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蛛网膜下腔出血分期分型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2010-06-08陆连第高长玉杨东宁张艳景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单证蛛网膜下腔

陆连第,高长玉,杨东宁,张艳景,常 庚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骤,剧烈头痛、呕吐,可有意识障碍,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轻偏瘫。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可见于“中风”“头痛”“厥证”等的文献记载中,辨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中医病名归属问题尚不统一,中医辨证分型又多以临床症状为主。本研究对7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分型同时根据《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标准[1]:发病急骤;常伴剧烈头痛、呕吐;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颅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呈血性;CT应作为首选检查;全脑血管造影(DSA)可帮助明确病因。

1.2 临床资料 入选的75例病例均来源于2004年12月—2005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35例,女 40例,年龄 22岁~80岁(54.56岁±11.80岁),病程15 d~45 d(25.13 d±10.01 d)。合并症:肺部感染8例,脑血管痉挛6例,再出血 4例,脑梗死3例,应激性溃疡3例,脑疝2例,脑积水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无其他合并症55例。既往史中高血压病史29例,冠心病病史8例,心肌梗死病史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2例。临床首发症状剧烈头痛60例,呕吐46例,意识不清36例,发热 23例,抽搐7例。神经系统检查:脑膜刺激征阳性54例,动眼神经麻痹6例,巴氏征阳性14例,去大脑强直状态2例。60例剧烈头痛患者,头痛7 d~23 d减轻。全部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异常心电图20例。生化检查:血脂升高13例,血糖升高 21例,血清钠水平降低10例。头CT未见异常而腰椎穿刺为血性脑脊液3例。

1.3 方法 临床分期:依据黄如训等[2]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分期标准,1个月内为急性期,结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将急性期分4个时段:1 d~3 d;4d~7d;8d~14d;>14d。依据《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3]对 75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临床分型:按照 Hunt-Hess[4]分级标准划分为六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蛛网膜下腔出血分期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2.1.1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程与中医基本证候的关系(见表1)1 d~3 d内以风证、瘀证、火热证出现率较多。4 d~7 d内风证出现率下降,痰证、气虚证出现率上升,与1 d~3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d~14 d内中医单证与1 d~3 d相比瘀证出现率下降(P<0.05),痰证、阴虚证、气虚证出现率上升(P<0.05)。14 d以后患者中医单证出现率与8 d~14 d相比风证、火热证、瘀证均下降(P<0.05)。

表1 病程与中医基本证候的关系例(%)

2.1.2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程与中医证候组合分布规律 1 d~3 d内证候组合形式以二证(45.33%)和三证(33.33%)为多,证候形态风瘀证(25.33%)、风火证(16.00%)、风瘀热证(16.00%)为主,单证为风证占9.33%。4 d~7 d内证候组合形式以三证(47.30%)和二证(44.59%)为多,证候形态以痰热证(25.68%)、风痰热证(13.51%)、风痰瘀证(12.16%)主,单证为气虚证(4.05%)。8 d~14 d证候组合形式以二证(46.58%)和三证(36.99%)为多,证候形态以痰热证(21.92%),气虚+阴虚+痰证(16.44%)、气虚+阴虚+痰+瘀证(8.22%),单证为痰证(5.48%)。14 d以后证候组合形式以单证(52.17%)和二证(27.54%)为多,证候形态以阴虚证(27.54%)、痰证(18.84%)、痰+气虚证(11.59%)为主,>14 d与其他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证分布显著上升,二证、三证、四证的分布均显著下降。详见表2、表3。

表2 病程与中医证候组合形式的关系例(%)

表3 病程与中医证候组合形态的关系

2.2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分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见表4)临床各型风证出现率均为100%;瘀证、火热证出现率虽较高但临床各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证出现率随病情加重逐渐上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临床各型出现率均较低。

表4 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例(%)

3 讨 论

3.1 蛛网膜下腔出血分期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本组资料显示中医证候与病程密切相关,随着病程延长,风证、瘀证出现率逐渐下降。风证第1周下降显著,可能由于本病的风证与阳亢化风密切相关,治疗上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周~6周,同时出现烦躁者给予镇静,保持一个安静的状态,导致肝阳上亢的诱因解除所以风势渐衰。现代医学认为20%的患者于10 d~14 d发生再出血,且10 d~14 d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高峰期,具有“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研究发现风证出现率于第2周为23.29%,风证第3周下降显著,故可认为风证与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密切相关。瘀证于第2周开始有显著下降。研究发现头痛缓解的时间平均为(15.12±5.45)d,与之相符。现代医学蛛网膜下腔出血头CT检查,于第1天的检出率为90%~95%,第5天为80%,1周以后为50%,2周以后检出率几乎为0;病后12 h腰椎穿刺脑积液黄变,(2~3)周黄变消失[4],影像学以及脑脊液变化规律与瘀证的出现率演变基本一致,说明瘀证变化和脑底部积血吸收情况有密切关系,瘀证的发生及演变规律有客观病理基础。

火热证2周以内居高不下,从第3周开始有显著下降。阳亢化风,瘀血内蕴,蕴久化热,风火相煽,风火瘀互相影响,火证居高不下可能与风证、瘀证2周以内出现率较高有密切关系。本组病例有30.67%患者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发热,充分体现了火热证特征。黎杏群等[5]研究发现肝火证存在炎症介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F2a(PGF2a)、前列腺素E2(PGE2)升高,组织炎症反应。动物实验和尸检表明SAH后在脑血管周围有免疫炎性反应[6],动脉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7],硬脑膜、软脑膜和蛛网膜均有炎性细胞浸润、胶原蛋白增生、沉积和广泛纤维化[8,9]。

痰证第4天后显著上升,在第 2周出现率为69.86%,在病变过程中一直居于较高的出现率。“血不利则为水”,瘀血阻滞脑窍,津液不能正常疏布,水湿停聚,而成痰饮;或火热炼液成痰,又痰瘀同源,瘀血阻滞,痰邪内生。郭蓉娟等[10]研究发现神清呆滞或反应迟钝占痰证症状的40.3%。本研究发现48%的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基本上与之相符。

本研究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2周以内以二证和三证为主,2周以后以单证为主,复合证明显下降,第2周证候形态以痰热证组合为主,2周以后以阴虚证(27.54%)最高,其次为痰证(18.84%),证候的组合形态SAH始发状态主要病机是风、火、瘀,4 d~7 d内病机主要是风、痰、火热,8 d~14 d内病机主要是痰热,14 d以后主要是阴虚证,说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证候表现和变化较复杂,辨证时要综合判断。

3.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随病情加重,痰证出现率逐渐升高,Ⅱ级(11.11%)、Ⅲ级(34.29%)、Ⅳ级(80.00%)且有统计学意义;火热证出现率较高且有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而风证、瘀证在各型出现率没有显著变化,但临床各型风证的出现率为100%,瘀证出现率也较高,说明蛛网膜下腔出血不论临床病情轻重其病机均与风、火、瘀密切相关,而痰证则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黄如训,郭玉璞.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1):73-7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

[5]黎杏群,李家帮,张海男,等.肝火证、肝胆湿热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21(1):34-40.

[6]German JM,G ross CE,Giclas P,et al.Systemic complement depletion inhibits experimental cerebral asospasm[J].Neurosurgery,1996,39:141-146.

[7]Kataoka K,Taneda M,Asai T,et al.Structural fragility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ruptured cercbral aneury s ms.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J].Stroke,1999,30:1396-1401.

[8]M assicotte EM,Del Bigio MR.Human arachnoid villi response t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ossible relationship to chronic hydrocephalus[J].J Neurosurg,1999,91:80-84.

[9]Sajanti J,Heikkinen E,Majamaa K.Transient increase in procollagen properptides in the CSF after subarachnoid hemo rrhage[J].Neurology,2000,55:359-363.

[10]郭蓉娟,韩刚,王颖辉,等.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者中医症状学与病机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5,12(4):11-13.

猜你喜欢

单证蛛网膜下腔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与贸易电子单证有关的问题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在《外贸单证》中的交互应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原理与方法解析
国际贸易单证格式标准化与我国标准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