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中医重大理论突破的意义暨反思

2010-06-06王均贵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7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温病内经

王均贵

(北京宣武中医医院,北京 100050)

继内经奠定中医基础理论以后,历经两千余年各代医家的丰富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框架指导临床治疗并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中医成为独树一帜的医学且愈来愈受到世界的瞩目。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与之相比,中医的发展却显得缓慢,作为中医灵魂的中医理论研究,虽取得一些成绩,但总体上并无重大进展,没有影响全局的重大理论突破。

中医理论的发展为何这样缓慢?中医理论突破为何这样艰难?中医理论的突破点在哪里?其依据为何?中西医结合的难点何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中医史上较为重大的理论突破事件,提出浅见,恳请同道指正。

1 中医史看重大理论突破之规律与意义

自先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问世以后,历经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各个学术流派及其各个医家的各种学说。医学典籍浩如烟海,历代医家群星荟萃。其中,比较公认的、影响全局的突破性论著当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说》所取得的成就,它们被合称为“四部经典”而列入中医高等教程,证明了它们在中医学术上的重要地位。故此,笔者就《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说》的形成作一分析,以为进一步探讨今后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向。

1.1 重大理论突破次数少,周期长

在两千余年漫长的中医史长河中,影响全局、功绩辉煌的学术突破仅见3次。自公元前4世纪的《黄帝内经》至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历经600年,而自伤寒至明末清初的温病学说竟长达1 400年。次数之少,周期之长,是其他自然学科少见的,足以说明中医理论突破的艰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是方法论问题,将在后面阐述。

1.2 是发展发挥而不是发明创造

伤寒与温病学说都是在内经固有理论上的发展和发挥,而并非发明创造。它们的理论核心都源于内经:伤寒之名源于《素问·热论》;六经之名亦源于《素问·热论》,包括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之命名一致。仲景学说是把内经对六经的论述从简到繁,从低级向高级,从概念到理法方药齐备,从旧质到新质演绎发挥而成。

同样,温病学说中的“卫气营血”概念以及“三焦”概念均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营卫荣会篇》对营卫的认识主要是生理上的,而在温病学说中则结合病因,演绎提高到一整套理法方药的新水平,发展成著名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三焦辨证同此。

1.3 矛盾危机与临床促进了中医理论突破

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当时外感病流行的“医学危机”和临床实践与内经理论之间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有很大关系。

东汉末年,伤寒病流行,病死率极高,“仲景其家200余人,死者十之有七”。伤寒病临床表现、传播方式均与《内经·素问·热论》不符,而且《热论》在治疗上只有针法,没有方药,无法适应伤寒病的治疗。面对危机和矛盾,仲景学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开辨证论治之先河,集理法方药之齐备,实现了继《黄帝内经》后的首次重大理论突破。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的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广泛应用。

明代,疫病流行,应用伤寒学说之理法方药治疗罔效,“天下枉死者过半”。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派认识到本病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伤津动血”为特点,阐明了疫病与卫气营血之病因病机,创造了辛凉解表、凉血散血等治疗方法,活人无数,实现了中医理论的再次重大突破。

1.4 理法方药齐备、注重实用性

伤寒与温病这两次突破,从理论上形成了著名的“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成功地实现了生理与病理的沟通,其理论对相关疾病形成了巧妙的指导性联系,用整套理法方药指导临床,解救了无数患者,从而体现了极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反过来看,中医还有一些欠完整的理论,由于没有实现生理与病理的沟通,没有一整套理法方药,也就无法指导临床,如:四海理论、神魂理论等,其学术价值甚微。

2 对中医理论突破事件的反思

2.1 用棋盘模式诠释中医理论的封闭性与稳定性

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中医理论突破事件不仅次数少、周期长,而且理论突破只是发挥了《黄帝内经》上的原有理论而不能超越其所圈定的范围。笔者以“棋盘模式”来模拟诠释中医理论的封闭性与稳定性。

所谓中医理论的“棋盘模式”形成于内经创立的先秦时期,棋盘是《黄帝内经》所确立、圈定的框架,棋盘上有若干个位置,被“棋子”-子系统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等学说所占据。棋盘思想即中医理论精髓,是整体观念、宏观辩证、模糊思维及定性调控的治则。棋子只限于在棋盘内有约束地运动与变化,也不接受与棋盘思想不一致的外来 “棋子”,从空间看棋盘上的位置几乎都被棋子所占据且没有什么空白点(如果有人发现了空白点并成功插入棋盘必为中医重大理论突破),纵观两千年这个棋盘框没有什么变化,“棋子”梅开二度,即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取得了突出的变化。然而,究其本质,伤寒与温病这两次重大理论突破没有超越《黄帝内经》的内容和范围,不仅如此,自内经以后历代有成就的中医学家,全都遵从着“棋盘思想”;他们对中医理论的丰富发展,全都是棋盘内的运动变化;全是棋盘内对某个棋子的演绎发挥。

笔者认为,由于棋盘思想的高超的朴素的对立统一辩证法,使它能适应历代的社会和医疗环境,“棋盘模式”能够基本满足历代的社会医疗需求,棋盘本身也就能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临床疗效使中医能够雄霸中国历史两千余年。

2.2 中医与现代医学有完全不同的方法论

由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发展都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影响和制约,中医“棋盘模式”的形成发展同样受到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局、微观、清晰、定量的水平,而中医“棋盘模式”巧妙地采用“天人合一”、“比类取象”的思维模式得到了整体、宏观、模糊、定性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产生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等一系列子学说,这些基础组合成“棋盘模式”,子学说间(棋子间)也达到了协调和统一,同时也形成了它的封闭性和求存的自我保护机制,具体表现在巩固加强自身,使之尽量适应社会进步以及颇具排异能力。这种排异能力使与“棋盘模式”不相符的内容不能进入棋盘。尤其是局部、微观、清晰、定量的方法论常常受到这种排斥而不能成为棋盘模式中的“棋子”。

事实上中医理论体系里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微观、清晰、定量的内容。“棋盘模式”中的棋子也没有做到微观化、清晰化、定量化。例如:阴阳的定量问题(如阴虚阳虚:虚多少)、经络的实质问题(现代科学方法至今未找到经络)、脏腑的功能问题(如心主神明-心与脑之关系、肾开窍于耳-肾与耳之关系)等。

与中医棋盘模式的整体、宏观、模糊、定性相比,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竟然与之完全相反:局部、微观、清晰、定量是其特性,现代医学已从器官水平发展到细胞水平、亚细胞结构再发展到分子水平,现代科学甚至发展到了完整破解遗传密码的无性克隆时代。对比如表1。

表1 中医与现代医学有完全不同的方法论比较

按照以上分析,见证两千余年中医发展史有如下提示:今后中医理论的突破点,首先要源于内经这个棋盘模式(内经圈定内容),其次必须遵从棋盘思想(整体、宏观、模糊、定性),其三要与其他棋子协调和统一,其四要求此理论、理法、方药齐备、具有临床疗效和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被“棋盘模式”所认同,才有希望实现中医理论的突破。

用现代医学方法(局部、微观、清晰、定量)研究中医是可以的,但是,由于方法论的截然不同,现代医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会取代“棋盘模式”里的棋子,不会直接实现中医理论的突破(如果出现,必定是中医某种程度的西化或是中医的灭顶之灾)。

正由于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方法论的截然不同,也就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难点所在。那么,能不能创造一个理论来填补“棋盘”空白?棋盘上能否出现“棋盘模式”以外的棋子呢?

2.3 中医理论突破的特殊性与艰难性

中医“棋盘模式”自形成就显示其内容的广泛性:天文、地理、地域、人文、社会等宇宙万物,对宇宙万物与人的交叉联系,概括抽象而演绎出的理论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就使“棋盘模式”上的棋盘位置上几乎布满了棋子,有些棋子立论精当,有些棋子点到为止,但空白点却很少有人能发现,极难实现中医理论突破。

3 对策与出路

3.1 打破“棋盘”不要“棋子”的臆想

基于如上论述,“棋盘模式”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言必内经,法必仲景”的学术风气与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限制着中医的发展,这些使得一些人萌发打破传统中医模式,更新旧观念,创造新的中医模式的想法来,这种想法能否实现呢?

这种破旧立新的想法一经分析便可看出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这个“棋盘模式”决不是一打就破的,经历两千余年的反复实践,使“棋盘模式”已具有雄厚的实力,不仅自身已成为人类宝库,而且已深入人民群众之中,靠它本身仍能适应现今社会并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它已成为国人信赖并依赖的防病治病手段。所谓打破“棋盘”,还要不要这些“棋子”?不要“棋子”肯定不行,因为没有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这些“棋子”中医势必灭亡。显然,打破棋盘,不要棋子这种完全抛弃传统中医理论的做法只能是葬送中医,是不可取的。

3.2 打破“棋盘”、保留“棋子”的假想

打破“棋盘”、保留“棋子”即打破《黄帝内经》所确立、圈定的框架,保留中医的基本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方法使之交叉、分化、提高、组合成更理想的模式。

这个假想难度太大,难就难在打破“棋盘”后,如何建立“新棋盘”及其思想呢?打破内经所圈定的框架,势必要建立新的理论范围,这个范围如何确立?棋盘思想是否转变?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个核心还要不要?不要仍然是断送中医,不行。要则其理论仍然是整体、宏观、模糊、定性的思维方法,仍然难以向局部、微观、清晰、定量方面发展。仍然难以直接利用现代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再有,保留或改良的棋子之间如何做到有序和协调?新棋盘及其思想能否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以及能否被人们所公认?依笔者意见,打破“棋盘”保留“棋子”的改良法,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依靠这种改良,很难实现中医理论突破。

3.3 演绎发展发挥原有“棋子”的设想

伤寒与温病的突破就是成功的例子。“棋盘模式”中有许多棋子仅仅是点到为止,其学术价值及实用价值尚未被开发出来,在这些棋子上下功夫,作文章,或利用几个棋子下出一着“妙棋”,在那些尚未被真正开发的领域里辛勤耕作,演绎发展发挥这些内容则极有可能实现中医理论的突破。

“棋盘模式”虽然绝少空白点,但拿起一个棋子就显示一个空白,拿起的棋子经过演绎、发展、发挥如果实现生理与病理的沟通,与疾病之间实现密切的指导性联系,回归到“棋盘模式”上依然能够协调统一,从而增加了中医的治疗手段或提高了临床疗效,原有棋子的学术和使用价值得到了提高,也就实现了中医的理论突破。

寻找“目标”自然是重要的。有的棋子熠熠发光,已达到很高水平,一般在若干年内不会再有新的突破。而有的棋子是薄弱点,一般是优先选择的目标。

笔者认为:中医的精气学说、肾实证是有可能实现中医理论突破的重点。

3.4 中医自身应该“疏导通利,活血化瘀”

中医学术发展缓慢除了它的特殊性和封闭性以外,尚有许多条件的限制和人为的障碍,本文不对其多做赘述。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应为广大中医工作者创造条件,排除障碍,对某些环节予以“疏导通利、活血化瘀”,有益于早日实现中医理论突破。

[1](唐)王冰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1.

[2]李经纬.中医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9.

[3](清)柯琴.伤寒来苏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3.

[4] (清)李彣,宋书功(校).金匱要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5.

[5]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

[6]吴溏.张志斌(校).温病条辨[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10:7.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温病内经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