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意境

2010-06-08李冬娜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美学意境艺术

李冬娜

【摘要】什么是意境?意境是中华民族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而中华民族对艺术审美的独特见解也成熟于此。它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最核心的范畴,是理解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的民族特征的关键,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终点。

【关键词】意境;艺术;美学;真景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意境”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唐王昌龄《诗格》,其中指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近人王国维在其书《人间词话》中把它作为衡量诗词的标准。但在美术理论中,“意境”说的出现却比诗词稍晚。

一、意境的历程

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说的提出,经历了“象”说与“意象”说等历史文脉阶段,下面把“意境”范畴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来简单分析一下。

先秦是意境范畴的哲学奠基期。撇开意境产生的整体古典哲学背景不谈,就审美境界理想最具体的精神来源而言。“意境”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庄的见解,叶郎先生早就指出:“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和庄子美学”。庄子的“游心”思想是意境审美范畴史上的第一块基石。

两汉魏晋是意境的美学准备期。这一时期,中国古典美学始进入自觉的审美阶段。同时,出现了最为重要的意象范畴。因为意象是美学史上第一个对艺术美内在结构进行真正自觉、高度概括的范畴,是对艺术创造基本矛盾的揭示。作为真正的美学概念,“意象”是由刘勰提出的,但它的普遍流行则是唐以后的事。

明清是意境的总结。这是古典美学的最后阶段,也是意境范畴的逻辑综合阶段。王国维是意境范畴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位总结者,亦是终结者。王国维把意境定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把意境作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

从后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来看,唐人的意境到宋人分意境的情景再到明清的合情景为意境,构成了意境,构成了意境范畴史上一个认识的环。

二、对“境”的理解

境,本字为竟,有界义。“境”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景物、地理环境,但“境”的含义超越了土地、土壤的层面,由井田之域扩展为具有“空间”的意义,又由“空间”扩展为具有“时间”义,后又发展为兼具心理义,只心理之境,它就有境界和品第的意义。从广义讲,境也包括主客世界,是情感融入造化,造化贮予胸臆,是情与景的合一。

“境”与“意”本身是两对范畴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在情、理、形、神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来研究“意境”的形成。

三、从中国古代画论谈意境

中国古代画论谈“意境”要比诗论晚些,虽散见于各著述中,缺少专门研究。在唐以前,画论对骨法、形神、势、态、气韵等方面的论述比较多,见解也十分独到精辟。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要求,南齐·谢赫提出“取之象外”的主张,并总结出“六法”,首重气韵,奠定了中国画论的基石。但“意境”这一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却没有被提出来。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虽有“凝意”,“得意深奇”的说法,五代后梁·荆浩《笔记法》也提出了“真景”说,所谓“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度物象而取其真”、“真者气质具盛”等,但这时期对于“意”的提法,仍属于创作中的主观意兴方面,而没有涉及“意”与“象”的关系问题。直到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才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境界”有时便是“意境”的同义语,清布颜图解释说“情景者,境界也”。

据《笔法记》,绘画的境界略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贵似得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具盛。”。第二个层次是笔记,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亦恨无墨,“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郭熙《林泉高致》,是近世以来中国山水画理论上的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美学理论价值,论述了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文人美术理论对审美境界的追求,侧重于“雅逸淡远”而最终落实在“平远”二字上。当时的美术理论,谈“远”的文字至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更集中于山水理论,尤其在《林泉高致》中提到的“三远”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之外,韩拙《山水纯全集》又有另一种“三远”之说:“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野雾冥漠、野水相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有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所谓“三远”多被作为山水创作的构图法,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事实上,“三远”的贡献不只在于创作论方面,而且在于意境论方面。所谓“远”,不只是一种构图的透视原则,好像历来的山水画论所说的“咫尺千里”之类,而且泛指一种心情和天趣即物我同化的“常理”,如“幽情远思”之类。恽寿平《南田论画》又云:“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静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

中国山水画论对意境的论述和作品创作中对意境的表现比较多。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这其中的原因是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到无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远”,也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所在。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画山水注重“师造化”,是意境创造的基本,其要在造境,其高在化境,终求作画和看画共同身临其境,正如清·恽寿平所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无情。作画贵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摄情。”

“绘法多门,诸不具论,其天怀意境之合,笔墨气韵之微,於兹编可会通焉。”“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人而神境生。” “画工有其形,而气韵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稳。”笪重光《画筌》“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

潘天寿曾提出:“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界。”已经作为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欣赏和品评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应该像“意境”这一审美活动的更深一层次发展:一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和大自然合一,达到主客观世界与时共进光景常新的境界;一是潜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猜你喜欢

美学意境艺术
印花派对
春色满园
纸的艺术
纯白美学
一朵花的意境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