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问题面面观

2010-06-09陈刚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作文问题教学

陈刚

编者按:

顾名思义,作文就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维,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表情抒怀,立论达意,务实应用,都是作文的功能。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从某种角度讲代表其综合素质。作文水平绝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娴熟、“八股”例文的模仿、华丽辞藻的堆砌,而应是知识层面的广博、理解能力的醇厚、分析水平的高深,更应是情商与智商的完美组合,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基础是否牢固,关键在于中学阶段。因此,中学作文教学的宗旨就是打好基础,为大学乃至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参与本次圆桌话题的四位作者,分别来自东、中、西部的教学第一线。在作文教学、特别是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面前,他们或是透析原因,或是调研比对,或是直指时弊,或是畅述设想,文章均源于实践,用于实践,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勾画了摆脱困境的措施,可谓实事求是,各有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脱颖而出,期待更多的真知灼见为作文教学改革添彩!

【摘 要】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命题和指导的随意性和独断性,致使教学两张皮;作文是语文课的附带任务,无教也无学,致使教学边缘化;只为考试而强化训练,种种原因导致作文教与学的水平整体下降;作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

【关键词】作文 教学 问题

一、随意性和独断性

1.作文命题的随意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性训练,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入的认识规律,是和语文阅读教学同步的渐进性训练。但是在具体的写作训练过程中,由于指导教师或缺乏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或缺乏明确的作文训练目标、计划,或缺乏适合于写作教学实践的参考指导教程,或缺乏对学生写作心理的准确认识,许多教师对写作指导心中无数,作文命题的随意性很大。

不少教师只是把课文当成写作的范文,学习完一篇课文,就要求学生仿写或改写一篇作文或一个片断。学习记叙文,就要求学生写一篇记人叙事的作文,模仿课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学习论说文,就让学生来一篇“穿靴戴帽三段论”,让他们了解应试作文新八股;学习一首诗歌,就让学生运用意象,引吭高歌抒真情;学习戏剧,又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演绎人生人性的悲喜剧。课文中涉及一个写作题材或话题或标题,学生就得“奉旨”作文;学习了某个写作上的技法,就要求学生如法炮制。如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就让学生写一篇《江山如此多娇》;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就让学生仿写一篇《松树的风格》;看到某一个学生上课如坐针毡,教师一边批评一边布置作文题目“板凳要坐十年冷”;甚至高兴时鼓励学生写一篇作文,生气时惩罚学生写一篇作文;时间宽裕就多写一些,时间紧张就少写或不写。没有规矩,怎成方圆?教无方,实乃师之过。

2.作文指导的一言堂。中学时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人、事、物、理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在人的一生中思维最活跃,也最富于怀疑精神和逆反心理。而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布置了作文,提出了写作要求,然后对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诸方面进行点拨,其目的是把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导到既定的轨道上来。然而教师的“金口玉言”却往往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写出来的文章篇篇一律,而且为师者总是好为人师,指导者的行行道道,变成了写作者的条条框框,落笔之时早已淡化了表达的欲望,冷却了先前的激情。教师在作文指导上的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写作心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表达欲望、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个性追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懂不学不闻不问,当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灵感。教师高举指挥棒,学生依样画葫芦,久而久之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渐渐放弃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创造之动力,导致整体的写作教学如一滩死水,不见春风,何来波动?学生奉旨作文,如荷重负,言能由衷?

3.作文评改的独断性。在所有的中学课程中,语文教学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授课的艺术性和灵活性要求最高;在所有的学生作业中,作文批改工作量最大,主观性最强,评价的尺度也最不易把握,所以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处在“两难”的境地。有些教师因为工作量的计算上体现不出语文教学的艰巨性,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为了给自己减压,在作文批改过程中以“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不规范”、“错别字较多”等套话敷衍塞责,这就难怪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看批阅等级或分数;有些教师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批改作文,有眉批、有旁批、有分评、有总评,字斟句酌,勾勾画画,评语也面面俱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的作文批改不仅耗尽了语文教师的心血,而且延缓了作文讲评的周期,即便是一个让学生感兴趣作文,等到教师呕心沥血批改完再讲评时,已是时过境迁,黄花菜早都凉了,教师的批语和讲评也就起不到指导和警醒作用。

4.师生活动两张皮。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指导理论属于教师而写作实践属于学生,教师无需作有目的的写作计划和系统的经验总结,学生有教师指导无需作思路设计和批阅后的反省;学生写完作文交给老师,老师批完作文交给学生,学生拿到作文交给书包,就像一粒未曾消化的豆瓣只作了一次胃肠旅行;教师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篇章、摘抄美文妙语、熟记名言警句,以期对写作有所助益,学生却发现靠自己创作往往难为无米之炊,不如直接“拿来”;教师布置作文学生反复演练,但写来写去总是缺少真情实感,学生陷入题海战中,没有时间阅读书籍,没有机会体验生活,写作只是闭门造车;以前每周两节作文课,现在都安成了一节,有时还被挤占成半节,老师布置完写作任务就完事,学生也乐得拿回家里去完成,往往还可以从什么地方找到一点“灵感”,说不定还能因此受到老师的表扬。如此这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师生活动两张皮,作文教学当然收效甚微。

二、无教无学望天收

由于种种原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的效果难如人意。

1.语文课程的附带任务。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普遍不受重视。在不少教师的眼里,语文课教学就是按计划完成教科书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把课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全部,把写作教学当作课文教学的附带任务,每周两节的作文课被挤占成一节或半节,甚至被挤出课堂,读归读,写归写,读写油水分离,割裂了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读写教学关系;也有教师认为写作一靠天赋,二靠体验,多读多写作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更多的教师因为客观上缺乏适合于专门进行作文指导的教程,主观上又缺乏作文教学的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作文指导规划,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只能顺其自然。这是一种典型的作文教学“望天收”心理。

2.无教无学的作文教学。不少学校和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只针对语文教科书,至于作文,往往到写作时才准备一点材料或拟一个话题,然后布置给学生,再做一点指导,一学期写个十来八篇,既完成了规定的写作篇数,又能应付上面的检查;而且作文布置的随意性很大,既无有序的写作计划,又无系统的理论指导,即便有“指导”,也是仅就所写篇目的立意角度、谋篇布局、材料选用之类的点拨而已。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只能凭借对范文或者一些美文的认知“跟着感觉走”,也不可能形成写作上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作文教学计划不仅包括每学期写作训练的篇数、文体、知识、能力和技巧,还要确立训练的目标、方法以及写评改一体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有整个中学阶段的宏观规划、目标体系、过程性要求等。

3.应对高考的强化训练。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作文课总是被挤占,到了高考复习阶段,“强化训练”却大行其道。

首先是指导专家猜题押题。通过对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规律的研究,揣摩命题的思路,理出命题的走向,预测命题的方式,制定训练的方案。把准了作文命题的脉搏,然后在作文训练“话题库”中锁定话题,“文体库”中选定文体,“题材库”中搜寻题材,“范文库”中圈定范文;教师多多讲,学生多多练……不仅数理化,作文也兴题海战。

有了战略上制胜的法宝,战术上还得格外重视。所以指导者在高考冲刺阶段就要向学生突击传授“高考作文临场秘笈”,训练“文化散文”之类的速成模式,编排戏剧小品之类的创新文体,打造三比四并之类的凤头豹尾。有了模式,只需改头换面填充模式。现代化就是机械化,往模式里装文字,方便又快捷,巧妙又省事。

高考成为指挥棒,作文教学边缘化,罪魁祸首是为考试而教学的体制。

4.指导水平的整体下滑。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不行,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说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和其他课程教学的要求相比,更注重知识的广博度和教学的艺术性。就其广而言,要想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拥有一溪水,而且是源头活水;就其艺而言,既要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善学、乐学。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写作理论素养、写作实践经验、文体知识储备、作文鉴赏水平、写作教学艺术,以及有序的作文训练计划、充足的作文批阅时间、长久的作文批改耐心、娴熟的作文表达技巧等。

但解剖麻雀式的课文教学和咬文嚼字般的作文批改,把教书匠变成了庖丁般操刀的屠夫,把中学生变成了农妇们填充的板鸭;教学艺术变成了机械流程,创作也就变成了套作。学生在题海中沉浮,教师在题海中陪泳,什么时候他们顺利地游到理想的彼岸,什么时候教师的工作才能告一段落。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但教师没时间看书,没精力钻研,没闲暇反思,没办法提升。都说学生需要一瓢水,教师就得一桶水,油都熬干了,哪里还有水?这才是教书匠莫可奈何的悲哀。

5.写作水平难以提高。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一面,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写作是走向社会必备的能力;语文学科又有人文性的一面,学生陶冶其间,有语言之美,有情感之真,有艺术之趣,有欣赏之乐。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年龄成反比;有77%的学生表示对语文课‘不喜欢。”

文学是最具人文性的,而现实的文学教育却令人大跌眼镜。文学作品就像人,人们欣赏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的美,而不是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之类肢解后的“美”。文学教育离不开阅读,而学生的阅读多半只有三种情况:一是没有时间阅读,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诗,没有梦,没有幻想,只有书包,只有题海;二是虽有阅读,却大多是老师和家长要求订阅的《中学生阅读》之类;三是地下式的阅读,同学间互相传看的小说之类,不是武侠就是言情。而那些商业作家们,正是利用了中学生爱诗、爱梦、爱幻想的特点,意气任性和感情用事的缺点,投其所好,给他们提供一些打打杀杀的快感,卿卿我我的甜美和想入非非的迷幻。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真正的人文性何以体现?写作水平如何提高?

三、教研教改仍滞后

推行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有数年,从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度、教材编写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性以及包括考试在内的全面评价制度的初步形成,诸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的最大保障。但我们发现,作文教学教研依然止步不前,作文教学改革的推进依然相对滞后。

1.在课程开发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写作始终处于语文学科的后续地位,至今尚无较为系统和权威的作文教材面世;依附于语文课本之后的写作指导和训练,又缺乏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与此相反,市面上指导写作的名师“金点子”却大有卖场,这是高考体制下的另类繁荣。这些畅销书迎合了中国人舍道而取术的普遍价值观,体现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就是重形式而轻内容,重技法而轻思想,重新奇而轻实用。

2.在中学作文教学方面,对于传统的惯性,几乎没有什么改革可言。相当多的教师除了高考强化训练,平时只把作文课当成语文课来上,只把写作任务当成家庭作业;或者把作文课当成写作课,布置了作文,明确了要求,就让学生自己完成,连起码的写作指导也谈不上;在更多的教师眼里,语文才是课程,需要老师去讲,作文只是作业,只需学生去练,数年下来,学生除了应试作文,对写作之道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还有的教师认为,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强调读写结合就是通过阅读而仿写,于是讲到具体的课文,就要求学生写相关的作文,没有计划和体系可言。

3.作文教学上缺乏教的主动和学的意识。生活现实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不去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不积极探究适合于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法和学法,不积极接受新的教学理论和写作理念,不积极开发写作教学的校本课程资源,不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与作文教学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远离自然,远离社会,远离生活;教师远离教,远离学,远离研,使作文教的过程成了无源之水,写的过程成了无本之木。

4.作文教学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有些教师那里,一个标题或一个故事可以从小学写到初中再写到高中;一则材料,这个话题能用,换一个话题照样能用,成了万能材料;一个口号,这篇文章喊过,那篇文章还喊,结果喊成了习惯。我们所处的时代日新月异,而有些教师布置起作文来,还是给一个题目,定一个话题,选一则材料,提几点要求;学生缺乏生活的体察,教师却不懂得采用多种媒体多种形式,将“大社会”搬进“小课堂”;学生为写作而头疼,却不懂得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报刊资料、影视、网络媒体等,扩大视野;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也不懂得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探讨争议的焦点问题,激发学生“因事而发”、“为时而著”的写作使命感;只要求学生完成写作的任务,而不懂得通过电脑写作、同学互评、网上发表等方式鼓励写作,使学生既好之又乐之。

5.在作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方面,也明显地滞后于阅读教学的改革。有人把这方面存在的现象概括为“四少”:课程开发特别是作文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少,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立项的有关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少,各级教育学会和教研室举办的课堂教学大赛中参赛的作文教学课少,各级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常规教研活动中作文教学的公开课、观摩课、实验课少。其实,在作文教学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专家也少,至于作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的成果更少。

台湾语文课程改革能较好地体现命题的时代精神和特色,他们把教育看成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适应与改善生活环境的学习历程。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国民。以“语文学习领域”取代传统的语文学科,用“学习领域”替代“学科”,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本位观念,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国民的基本素质,对写作教学和考试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关注。■

猜你喜欢

作文问题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教育教学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