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东北大学校歌翻译中看局限译者对诗歌翻译的因素

2010-06-08

文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校歌局限性语言

徐 润

【摘要】东北大学校歌是由刘半农作词,全词半文半白,有着诗一样动听的节奏,优美的语言。如何将这种文体的魅力播撒出去,是翻译界应该关注的话题。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译者很难再现原词中的意思、形式以及意象。这篇文章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局限译者对校歌翻译的难点,以期从语言文化的层面来探索该类题材的翻译。

【关键词】校歌;文化;语言;局限性

诗词歌曲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魅力,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精华浓缩。而诗歌词曲的翻译就像是一座桥梁,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则是两个岸, 桥梁应尽力稳固地连接着两个迥异的岸。为了促进全球文化艺术互相交流,怎样把作为汉语精华特色之一的诗歌词曲较为完美地转译成英语,以使汉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成为每个翻译工作者理所应当的重大任务。

有人形容中国古诗为“带着镣铐的舞蹈”(吕叔湘,2002:16),而正是这一独特性造成了中国古诗翻译的困难。虽然不少中外名家尝试着将中国古诗翻译出来,供全世界人们欣赏,但是鲜有成功之作。这主要是由于诗词特殊的表现形式造成的。本文拟就在翻译东北大学诗歌的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点进行简单的探索,找出诗歌翻译的几方面局限性,以期为将来的古诗词翻译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途径。

一.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民族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其文化也不相同。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其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而文化又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思维方式属于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思维的转换。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低于文环境里,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伦理观等各种因素导致了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总体上的不同特征:“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尹富林,英汉互译,2007,P60)

也就是说,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而西方人注重个体分析;中国人注重具象思维,而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中国人常用螺旋型思维,西方人喜用直线型思维。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古典诗词很难翻译,如中国古典诗词喜欢用四字成语,强调对仗、押韵、工整。在东北大学校歌中,有如下歌词:“沐春风时雨之德化,仰光天化日之昭昭。”这句是从成语春风化雨、光天化日演化出来的。

译文:“Having a bath under the sailing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Living in a bright sky and a benign sun.”

这两句是由我们小组同学翻译的。虽然我们可以把字面意思翻译出来,但是原文中那种对仗工整,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很难表达出来。我们的译文只能达到翻译的基本标准“信”,却做不到“达”与“雅”。中国成语是数千年文化的结晶,译起来难度非常大。译者虽然能表达其中的意思,但是原文内的美却丢失殆尽。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为翻译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二.语法结构和语序的差异

文化背景相关的语言(如英语与法语) ,在句子结构上大同小异。而中文与英文则不然,不仅句法结构、语序大不相同,字词的拼法、发音也完全相异。所以在动手从事翻译之前,必须先认识它们句法结构的基本差异。例如,对于一般陈述句,中文的排列方法是:时间副词+地方副词+修饰动作的副词+动词,而英文陈述句一般排列法则是:动词+修饰动作的副词+地方副词+时间副词。

由此看出,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区别十分明显。英语句法重“形合”,句子各个成分常用连词、介词、名词短语作为衔接手段表达从属和连接关系,“枝节百出,先干后支”,因此,形式上比较严谨;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子各个成分的连接不用或少用联接词,而靠语序和逻辑意义来表现,“层层推进”,所以,结构比较灵活,简洁。在语序上,由于汉语说话由小到大,层层推进,重点内容在后,以综合见大;而英语是先立主干,再层层加枝,叠床架屋,以分析取胜。

例如,东北大学校歌有这样一句歌词:“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我们小组的译文是:“For therere such a great mountains and rivers, people were born plain and forthright.”我们采用了套译的形式,所以译文的格式与中文无太大差异,是两种文化因子杂交而成,但是读起来没有英文诗的味道。我觉得这样的翻译虽然能表达诗词的意思,但却不是原诗的真正翻译。

三.词的差异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英语与汉语词的差异首先是词义的差异。英语与汉语词义的差别也导致了古诗词翻译的又一困难。总的来说汉语词义一般比较笼统,英语词义一般比较具体。如山,在汉语中我们统称为山, 但是在英语中表示山的词语有: mountain、hill,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分别指不同的情况,hill是指小山,山丘;mountain 指大山,高山。但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般就用“山”这个字。英语与汉语词义的差异,让我们在翻译古典诗词中面临很多困难。

东北大学校歌第一句:“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经过我们小组的斟酌商讨,我们觉得相对于hill而言,更倾向于mountain。因为这里“白山”应该指的是东北长白山山脉,由此,似乎mountain更加适合。可见词义的差异给译者在选择的时候增加了很多的困难。

四.对中国诗词翻译的思考

有句话叫做写诗难,译诗更难,一点都不夸张。英国伦敦大学格莱厄姆教授曾经试译过中国古诗后写文章感慨说:“简直不可能让中国人译中国诗”(卓振英,2003:68)。这样的观点还有待商榷。但是我们可以据此看出中国古诗翻译的难度。在全球化的今天,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落到了我辈肩上。我们有义务去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

在对东北大学校歌翻译中,我有两点体会。首先,我们在进行古典诗词的翻译和评论时应该采用不同于翻译一般体裁文章的标准。鉴于汉语古诗词的特殊性,要达到非常好的翻译效果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古诗词的翻译中,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原诗与译本的最大近似度,即再现原诗的意境美、韵律美、形式美。由于诗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品,我们应该更多地着力于“雅”。只有这样译作才能真正传达一种美,而不仅仅是“意”的传递。

其次,重视“零翻译”在古典诗词中的使用。诗是一种高度浓缩、高度精炼的语言,古人总用“推敲”来形容写诗时遣词造句的过程,同时诗词中经常运用对仗、成语等表达形式,这些在翻译的过程中都是很难得以精确的表达和传递的。鉴于翻译古诗的目的在于文化传播,因此我认为在古典诗词的翻译中可以较多的使用“零翻译”策略,通过注释的方式来补充翻译之不足,同时传播文化背景。

综上所述,翻译中国诗词歌赋绝非易事,因此,作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努力寻找一种最为贴切而逼真的对应词来加以解释,以期达到精准这一最高尺度。所以翻译的时候,应十分留意上述提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序(再版)[M]. 上海:中华书局,2002:1—16.

[2]尹富林.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60.

[3]刘半农.东北大学校歌.

[4]卓振英.汉诗英译论要.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徐润(1988--),女,辽宁沈阳,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猜你喜欢

校歌局限性语言
滴水藏海
淇县老年干部大学校歌
高校校歌育人功能浅探①
基于微课视角的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探索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