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罐治疗颈型颈椎病98例临床观察
2010-06-02赵萌
赵 萌
竹罐疗法是生活中简便易行的一种中医疗法。它是以竹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空气负压使作用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充血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治疗时无痛苦,感觉舒适,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笔者2008年7月—2009年4月,采用竹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满意,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98例来自本院门诊患者,随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竹罐组(49例)和空罐组(4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压痛点;X线表现:有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
1.3 纳入标准 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颈背部皮肤缺损或有相关的皮肤病患,不适宜拔罐的患者;同时应用其他药物或进行其他治疗,影响结果判定者。
1.5 中止、剔除标准 不能坚持治疗者;未按治疗方案执行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或病情恶化者。根据中止、剔除标准对部分收纳的病例予以中止和剔除,并认真记录中止和剔除的原因及与临床研究的关系。
2 治疗方法
2.1 竹罐组
2.1.1 药物竹罐制作方法 竹罐是采用直径3~5 cm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 cm或8~10 cm长的竹罐,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
2.1.2 药物竹罐的药物 桂枝30 g,防风20 g,红花20 g,露蜂房10 g,女贞子30 g,威灵仙20 g等。置于以干毛巾缝制的口袋内,封口,用3 000 mL水充分浸泡后,煎煮,待药液沸腾后,保温于45℃左右,以备拔罐时用。
2.1.3 拔罐部位 分别以大椎、双侧肩井双侧天鼎及双侧肩胛骨内上角为中心,共拔7个罐。
2.1.4 拔罐方法 先将竹罐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1 min,然后用镊子夹出,再用手将其中的沸水或药液甩干再放于治疗部位,借助于沸水或药液的热力排出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
2.1.5 拔罐时间及疗程 每次留罐7~1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
2.3 空罐组 使用普通玻璃罐。拔罐方法:常规拔罐;拔罐部位、拔罐时间及疗程同竹罐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根据枕项部疼痛指数计算疼痛积分为观察指标。疼痛指数分为:无疼痛者计0分。劳累时疼痛者计1分。休息时疼痛者计2分。休息时疼痛,且疼痛较重,服止痛药无效者计3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临床治愈:症状和阳性体征明显好转,治疗后疼痛积分小于或等于1分。显效:症状和阳性体征明显好转,治疗后疼痛积分减少2/3以上。有效:症状和阳性体征改善,治疗后疼痛积分减少1/3~2/3。无效:症状和阳性体征无改善,治疗后疼痛积分减少不足1/3。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竹罐组与空罐组进行疗效比较,经χ2检验,P<0.01,说明两组构成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竹罐组疗效优于空罐组。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颈椎病患者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s)分
组别竹罐组空罐组例数49 49治疗前2.58±1.35 2.54±1.30治疗后0.75±0.68 1.11±0.70前后差值1.86±0.42 1.35±0.83
竹罐组与空罐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差值比较,经t检验,P<0.01,说明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竹罐组对疼痛的改善程度优于空罐组。
3.4 随访 治疗后3个月随访,竹罐组病情稳定,未见复发,疗效肯定。
3.5 脱落病例和不良反应观察 拔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治疗方法简单,治疗时间和周期均短,易于患者接受,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充分与患者沟通,本研究无脱落病例。在竹罐组出现1例皮肤轻微起泡的患者,再次拔罐时避开起泡部位,未影响疾病的治疗。
4 讨论
竹罐疗法产生的作用属于一种动脉性充血(或称填空性充血),主要表现是小动脉和毛细血罐扩张,局部血液含量增多,器官或组织轻度肿胀,体积略增大,此症状很快或一段时间之后可自行消失。这种改变对于机体是有利的,由于局部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温度升高,物质代谢增强,使局部的血液循环中氧及营养物质供应增多,并运走淤积的代谢产物。本研究中,在竹罐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药的作用。既可以直接通过负压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亦可以通过吸拔起皮肤时透过张开的毛孔将药物蒸汽渗透到局部组织,起到局部的熏蒸作用,形成双重功效,加强治疗作用。药物与拔罐相结合,补肾壮筋、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达到调整气血、扶助正气、祛除病邪之目的。
[1]孙 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