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90例临床观察

2010-06-08杨育同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丹红稳定型心电图

杨育同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目前,冠心病占心内科住院患者病种首位,且其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而动脉硬化被认为是一个由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白细胞等参与的慢性炎症过程。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的统称,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表现之一,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多认为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内皮下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及远端血管栓塞导致心肌供血减少,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而产生疼痛症状。其急性阶段的猝死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都很高,临床上依据病情多酌情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抗血小板等常规药物治疗,但西药治疗往往副反应较多,如头痛、血压下降、反射性的心动过速等。丹红注射液是以丹参、红花为主要成分提取的复方制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作用,能有效的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9年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5例,男90例,女75例,年龄(80±13)岁,病程1年~8年。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的诊断标准,均符合2002年全国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后、3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合并心肌梗死;影响心电图确诊心肌缺血的体征;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有严重心脏外的其他器质性疾病。将17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59岁;病程3年~7年;合并高血压68例,高脂血症45例,糖尿病19例;其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40例,恶化劳累性心绞痛35例,静息心绞痛15例。对照组75例,男45例,女30例;年龄42岁~76岁,平均60岁;病程 3年~6年;合并高血压64例,高脂血症44例,糖尿病15例;其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34例,恶化劳累性心绞痛25例,静息心绞痛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依据病情选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口服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肠溶阿司匹林、卡托普利、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866)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每日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常规心电图ST的变化,测定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并观察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每周1次12导联心电图(ECG)常规检查,心绞痛发作查即刻ECG,治疗前后对比静息ECG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心绞痛疗效 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上所修订的标准。显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发作消失或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或硝酸甘油片用量减少≥80%;有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有较大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无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次数减少≤50%,或硝酸甘油片用量减少≤50%[1]。

1.4.2 心电图疗效 按照《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中的标准。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复查ST段及T波基本恢复正常,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有效:症状减轻,心电图复查ST段低平,T波倒置有所纠正;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心电图复查ST段低平或T波倒置无好转[2]。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易损斑块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刺激产生斑块破裂。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内皮下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凝血系统活化,诱发腔内不完全阻塞性血栓而造成。尽管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但其血栓不同于急性心肌梗死,以非闭塞性的白血栓为主,即血小板成分多,纤维成分少,且血栓形成是一连续的亚急性过程。因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和血管再通可改善心肌缺血[3]。

不稳定型心绞痛之胸痛、心悸等症状,属中医学胸痹范畴,多由正气亏虚,痰浊、气滞塞凝致心脉瘀阻所致,导致心前区疼痛、气短、出汗等症状,这与西医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引起血管狭窄或阻塞,血液供应不足相一致。《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府也 ……涩则心痛。”瘀血痰浊,阻碍心脉,导致心脉不通,不通则痛。丹红注射液是以丹参、红花为主要成分提取的复方制剂,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微循环,降低血黏度,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再生,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其抗血小板作用可能是多途径的,抑制ADP诱发通道,抑制血栓素B2系统或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等。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减少GPⅡb/Ⅲa受体的激活,从而减少血小板的凝集,有效改善心脑血流。丹参为主药,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通血脉散瘀结;红花为辅药,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化瘀血通经络,具有升浮之效,二药均为活血化瘀植物药,活血同时具有养血之功。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加用丹红注射液的机制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肌血液供应,因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减轻心肌缺血的损伤和减少缺血的范围;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液流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供氧。

本研究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疗效肯定,作用缓和持久,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关于冠状动脉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4):253-2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9-60.

[3]邓芳,胡长林,谢运兰.步长丹红注射液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6,47(10):725.

猜你喜欢

丹红稳定型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椎病脑供血不足48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