统一、集体商讨、资料共享,取得了显著效果。

六、作文写评:由单一化到多元化,由批评为主到鼓励为主,由压抑个性到放飞心灵

1.在作文命题上,改变教师单一的局面,形成教师命题、学生命题、师生合命的多元化的格局,定期在学生中开展作文题征集活动,并建立本校、本年级、本班的作文题库,将之与校本作文教材配合使用。

2.在作文写作上,改变过去定时、定体、定量做法,形成三线一体的多元化系统。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作文分为“大作文”“周记”“随笔”三类:“大作文”定题、定时、定体、定量;“周记”只“定时”,一周一篇,若没写完,可适当后延;“随笔”则完全开放。“大作文”的写作起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快捷审题构思能力和规范学生书写与表达的作用;“周记”和“随笔”则是本着李镇西先生所说的“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应该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悟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的泉水的自然流淌”的原则,让学生在自由创作中去张扬个性,放飞心灵。这样收放结合的模式,相得益彰,收效甚佳。

3.在作文评改上,改变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做法,建立高效的、互动的、鼓励式的、多元结合的作文评改机制。叶圣陶先生曾说:“精批细改总之要不得,因为学生得不到好处,要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文章,至于批改方法可以创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使用教师改、教师面批、学生自改、学生互改、师生同改、网络评改等方法,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打击,从而解放教师,调动学生,提升效率,开创教师乐教、教得好和学生乐写、写得妙的高中作文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白旭军,赵开军.以“五不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J].天津教育,2001,(1).

[3]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漫谈[J].中学语文,2004,(6).

[4]潘世流.新课标下语文读写互动教学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4,(10).

[5]李中彦.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作文评价研究综述[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4).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教材作文
教材精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