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针药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10-06-07张洁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2期
关键词:腰痛电针椎间盘

张洁林

揭东县人民医院(5155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其本质是组成椎间盘的髓核脱出或突出,压迫了神经或脊髓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本病易发于20~40岁之间的人群,临床以腰4~5和腰5至骶1之间的椎间盘最易发生病变。其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以腰椎间盘本身退行性病变,这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外因则有外伤、慢性劳损以及感受风寒等[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为揭东县人民医院1998年5月至2007年8月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电针治疗组。综合治疗组22例,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19~61岁,平均42.3岁;病程在2d~6年,平均11.6个月。电针治疗组14例,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17~61岁,平均42.8岁;病程在15d~6年,平均11.2个月。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经t和χ2检验,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及中医诊断

1.2.1 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腰痛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影响翻身或坐位,一般休息后症状减轻,咳嗽、喷嚏或大便时用力,均可使疼痛加剧。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所产生的下肢症状,表现为下肢坐骨神经区域放射痛,而腰1~2或腰2~3椎间盘突出者,则以一侧下肢可出现股神经和闭孔神经放射性疼痛。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脊柱侧弯。亦可伴发下肢感觉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1.2.2 特征

检查可见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下肢后伸试验阳性等。可有同侧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CT扫描及核磁共振摄影对本病诊断的符合率较高。

1.2.3 中医诊断

本病属祖国医学“腰痛”范畴。本病多系腰部闪挫或外伤,局部气血瘀滞;或劳力汗出之后,衣着冷湿,复感风寒;或冒雨涉水;或因久居寒冷湿地,寒湿之邪内侵,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腰痛。但“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聚之域,因此,肾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腰痛》所云: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闪挫,有淤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1.2.4 疗效判断

按改良的Macnab疗效标准评定:疗效优为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腱反射正常,X线片示椎间隙基本恢复正常,能胜任原工作;疗效良为偶尔腰痛或腿痛,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直抬腿及加强试验阴性;疗效可为间断腰痛或腿痛,轻度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疗效差为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功能无改善,需再次治疗或手术治疗。

1.3 治疗方法的选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本文讨论的主要是非手术疗法的比较。而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因合并黄韧带钙化肥厚,后纵韧带钙化,侧隐窝狭窄,腰椎滑脱、粘连、变性等因素而使非手术的治疗难度加大,如果有急性神经功能障碍,经非手术治疗症状无改善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1.3.1 理筋推拿手法治疗

患者俯卧,医者双掌从上至下推压。以揉、、推、压手法使患者腰脊部位处于较为松弛状态。用双拇指寻诊法找到压痛点然后分拨抖动,将一手过大腿,令患者俯卧,扳牵使髋过伸,然后以一拇指压抖动,理顺抚平肌肉,并于髌前囊处指压3~5min。患者侧卧,患肢在上,医者在患者背侧,采取压拉动作3~5次,然后用斜扳法,为患者进行腰椎复位理筋,动作幅度以患者能够接受为宜。

1.3.2 电针疗法

患者俯卧位。取双侧肾俞、大肠俞、气海俞,患肢侧秩边、委阳、三阴交、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取28号1.5寸毫针分别在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处;28号2寸毫针分别在秩边、委阳、三阴交和阿是穴处快速直刺进针,使穴位周围产生酸、胀、重之针感,采用汕头产电针仪作为刺激源,督脉穴位为正极,其他穴位为负极,先连续波15分钟,后改为断续波15分钟,共留针30min,1次/d,4次为一疗程。

1.3.3 中药治疗

自拟方:鸡血藤、椿根藤、防风、秦艽、细辛、川芎、杜仲、灵仙、黄芪、续断、甘草等。每天一剂。

1.3.4 对照组只行电针保守疗法。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后比较采用差值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 果

操作过程中除少数患者(3例)出现一过性、根性疼痛加剧外无其他不良反应,经进一步治疗缓解,无患者出现马尾神经压迫症状等不良反应。

2.1 中医综合治疗组治疗效果优良率明显优于电针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从表1可知,中医综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良率95.5%,明显高于电针组,P<0.05。

2.2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4个月。中医综合治疗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电针组,见表2。

表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从表2可知,中医综合治疗组的生活自理和工作的恢复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少于电针组,P<0.05。

3 体 会

3.1 笔者认为,中医中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椎间盘膨出,不合并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腰椎滑脱、突出伴有钙化以及马尾神经压迫的患者。对于脱出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突出的患者手法治疗有加重症状和造成马尾神经压迫的可能,不适宜用中医手法治疗。在中医中药的治疗中,综合治疗(手法、电针,配合内服中药等)比单纯一种治疗方法好。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疗效好,病程长反复发作者疗效较差。治疗费用方面,非手术疗法仅是手术疗法的1/5~1/6。只要指征选择准确,大量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疗效。但对具有手术指征者,还应及时选择手术才能达到目的。

3.2 目前已广泛被接受的理论是突出间盘产生的疼痛是主要由于炎性反应所致,而不是单纯来自压迫。电针、推拿和中药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加速髓核复位和吸收。而突出间盘的吸收,尤其是髓核的吸收会减少其对神经的化学刺激。结合卧床休息可减小间盘内压力,有利于炎性反应的消退和纤维环的修复。中医综合治疗优点在于循序渐进,先电针穴位刺激,然后手法放松腰部周围肌肉再行按抖法,有利于增大腰椎间隙,复位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结合穴位按压可起促进循环和减轻神经根性疼痛作用,再行斜扳法强力复位,最后以柔和手法,结合手法后,卧床休息以减轻手法不良反应,中药巩固疗效。

3.3 严格把握治疗的适应证明确诊断基础上,选择具有适应证的患者进行手法治疗,尤其要排除患者是否患有不适宜手法的全身疾病,如心脏疾患、贫血、恶性肿瘤等。手法操作过程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和耐受程度,贯彻手法个体化原则和持久、有力、柔和、深透的推拿八要诀。同时,中药的治疗上要做到辨证施治。通过系统的综合保守治疗,结合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腰部保护,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 周丽莎,费兰波.针灸临床证治精要[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腰痛电针椎间盘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MRI“HIZ”征结合CT 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腰痛用花椒黄沙热敷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中医护理干预腰痛30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