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叶浮家生计了,笑中起舞渔家傲

2010-06-08李冬梅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李冬梅

【摘要】洪适的联章歌舞词《渔家傲引》中的渔父不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政治的逃避者和心灵的归隐者,而是一个真渔父,他生活贫困、心性自由、知足常乐。

【关键词】歌舞词;真渔父;心性自由

洪适(1117—1184),南宋初年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历高宗、孝宗两朝,曾“进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但后来“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晚年“乞休归,家居十八年,以著述吟詠自娱”。晚年居住在鄱阳盘洲,自号盘洲老人。洪适以文学闻名于当时,论著颇多。

其《渔家傲引》是一篇颇具特色的联章歌舞词。整套词由十二首《渔家傲》词调构成,词前有骈文致语“伏以黄童白叟,皆是烟波之钓徒;青笠绿蓑,不识衣冠之盛事。长浮家而醉月,更辍棹以吟风。乐哉生涯,翻在乐府。相烦女伴,渔父分行”,“引”即指这段骈文,它是后面词体的引子;词后有“破子”四首,用单阕《渔家傲》词体;最后是遣队七言四句诗“春留冬及一年中。杜若洲边西又东。舞散曲终人不见。一天明月一溪风”,加两句结语“水绿山青,持竿好去”。骈文致语和诗体遣队表明这是有歌有舞的一套联章歌舞曲词。词用的是双阕《渔家傲》,以多首合咏一事,十二首词从“正月东风初解冻”起,至“腊月行舟冰凿罅”止,分别吟咏渔家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情景。现节录三首:

正月东风初解冻。渔人撒网波纹动。不识雕梁并绮栋。扁舟重。眠鸥浴雁相迎送。

溪北画桥弯螮蝀。溪南古岸添青葑。长把鱼钱寻酒瓮。春一梦。起来拈笛成三弄。

九月芦香霜旦旦。丹枫落尽吴江岸。长濑黄昏张蟹断。灯火乱。圆沙惊起行行雁。

半夜系船桥北岸。三杯睡著无人唤。睡觉只疑桥不见。风已变。缆绳吹断船头转。

腊月行舟冰凿罅。潜鳞透暖偏堪射。岁岁年年篷作舍。三冬夜。牛衣自暖何须借。

滕六晚来方命驾。千山绝影飞禽怕。江上雪如花片下。宜入画。一蓑披著归来也。

洪适《渔家傲引》虽然是一套歌舞词,但其中的渔父形象颇有特色,是集理想和现实于一身的形象。词中渔父既有宋一代词人创作的共同点:以青笠绿蓑为衣,徜徉于山水之中,与绿水青山为伴,和清风明月为伍,尽享天地自然美景;眠鸥鹭、醉晨昏,洒脱逍遥。同时洪适又是把他作为一个真渔人来创作的,有词人自我的观察和感受:渔人虽然生活在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但作为一个普通劳作者,摆脱不了生存环境的恶劣,生计无着落的辛酸。

首先,洪适给渔父安排了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理想空间。

渔父生活的空间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眠鸥浴雁、杨花糁地、红雨缤纷、桃江绿浪、荷钱学铸、碧落云高、丹枫飘落、江雪如花,一幅幅尽可入画的景色如长廊般徐徐展开,呈现在渔人面前,也令读者心旷神怡。四时美景时时相随相伴,渔父畅游其中,感受到的是山水和自然给予的快乐,是和山水融为一体的身心的自由适性。

渔父不光有美景相伴,不仅能使眼睛和心灵得到满足;而且渔父在一年之中还有不同收获,能捕获和品尝到各种时令美味:二月河豚、五月鲤鱼、六月鲜藕、七月菰饭、八月鲈鱼、九月大蟹,大自然无私奉献的丰厚美味更会让渔父眉开眼笑、怡然自足。这样的生活真是神仙日子了,难怪陆游要感叹“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拈棹舞,拥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1]。这个令人神往的生活空间,即是自然山水呈现的,又是词人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其次,洪适又给渔父设置了一个环境恶劣,生活艰辛的现实空间。

洪适不同于其他作者的地方就是把渔人写成了劳动者,写成了真渔人,是“为鱼”的,他靠撒网为生,不同于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的隐士。虽然渔父能观看到四时美景,能品尝到时令美味,但渔父毕竟不能完全脱离开现实生活,他有为生计而奔波的艰辛。一年四季,无论酷暑还是严冬,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渔父都得为了生计出船捕渔,不能片刻偷闲。“正月东风初解冻。渔人撒网波纹动”、“子月水寒风又烈”、“腊月行舟冰凿罅……千山绝影飞禽怕。江上雪如花片下”,曾经温情脉脉的自然到冬季也变得无情和冷酷,严寒为捕鱼造成了一系列难题,可是渔父也只能为了生计踯躅于冷冰冰的世界。不仅季节的变化给渔父的生活和劳作增添一系列困难,具体的劳作环境也不是风平浪静的,渔父的生活是和阴晴不定的风浪为伴,“怒涛漱壑侵沙觜。飐飐轻舟随浪起”(《渔家傲引》(六月)),滔天巨浪和一叶小舟形成对比,更显示出入风浪之中的渔父生命的起伏不定,显示出其在风浪里讨生活的艰辛。

渔父生活的艰辛还在于居无定所、衣食没有保障。在其他诗词中充满飘逸洒脱感的“一叶浮家”,在洪适笔下的渔父身上就不仅仅是一种浪漫,还带有现实的残酷,“岁岁年年篷作舍”(腊月)、“三冬夜。牛衣自暖何须借”(腊月)、“月高露下衣裳冷”(破子)、概括了渔父的经济和家庭状况:缺衣少食,居无定所,常年在水上漂泊,冷暖自知。此刻的渔父就不再是超脱尘俗之外、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存在于世间的一个凡人,他也得为生存所需的世俗的一切而奔波。作者在这些话中寄予了对渔父艰辛生活的同情和怜悯。

洪适《渔家傲引》中刻画了一个生活在世外桃源和现实世界这一矛盾而又统一的空间内的渔父,他心性自由、知足自乐。

洪适笔下的渔父也是张志和创下的“烟波之钓徒”形象——身著“青笠绿蓑”,寄身“一叶浮家”,飘零江上,爱好饮酒,过着“醉风吟月”的生活,自由自在地徜徉于山水之间。“西塞山边飞白鹭。烟横素。一声欸乃山深处”(三月),渔父享受自然的眠鸥浴雁,适性自如的得钱沽酒,“长把鱼钱寻酒瓮”(正月)、“得钱沽酒长长醉”(十月),没有世俗名利的烦恼,没有尘俗功名的污浊,自有一份洒脱和逍遥,“家云水。更无王役并田税”(十月)、虽清贫却“呼侣伴。蓑衣不把金章换”(五月)、“无名利。谁人分得逍遥意”(八月)。这些词句所塑造的渔父正是有宋一代渔父词所津津乐道的渔人,隐于青山绿水之间的渔父把超绝人世的孤高和自由率性的洒脱,留在了自由自在的渔唱中,回荡在文人的心中。

生活在世外桃源的渔父是心性自由、逍遥洒脱、超绝尘俗的,但洪适笔下的渔父还有现实的一面——(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50页)为生计奔波,面对生活的艰辛,渔父就表现出乐观自强、知足自乐的个性。尽管整日风里浪中,漂泊无定,衣食还没有保障,但渔父表现的依旧是一种乐观和知足的心态,如《渔家傲引》(六月)中:“怒涛漱壑侵沙觜。飐飐轻舟随浪起。何不畏。从来惯作风波计。”面对在浪里求生存的艰难,渔父表现出“从来惯作”的从容淡定和自信勇毅;“七月凉秋飞叶响。长吟杳杳澄江上。秃尾槎头添一网。丝自纺。新炊菰饭更相饷。”生活虽然清贫倒也快乐,自给自足,自吟自乐,得自然之馈赏而感到生存之快乐。《子月》一首集中体现了真渔父的生活和心态。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词的上阕写渔父在烈风寒水中艰难捕鱼,最后却让鱼逃脱,自己最终只能空手而归。“水寒风又烈”即是农历十一月的天气特点,也暗示渔父的生活状态。面对好容易捕获的大鱼,渔父来不及高兴就看到它从鱼网中逃脱,渔父只能望偌大的鱼网感慨。对“巨鱼漏网”渔父只能自认谋拙,自认晦气,在别人的惋惜和感叹中渔父只能是空手而归,表现的是渔人的无奈,虽无奈渔父却也旷达并不哀伤,同时也折射出象这样的“空归”在渔父应该也是常情。

词的下阕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渔父一家的生活。“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这一对句勾画了优美别致的月下醉眠、雪中垂钓图,从时间和空间上展现渔父的生活踪迹,读者看到的似乎是一个旷放闲适的渔父,可是放到整首词中来看,这两幅图景并没有闲适和旷放,反而更增添一层辛酸和无奈。正因为生活没有着落,正因为居无定所,所以才随处安歇,随时垂钓,不管是雪中还是月下。“妻子一船衣百结”句既具体又概括,渔家的窘迫困顿,种种艰辛,都浓缩在这“衣百结”三字之中。渔父一家偎依在“子月”的寒水烈风之中的画面,应当是当时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凝聚着作者的同情和关注。最后的结句“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笔调转换,转写渔人家庭生活中“贫中见乐”的精神:虽贫穷却能享受欢聚的天伦之乐,而没有、也不知有人世间的那种离别之苦,写出在艰难生活中的渔父的乐观和豁达。这样一个勤劳刚强、乐观豁达的真渔父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洪适笔下的渔父不是张志和式的澄明潇洒,也不是柳宗元式的孤高傲世,他有积极入世的行为,也有不为外物所羁绊的脱俗和超然——他盘桓于山水之中寻求到心灵的宁静和旷逸,徜徉于自然的赋予中而超脱尘俗;渔父自适的生活中又时时伴随着生活的辛酸和苦楚,尽管如此,但渔父还是乐观的,安享生活的馈赠,喜也罢,悲也罢,都能知足长乐,笑对人生。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渔家傲引》云:‘子月委心任远,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词境有高于此者乎?是则非娱乐所能识矣。”[2]况周颐赞赏的正是渔父不为外物左右的澄净心态,正是渔父不为物喜,不因己悲,乐天知命的心灵自适。

【参考文献】

[1] 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渔父(镜湖俯仰两青天).见: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1595、1600页。

[2]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M].见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4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