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技术

2010-05-31谢芳张艳禾司微刘思国王春来

兽医导刊 2010年9期
关键词:血清型琼脂胸膜

谢芳,张艳禾,司微,刘思国,王春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细菌病研究室,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呼吸系统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急性与亚急性病例呈现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慢性病例呈现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1957年,英国人Pattison等首次发现该病,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世界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危害现代化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随着现代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本病的发生呈暴发趋势,并且近年来该病常与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如该病与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支原体肺炎、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混合感染,加重了其危害性。目前,该病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是猪细菌性传染病研究的热点之一。1987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首次在我国报道该病,此后在许多省市陆续发现该病。2006年,对洛阳地区规模化猪场进行血清学调查,阳性率为30.39%,2009年,对四川部分地区的1062份非免疫猪血清进行检测,平均阳性率为18.5%。

一、病原学

该病的致病菌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最初被称为副溶血嗜血杆菌或胸膜肺炎嗜血杆菌。1953年,Pohl等通过DNA杂交试验表明,该菌与林氏放线杆菌关系密切,因此将其划归于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并命名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APP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具有多形态,常呈小杆菌或球杆菌。兼性厌氧,具有荚膜和纤毛,不形成芽孢。近年来研究发现该菌有鞭毛,具有运动性,长约3μm,宽约0.5μm 。

APP的培养特性: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7℃,最佳pH值为7.6~7.8,供给5%~10%CO2会促进其生长发育。该菌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不生长,最适生长的培养基为巧克力琼脂平板、绵羊血琼脂平板及马血清肉汤平板等。该菌对外界环境条件抵抗力不强,不能在外界环境中持续存在,60℃加热15 min即死亡,对日光、干燥和一般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低,1%漂白粉、1:100百毒杀都可在2 min使其灭活。但对结晶紫、杆菌肽、壮观霉素和林肯霉素等有一定的抵抗力。

APP的形态特征:该菌在绵羊鲜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 h后,菌落呈圆型、针尖大小、边缘整齐、中间稍凸,呈β溶血;以同样条件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培养,菌落形态会稍大。在绵羊鲜血琼脂平板上培养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划线两侧,能够加重溶血区,称为“cAMP”现象。将1%NAD液交叉划线于马血清肉汤琼脂平板上,37℃培养18 h后,画线近端处的菌落生长旺盛,远端生长较少,称为“卫星”现象,此为该菌生物Ⅰ型的典型特征。生物Ⅱ型不需要NAD就可生长,其它特征同生物Ⅰ型。

(二)血清分型 根据APP的生长是否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又称V因子),可将APP分为生物I型和生物Ⅱ型。生物I型生长需要NAD,生物Ⅱ型生长可不需要NAD,但需要其它特定的吡啶核苷酸或其前体以合成NAD。

根据APP表面荚膜(CPS)和脂多糖(LPS)抗原性的不同,可将APP分为15个血清型,血清1型又分为1a和1b两个亚型,血清5型又分为5a和5b两个亚型;血清型1~12、15属于生物I型,血清型13、14属于生物Ⅱ型。此外,还有一些分离到的APP依据现在的分类系统还不能划分其血清型。

APP的15种血清型都能致病,但毒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血清型1、5、9和11被认为毒力最强,常见于急性暴发、高死亡率和肺脏出现严重病变;其它血清型的毒力较弱,被认为毒力最低的是血清3型和6型。

APP不同血清型的免疫原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血清型间不存在交叉保护,针对某一血清型的灭活苗无法对APP其它血清型提供保护。然而有些血清型的菌株之间有相似的膜蛋白或脂多糖成分,引起了血清学交叉反应,给该病的分型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在血清型l与7之间,l、9及11之间,3、6及8之间,4与7之间。

二、流行病学

该病分布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各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的血清型不同,如欧洲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1、2、5、7和9型;美国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l、5和7型;加拿大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1、3和5型;日本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5、6和7型;我国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1、3、5和7型。随着各国之间引进种猪的不断增多,血清型也更复杂。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同时流行多个血清型,甚至同一猪场内还可能存在不同血清型。存在于我国的APP血清型非常多,目前已发现并分离到血清型1、2、3、4、5、7、8和15等多种血清型。

该病于气候骤变时多发,如冬末春初或夏末秋初;夏季也时有发生。饲养条件差可诱发该病,如饲养密度过高、圈舍潮湿、通风不良、尘埃多等不良因素。各种年龄的猪均对APP易感,3~4月龄猪多发,成年种公母猪也有散发。

该病主要由空气传播、接触病猪及其污染物传播,引进带菌猪或慢性感染猪是其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从而造成未感染该病的猪群发病。1988年,朱士盛等对10个省份的296头进口猪进行血清学调查,发现阳性率为26.7%,表明该病在我国的发生与引种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该病常与猪蓝耳病、猪支原体肺炎、猪伪狂犬病、猪肺疫、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混合感染,导致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一般来说,该病受气候环境、饲养条件的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分别在8.5%~100%和0.4%~100%。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APP随气流进入呼吸道,在肺泡内定居、增殖并产生毒素,导致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患病猪的主要病变在胸腔内,典型特征是呈现纤维素性、出血性和坏死性肺炎。

最急性病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1℃,沉郁,食欲不振,并出现呕吐和腹泻,卧地不起,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口鼻腔流出泡沫样液体,呈红色,多于24~36 h内死亡。病理变化:肺部呈红色肿胀,表面出现出血点,呈粟粒大小;肺切面多汁,流出红色液体,气管腔内充满泡沫样红色液体。有些病例肺小叶间质明显增宽。

急性病例临床表现为体温高达41℃~42℃,呈稽留热,精神高度萎靡,食欲渐少乃至废绝。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加快、张口呼吸呈犬坐式,且伴有咳嗽和呻吟。黏膜呈现潮红或紫红色,鼻腔流出浆液或粘液性棕红色鼻液。耳鼻、四肢、腹下等处淤血。多数病猪于2~3 d内窒息死亡。少数病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部分病猪如果及时治疗可以转归痊愈。病理变化:胸腔内出现大量积液,呈黄色或红黄色。肺叶肿大,肺膜增厚、粗糙,多数病例肺叶出现大小不一的斑块,呈紫红色,严重病例肺脏呈紫红色病变,质地坚实,有些病例肺叶部分区域出现大理石状条纹,呈紫红色、灰红色和灰白色相间,质硬如肝。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多是由于急性病例治疗不当转化而来所造成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间歇性咳嗽,易继发感染其它病原而使症状加重甚至导致死亡。某些病例母猪流产、关节炎,并且猪体不同部位出现脓肿。病理变化:肺脏呈现大小不等、由结缔组织包裹的坏死性结节。结节处胸壁和肺脏粘连,切开会流出灰白色脓样物。严重病例心包、心外膜、胸膜、肺以及膈肌等多处广泛粘连。有时还伴有全身广泛性淤血和出血、出血性淋巴结炎和急性脾炎等变化。

四、诊断

对APP的诊断与检测主要是通过病原学、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一)病原学诊断方法 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主要是对APP分离与鉴定。一般是从病猪的鼻腔、支气管、肺脏病变组织处或胸水等处进行分离。所用培养基需要营养丰富,一般该菌可在巧克力琼脂平板或绵羊血琼脂平板上分离出。经形态染色、生化试验、呈现“cAMP”及“卫星”现象、溶解绵羊血、尿素酶试验阳性,可鉴定为APP生物Ⅰ型菌株,如果生长时还不需要NAD,可鉴定为生物Ⅱ型菌株。可同时结合协同凝集试验或琼脂扩散试验等血清学诊断方法做确诊,或是结合PCR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做确诊。

此外,免疫磁珠法是一种新出现的APP分离方法。1998年,Gagne等用免疫磁珠法从感染血清1型的猪体中分离到APP,该方法是先用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包被磁珠,再将磁珠与病料相互作用,在磁场作用下分离出该菌。2001年,Angen等也用免疫磁珠法从血清2型感染猪体中分离到APP。相对于传统的细菌分离方法,免疫磁珠法更准确和简便,并且比PCR方法更灵敏,但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因此不适于基层广泛应用。

(二)血清学诊断方法 APP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协同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1.补体结合试验(CFT)是由Nicolet于1971年首次将其用于检测APP并迅速成为APP分型的最早标准方法。CF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检出率可达100%,感染APP两周后就可检出抗体,因此多年来被用于APP的检测,并且该方法能够区分与APP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等。但CFT操作繁琐、费时费力,所以一般只在实验室中使用。

2.间接血凝试验(IHA)是由Mittal于1983年建立并将其用于APP检测和分型。1990年,Mittal等发现凝集试验和COA不能区分血清1型和9型,而IHA却能区分二者。

3.协同凝集试验(COA)是一种简单快速的APP检测和分型的方法。1988年,Mittal等 将2-疏 基乙醇试管凝集、COA和琼脂糖扩散试验结合并用于APP检测,可以区分血清6型与其它血清型。1991年,Mittal等发现需要结合应用COA和琼脂扩散试验以区分血清4型和7型。相比于IHA和琼脂扩散试验,COA简单、快速,特异性较高,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4.乳胶凝集试验(LAT)是一种快速简捷的APP检测和定型方法。1992年,Inzana等首次将LAT引入到APP的检测中,并发现LAT能区分血清l型和9型。1995年,Inzana提出一种改进的乳胶凝集试验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不与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和猪放线杆菌交叉反应,并且该方法不需要大量仪器设备,非常适于快速临床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5.琼脂扩散试验又称免疫扩散试验,能辅助其它试验区分交叉反应的APP血清型,如协同凝集试验或2-疏基乙醇试管凝集等。但琼脂扩散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如ELISA。

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近年来检测APP的最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1981年,Nicolet等首次用ELISA试验对APP进行分型。1992年,Trottier等制定了一个鉴别APP血清5型的ELISA试验的标准草案。目前,ELISA已经成为检测APP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PCR技术是用于检测APP的主要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由于PCR技术的快速、简便、灵敏性高、特异性好和无交叉反应等优点,使得近年来PCR方法成为国内外检测APP的最主要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己经建立了多种PCR检测方法用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早期诊断和APP的快速鉴定。1995年,Frey等建立了基于Apx的PCR检测方法,并能将所有APP血清型区分为4种Apx类型,不仅提高了APP检测率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效率,还有助于发现非典型的溶血素分子结构。1995年,Gram和Ahrens建立了基于oml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种特异性和敏感性。2001年,Schaller等建立了基于apxⅣ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很高。2009年,Yang等针对apx Ⅳ 基因建立了检测APP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比巢氏PCR敏感十倍,认为是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

此外,PCR方法还可以通过血清型特异的引物起到区分血清型的作用。一直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和改进APP的PCR分型系统。2000年,de la Puente-Redondo等建立了基于tbpA和tbpB基因的PCR-RFLF诊断与分型方法,具有较高的种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同时将所有APP血清型分为10个RFLP类型,但无法区分血清型4和11、血清型7和9。2000年,Gram等建立了基于溶血素和omlA基因的PCR诊断与分型方法,能区分大多数APP血清型,但不能区分血清型1和9、血清型2、8和11。此后,研究者还建立了多种多重PCR方法能同时分型检测几种不同的血清型,并能区分具有血清交叉反应的血清型,如血清型2、5和6,血清型1、2和8,血清型1、7和12,血清型3、6和8,血清型1、2和5。

此外,还有许多正在处于研究阶段的新方法,如抗AP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APP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的研制、基因芯片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既方便又快捷,可用于大规模的APP检测,既能确定种又能分型鉴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略)

猜你喜欢

血清型琼脂胸膜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马传染性贫血琼扩试验中琼脂配比浓度及温度因素对琼脂板制作的影响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欧盟食品安全局重新评估琼脂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纤支镜胸膜活检与经皮胸膜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建构数学模型领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氧化琼脂的合成及性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