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缨鞘钩瓣叶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0-06-04佘德松冯福娟

浙江林业科技 2010年6期
关键词:叶蜂女贞背板

佘德松,冯福娟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缨鞘钩瓣叶蜂(Macrophya pilotheca)属膜翅目(Hymenoptera)叶蜂科(Tenthredenidae),是魏美才等[1]于1997年发现的钩瓣叶蜂属(Marophya)的一个新种,危害女贞(Ligustrum lucidum),国内分布于湖南、江西。欧阳贵明等[2]曾研究了缨鞘钩瓣叶蜂在江西的发生情况。近年来在浙江丽水发现该虫危害小蜡(L. sinense)和金叶女贞(L. vicaryi)的嫩叶和嫩梢,轻者造成叶片孔洞和边缘残缺,重者食光嫩梢叶片和梢顶,影响观赏效果和树木生长。为了有效控制缨鞘钩瓣叶蜂的危害,我们于2007年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现总结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室内观察

将在小蜡绿篱地面挖得的缨鞘钩瓣叶蜂土茧放在盛有湿润泥土的花盆上,再将花盆放入养虫笼内,等待成虫羽化。成虫羽化后,在养虫笼内放置水培小蜡嫩枝,让其在嫩叶上产卵。每天更换嫩梢,将产有同一天卵的嫩梢放入直径12cm的培养皿中,嫩梢基部裹以湿润脱脂棉以防嫩梢过早萎蔫。每天观察幼虫孵化、蜕皮情况。幼虫近老熟时,将幼虫连同嫩枝放到盛有泥土的花盆上,让其自由入土。老熟幼虫入土后,将花盆埋入野外泥土中,埋设深度为盆内外泥土平齐。临近羽化时,将花盆挖出放入养虫笼,保持土壤湿润,让成虫自由羽化,观察成虫羽化及交尾、产卵情况。

1.2 野外观察

在丽水城区永晖新村B区的小蜡绿篱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小蜡色块上观察缨鞘钩瓣叶蜂的发生情况,以校正室内观察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1.1 成虫 雌成虫体长9 ~ 10 mm。体黑色,唇基、上唇、上颚基半、口须大部、单眼后区后缘及外侧、前胸背板后缘宽边、中胸盾片内缘窄三角形斑、中胸小盾片大部、腹部第1背板后缘宽边、第2至第7背板侧面、第10背板全部黄白色;其中第第2、第3背板两侧的斑纹十分小。足黑色,前足基节大部、中足基节端半、后足基节端部及外侧大斑、每一股节基部1/5 ~ 1/6、前足胫节外侧、中足胫节外侧端部、后足胫节外侧大斑白色;前中足跗节背侧黄色。体毛银白色,翅透明,翅痣、翅脉黑色。锯鞘具黑缨毛。

唇基宽于复眼内缘下端距,前缘缺口圆弧形,浅于唇基半长,侧叶三角形;上唇大方形,前缘截形;头部复眼后强烈收缩。触角与头胸之和等长,第3节与第4节长度之比为3:2。头部、胸部、后足基节及股节刻点均匀,中胸小盾片刻点比头部大且稀疏;腹部强光泽,第1背板两侧及其它背板有细弱的刻点。鞘端长于鞘基,端部缨毛长且整齐。

雄成虫体长7 ~ 8 mm体色和结构与雌虫类似,但中胸背板无黄斑,前中足前侧完全黄白色,后足股节基部1/4白色。

2.1.2 卵 绿色,长椭圆形,一侧稍凹陷,长约0.9 mm。

2.1.3 幼虫 共6龄。体被稀疏的毛,体多皱,头部冠缝以下区域为乳白色,胸足端部的爪黑褐色,腹足8对。初孵幼虫体长2.3 ~ 3.5mm,头黄褐色,体黄绿色。随着虫龄的增加,体上所被的白粉不断增厚,以第5龄幼虫所被白粉为最厚。老熟幼虫体长20 ~ 22 mm,全体绿色,单眼区黑色。各龄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缨鞘钩瓣叶蜂各龄幼虫形态特征Table 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instar of M. pilotheca

表2 3种钩瓣叶蜂区别[3~6]Table 2 Difference of three species of Macrophya

2.1.4 蛹 长筒形,体长21 mm,淡绿色。

2.1.5 鉴别特征 本种与女贞钩瓣叶蜂(M. ligustri)、白蜡钩瓣叶蜂(M. fraxina)均危害木樨科(Oleaceae)植物,3个种均属钩瓣叶蜂属(Macrophya)。3者的主要区别见表2。

2.2 生物学特性

缨鞘钩瓣叶蜂在浙江丽水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茧内越冬,翌年2月下旬化蛹,3月中旬成虫羽化出土,3月下旬成虫开始产卵,3月下旬幼虫孵化,5月上旬幼虫入土结茧开始越夏和越冬。具体生活史见表3。

2.2.1 成虫习性 成虫羽化时将土茧一端化开一个孔洞,然后脱茧而出。成虫的出土与雨水、气温关系密切,雨后天晴,气温适宜,成虫大量出土,如遇阴雨或倒春寒,成虫停留在土茧内延迟出土。因此成虫的出土时间可持续一个多月。成虫有取食嫩叶的习性,取食叶缘或中间,造成嫩叶缺刻或孔洞。成虫一般在14:00-15:00活动旺盛,飞行迅速,早晨、傍晚、晚上及温度低的阴雨天气静伏在枝叶或枯枝落叶间,不活动。成虫寿命7 d左右。成虫产卵于叶片背面,产卵时先用锯状产卵器在叶背锯出1个卵粒大小的孔,然后再将卵产于叶表皮下组织内,卵不外露,叶背产卵部位突起,叶正面无明显痕迹。产卵叶片一般为嫩梢顶的第3、第4张叶。一般1叶1卵,偶见一叶2卵。

2.2.2 幼虫习性 初孵幼虫盛期出现在4月上旬,初孵幼虫善爬行,一般在叶背取食叶片中间的叶组织,造成叶片孔洞;3龄后可取食叶缘,可食完整张叶片,有时也取食嫩梢梢头。2龄后幼虫休息时,成盘蛇状停留在叶背,腹部末端盘在最中间,受到惊吓时,腹部末端高高扬起,似威吓敌人;脱皮变成老熟幼虫后,不再取食,先在叶背停留2 ~ 3 d,然后下树入土结茧,也有个别幼虫因不能及时入土结茧而死亡。自幼虫孵化至老熟幼虫入土约经历30 d。幼虫脱下的皮往往留在叶面上,比较明显,特别是最后一次幼虫脱的皮,由于体积相对较大,再加上其上有白粉,与叶色形成鲜明的对照,容易辨认,可根据白色虫蜕和黑色虫粪寻找幼虫。幼虫在一天内的活动以7:00-10:00和16:00-18:00较为活跃。幼虫入土深度一般为1 ~ 3 cm,幼虫入土后,吐唾液粘泥土成内壁光滑、外壁粗糙的土茧,以预蛹在土茧中越夏越冬。翌年2月下旬老熟幼虫在土茧内化蛹。

表3 缨鞘钩瓣叶蜂在浙江丽水的生活史(2008-2009)Table 3 Life cycle of M. pilotheca in Lishui, Zhejiang province

3 小结与讨论

缨鞘钩瓣叶蜂在浙江丽水危害小蜡和金叶女贞,在丽水城区的小蜡、金叶女贞上均有分布,如丽阳门广场、永晖新村、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等,以城区永晖B区小蜡上发生最为严重。本种与白蜡钩瓣叶蜂、女贞钩瓣叶蜂都危害木樨科植物,可从成虫中胸盾片有无三角形黄白斑和单眼区颜色等予以区分。缨鞘钩瓣叶蜂在浙江丽水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土茧越夏和越冬,成虫始羽化期为3月中旬,3月下旬产卵,幼虫危害期为4月初至5月中旬。

庄树渊[7]曾报道卵叶小蜡叶蜂(Tenthredo sp.)在福建的泉州、晋江、三明、漳州、福州等地危害小蜡和女贞。从其所描述的成虫形态特征来看与本种相似,疑为本种的误定,但因未见标本不敢断定。据报道该虫在福建1 a发生2代,幼虫5龄,与本种在浙江的生活史1 a发生1代、幼虫6龄有显著差异。

缨鞘钩瓣叶蜂危害可通过3月下旬4月上旬对小蜡和金叶女贞的及时修剪,剪除有卵、幼虫的嫩梢来加以控制。严重情况下可用40%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2 000 ~ 3 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 000 ~ 1 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1] 魏美才,马丽. 中国宽腹叶蜂五新种(膜翅目、叶蜂亚目、叶蜂科)[J]. 昆虫分类学报,1997(增刊):77-84

[2] 欧阳贵明,何轮,刘素芬,等. 缨鞘宽腹叶蜂的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 2001年第6期:19-20

[3] 萧刚柔,黄孝运,周淑芷,等. 中国经济叶蜂志(1)[M]. 陕西:天则出版社,1991.

[4] 陈明利. 中国钩瓣叶蜂属系统分类研究[D]. 湖南: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2002年6月:70

[5] 魏美才,欧阳贵明,黄卫和. 江西叶蜂一新属八新种(膜翅目)[J]. 昆虫分类学报 1997,19(1):65-73

[6] 萧刚柔. 中国森林昆虫(第二版)[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188-1189

[7] 庄树渊. 卵叶小蜡叶蜂的初步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1,28(3):66-68

猜你喜欢

叶蜂女贞背板
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
乐凯太阳能电池背板:强劲支持光伏产业
女贞和乌鸫
沂源县飞机施药防治松阿扁叶蜂技术研究
麦叶蜂的破绽
白蜡蚧在滨州金叶女贞上的发生规律观察及防治试验
光伏含氟背板隐忧
大叶女贞锈壁虱药物防治试验
长白山林区叶蜂区系研究
落叶女贞种子品质检验及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