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养牛业为中心的南方循环农业模式探讨
2010-06-08王会明肖兵南
王会明,肖兵南,舒 明
(湖南民康生物技术研究所,湖南 浏阳 410113)
近年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管理观念大大加强,国家的各项政策都在逐步的向循环农业倾斜,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循环农业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转变,是科研工作者们共同的目标。本文探讨中国南方因地制宜,实施以养牛业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1 循环农业的定义与模式
1.1 定义
循环农业是指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体系中,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手段,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内部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节约农业资源和保护农业环境为核心目的,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良性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模式见图1)[1]。
图1 循环农业模式图
循环农业克服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兼顾的问题,同时也弥补了绿色农业发展中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资源的集约利用以及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多级利用之间的不足,实现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与消费领域之间的协调,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发展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考虑。在中国目前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促进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1.2 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
中国循环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类模式[2](见表1),在实施中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适宜的模式。根据南方,尤其是丘陵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实际,提倡农牧渔综合种养复合型模式。
表1 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
2 以养牛业为中心的循环农业的实施条件与模式设计
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面,种植业为人类提供植物性食品和生活用品原料等,养殖业利用剩余的粮食、秸秆等副产品生产肉类食品和加工原料,畜禽和人类粪便给种植业提供肥料,这就构成完整的循环农业;其中养殖业在循环农业中起到重要的储运作用,草食动物(牛、羊)因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在循环农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养牛业在南方循环农业中的作用
2.1.1 有效消化粗饲料,使精饲料消耗减量化 牛是草食性反刍家畜,有4个胃室——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瘤胃是饲料的贮藏和转化库,里面有大量细菌和原生虫等微生物,能使饲料发酵,变为菌体蛋白,为牛提供优质的蛋白源。尤其是牛对消化粗纤维的消化率最高,可达80%。而粗饲料恰恰是中国尚未充分利用的一大饲料资源,目前农作物秸秆用作饲料的只占15%,因此,养牛对于解决禽畜饲养和人争粮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2 提供优质肥料,提高农产品品质 牛粪含有机质14.5%,氮0.30%~0.45%,磷0.15%~0.25%,钾0.10%~0.15%,是一种能被种植业用作土壤肥料来源的有价值资源。牛粪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在各种家畜粪便中较低,质地细密,含水较多,分解慢,发热量低,属迟效性肥料,有利于培植土壤肥力。用牛粪做原料生产有机肥,成本小,肥效好,既能改善土壤结构与肥力,又能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抑制土传病菌的传播。经充分腐熟的牛粪生物有机肥使用后还能明显改善农产品品质,使产品符合AA级绿色无公害产品质量标准;施沼渣、喷沼液的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成本低,无化学残留,是市场上紧俏的有机食品。随着有机肥的诸多优势逐步被人们认可,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专家估计,未来市场有机肥销售额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将达到150亿元。农作物多施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可以实现经济和环保双赢的效果。
2.1.3 提供清洁能源,改善生态环境 利用牛粪尿生产沼气,可作为做饭、照明、取暖的能源。它既解决了群众的燃料来源,又使牛粪得到了充分腐熟,获得优质有机肥沼渣沼液,沼液还有较强的杀灭病原菌和害虫的能力,可代替部分农药。据报道,利用牛场自产的牛粪每天生产沼气100 m3,每年可节约煤160 t,产生的沼渣、沼液还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每年可创造效益23.2万元。目前,还有用成型技术将含有大量植物纤维的牛粪与煤炭混合制成生物质型煤发电,节省了大量的燃煤,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同时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
2.1.4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范围 牛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食品,近些年来,牛肉市价一直高于猪肉,且波动性小,目前为猪肉价格的两倍多,为40~45元/kg;活牛价格为14~20元/kg,1周岁左右的杂交黄牛售价可达到5 000元/头以上。农民养一头牛年增重200~250 kg,可创收3 000元以上,一个劳力养8~10头牛,年出栏3头,其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收入。南方人力资源丰富,大多数出门务工的青壮年都是潜在的劳动力,发展以养牛业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既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城市人口问题,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当地经济[5]。
2.1.5 提供优质蛋白质食物,满足市场需要 牛肉脂肪含量少,富含蛋白质,组成牛肉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多,结构合理,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为完全性蛋白质食品,且具有极高的食疗价值,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相同质量的猪肉和牛肉相比,其蛋白质含量要低5%~10%,脂肪含量高20%~30%,而且牛肉中的铁、锌、钙、烟酸等微量元素都比猪肉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市场对牛肉、羊肉需求量大,特别是育肥后的牛,价格不断攀升,供不应求。很明显,中国的畜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在现行的肉制品结构中,猪肉和鸡肉占80%,而牛羊肉仅占20%;在发达国家,牛羊肉在总的肉制品产量中达到50%以上,甚至高达90%。以养牛业为中心的南方循环农业模式,顺应中国肉食品市场潮流和消费趋势,定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2.2 南方地理、气候特点适合发展养牛业
中国南方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中温带,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夏季风带来丰富降水,南方雨量多于北方,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可为养牛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保障。研究表明,种植牧草生产的营养物质(蛋白、能量等)远远高于种植谷物类作物的产量。近年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抛荒面积大,发展草业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如果在丘陵地区的荒山荒坡上种植牧草,实行放牧或割草饲养牛羊,就可获得优质的牛羊肉和奶等,而且可减少种植粮食作物的生态破坏(在丘陵坡地种粮,表土年复一年的翻耕,因雨造成水土流失)。李录堂[3]研究发现中国丘陵山区草业生产潜力巨大,在黄河流域有79.41%的丘陵还未退耕还林还草,长江流域75.14%的丘陵还未退耕还林还草,两者共计达到731.64万hm2。通过初步预测,中国的鲜草产量将增加至8.2×108t/年,干草产量增加至4.4×108t/年,即每年可以增加养殖肉牛1.4×108头。
2.3 模式设计
根据南方丘陵地区的地理条件,以养牛业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可以设计为种养复合型立体循环模式,即把牧草种植在丘陵的山坡上,供牛放牧;坡中盖牛舍,养牛转化秸秆与牧草,并为种植业提供肥料;牛舍下种植割刹型高产牧草,供牛补料和越冬备料;牧草地下设水塘养鱼;鱼塘下为稻田种植粮食作物(模式见图2)。这样,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氮碳等物质就地循环转化,真正实现循环农业,将南方丘陵地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图2 南方以养牛业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3 以养牛业为中心的循环农业的要点
3.1 场地的选择
养牛场应选择场地面积大、坡度在30度以下、土质好、水源充足的丘陵山地为宜,采用租赁或承包方式将农户分散的荒地荒山集中,按上述循环农业模式规划设计;开垦种草,实行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和综合开发的经营方式,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
3.2 养殖规模
养牛的规模与饲草资源的多少密切相关,不管是以放养还是以种草养畜为主,都必须结合本地的草场资源与载畜量。据报道,天然草以放牧0.05~0.06头/667m2为宜,人工种草结合秸秆饲养,养牛2~3头/667m2为宜[6]。在湖南农户小规模养殖的适度规模以8~9头/户适宜,出栏率可达37%,投资收益率达35.4%[7];规模养殖场以100头较为适宜,出栏率最高可达41.2%,投资收益率可达39.2%,舍饲与放牧结合饲养,头均每年可盈利710元[8]。
3.3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主要考虑土地对粪便等废弃物的转化能力,可因地制宜,利用丘陵地形地貌特点,修建混凝土排污沟和贮粪场,污水进入沼气池后,再灌溉牧场地、水田、鱼塘,粪便堆制发酵制作有机肥,进行净化转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4 小结
以养牛业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是适应南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的先进发展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丘陵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采矿等因素造成地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日趋恶劣,因此有关专家提出应该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草场面积的扩大,增加了草食动物(牛、养)的养殖容量,通过合理的设计实施,在南方推广和应用以养牛业为中心的循环农业模式,定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消耗最少化、环境污染最低化和劳动力就业最多化,使南方农业走上循环发展的生态之路。
[1] 王树文.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模式,2008,(14):25-26.
[2] 林春燕.循环农业模式初探 [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233-234.
[3] 李录堂.中国丘陵山区以草业为基础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J].产业观察,2009,(5):27-30.
[4] 唐明诗,卢一浪.昭平县养牛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J].广西农学报,2008,(6):56-58.
[5] 黄国勤.中国农业发展研究Ⅱ——现状与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10 277-10 280.
[6] 徐恢仲,廖 丹,熊廷奎,等.肉牛养殖经济效益调查分析与养殖适度规模的探讨[J].畜牧市场,2004,(8):22-23.
[7] 李志才,肖兵南.新晃县肉牛养殖规模与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调查分析 [A].商品肉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论文选编[C].2008.
[8] 李剑波,肖兵南,胡雄贵,等.湘南地区规模养牛场养殖模式的调查[A].商品肉牛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论文选编[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