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蹄疫免疫接种注意事项及综合防控

2010-05-31李克斌

兽医导刊 2010年9期
关键词:O型口蹄疫毒株

李克斌

(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46)

编者按:近期,各地正在有序的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在动物疫病疫苗免疫工作中,由于疫苗质量、饲养管理、免疫操作等客观和主观因素,经常会出现畜禽免疫不良反应,如处理不当就会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那么,应该怎样预防畜禽免疫的不良反应呢?一旦出现了不良反应又该如何处理呢?本栏目组织的几篇文章将为您一一解答。

口蹄疫是一种国际性传染病。由于该病分布范围广、危害巨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已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传染病。近年又被列为生物武器安全公约组织重点检查对象。我国将该病列入一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类传染并寄生虫病名录,并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

口蹄疫的研究已与其它(包括人、动物和植物)传染病的研究融为一体,不但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领军作用,是所有传染病研究的一个窗口。对该病的控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责任和义务,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进步,故此,控制口蹄疫历来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政治经济病”。

《动物防疫法》要求,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国家采取强制免疫的措施。但口蹄疫病毒型多易变,宿主广泛,致病性强,而免疫原性又相对较弱,该病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多而复杂,康复动物可长期带毒排毒,致使口蹄疫的防控工作十分困难,免疫接种尤为重要。另外,口蹄疫疫苗在免疫接种过程中有免疫不良反应,严重的可造成牲畜死亡,一方面造成养殖户的误解,不愿进行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注射;另一方面造成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和养殖户的关系紧张,常常引起纠纷。为此,下面结合口蹄疫免疫接种和综合防控措施,提出几点应注意的实际问题,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依法防治,群防群控,确保免疫密度

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各种病菌作战的历史,在我们同各种病菌作战的进程中,虽然人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疾病也从来没有放弃本能的抵抗,总是与人类的发展相抗衡。以口蹄疫为例,尽管早在1546年就有了关于口蹄疫的描述,但直到1952年抗口蹄疫的全面免疫接种才得以首次实施。截止目前,口蹄疫在全球仍然时有发生(日本、韩国均有报道,我国也有流行)。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通加快,包括人员在内的传播途径的日益增多、提速,动物数量膨胀性的发展,针对动物疫病的防控,我们人类所能采取的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动物抵抗力的三大措施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口蹄疫的防控和免疫接种工作,不能只靠兽医界的力量就能完成,必须依法防治,群防群控,确保免疫密度;只有坚持政策的保障、政府的管理与协调、资金的供给、技术的支持、广大群众的参与与配合才能完成。为此,必须得让更多的人了解口蹄疫,并参与到口蹄疫的防控工作中来。

(一)对口蹄疫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1.口蹄疫分布范围广、威胁大。

口蹄疫是典型的国际流行病,在非洲、亚洲、南美洲及欧洲的部分国家广泛分布。我国比邻的国家众多,周边接壤的国家一直都有口蹄疫暴发的报道,所以口蹄疫的发生不具有偶然性。世界各国对该病非常重视,无论是存在口蹄疫的国家,还是已经消灭口蹄疫的国家,都动用大量的科研和经济力量控制和防止口蹄疫的发生。

2.口蹄疫危害大。口蹄疫一旦暴发,能迅速演变为生物灾害,直接遭受重大甚至于毁灭性打击的是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大批动物被扑杀销毁,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社会的恐慌。其破坏力还波及其它行业,对外出口被迫关闭,疫区被严密封锁,旅游受阻,所有公众活动停止,导致经济发展受挫,国家或地区形象受损。

直接损失:是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几乎达100%,幼畜恶性型死亡率通常50%,有时可达100%,种畜价值丧失,奶产量平均下降40%,肉产量下降30%~40%,役用畜使役能力下降,昂贵的防疫经费。

间接损失:造成畜牧业生产混乱,家畜及畜产品流通与贸易受限,对畜产品主产区和畜产品出口国的经济影响尤为严重。

(二)对口蹄疫防控的难度要有足够的认识

1.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流行病学研究证明,被FMDV感染的动物可以长期带毒和排毒。将病后数月至1~5年的牛羊运到非疫区可引起发病。食盐、酒精、乙醚、氯仿、去污剂对病毒作用不大。

2.FMDV的感染性和致病力极强。

牛只要吸入10个感染单位就可发病,而病畜的排毒量又特别大,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出的病毒就高达108个感染单位。也就是说,一头病猪一天呼出的病毒如全被牛吸入,可使1000万头牛发病。况且病畜的任何部位,包括皮肤都可排毒,病畜排到环境中的病毒,相对来说又有较强的抵抗力和存活力。(引自《口蹄疫》谢庆阁主编,2004.8)

空气传播在口蹄疫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感染动物呼出的病毒气溶胶是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在潮湿的低温天气,病毒气溶胶能随风移动50~100 km以外,这在FMD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3.疫源难以根除。

FMDV感染的动物谱广,且长期带毒排毒,病毒可在体内存活数月、数年或终生,并在群体中能世代传递。大量的隐性感染动物和广泛的疫源地,大量的带毒的被保护的野生动物形成的自然疫源地等等,使得疫源难以根除。

病畜和带毒动物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为带毒的野生动物(如黄羊),在症状出现前,从病畜体开始排出大量病毒,发病极期排毒量最多,在病的恢复期排毒量逐步减少,使得排毒难以及早发现。

病毒可随分泌物和排泄物同时排出。在水疱皮和水疱液含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强,富于传染性。

另外,临床康复动物的持续带毒,根据Van Bekkam,1959年描述,牛羊等反刍动物感染FMD病毒后28 d或更长时间仍可由咽喉部检出病毒,称为持续感染,其动物称健康“带毒者”,带毒时间因动物种类、品种而有差异,水牛5年,黄牛3年,绵羊9月,山羊4个月,野生反刍动物时间较短,自然界群体带毒可达20年以上,病毒的主要存在部位为反刍动物咽喉部 。

4.FMDV传播途径难以切断。

FMDV有多种传播方式和途径。口蹄疫以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方式传播,以间接接触方式传播为主;通过污染空气经呼吸道传播更为重要。在自然情况下,易感动物通常经消化道感染;当动物的皮肤和黏膜受到损伤时,也是病毒侵入的主要门户;狗、猫、鼠、吸血昆虫及人的衣服、鞋等,也能传播本病。人类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畜而感染本病;牛、绵羊和山羊对呼吸道传播最易感;猪经口途径最易感;牛经病毒气溶胶途径最易感。

(三)对口蹄疫免疫接种的必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1.根据国际国内防控口蹄疫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目前,接种疫苗仍然是防控口蹄疫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2.根据《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规,免疫接种口蹄疫是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的义务。

3.口蹄疫免疫接种也是养殖的本身需要。

(四)对我国防控口蹄疫的成绩要给予肯定 我国的口蹄疫防控工作成绩显著。在我国,解放61年,改革开放32年,经过各方面的努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和口蹄疫防控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政策重视,机制不断完善,防控力度逐年加大。

建国后,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防控口蹄疫的法规,主要的有:

1951年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的“关于防治兽疫办法的紧急指示”。

1965年,农业部颁发了《防治口蹄疫试行办法》。

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专门控制口蹄疫的“全国防治口蹄疫总指挥部”。

1999年,我国将FMD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的第一位,并由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颁布了相应的法规。

2001年以后,采取应免畜免疫密度达到100%的强制免疫政策。

2007年4月更新了《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制定了《动物疫病防治员国家职业标准》。

2009年8月3日农业部兽医局发布公告要求发生口蹄疫时,应当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不得对发病动物采取治疗措施。兽药产品的质量标准、规程、标签和说明书不得标注对一类动物疫病具有治疗的功效。

通过努力,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口蹄疫对我国的危害,同时也表明我国政府对防控该病的态度和决心。

二、注意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匹配 ,提高免疫针对性

在口蹄疫的免疫接种工作中,免疫用疫苗毒株的选择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免疫用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匹配,疫苗免疫以后才能保护被免疫动物抵御流行毒株的侵袭,否则前功尽弃。

口蹄疫病毒与其他动物病毒不同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互不免疫的血清型。1977年世界口蹄疫中心公布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A型、O型、C型、SAT型(南非)I型、SAT(南非)Ⅱ型,SAT(南非)Ⅲ型及Asia(亚洲)I型]。每个血清型又有很多基因亚型,已知至少有近百个亚型。每年还会有新的亚型出现。有一些亚型间的血清学特性交叉、重叠,很难区分,现不再强调亚型划分。血清型之间不能交叉保护,型内不同毒株间的保护程度变化很大(0~100%)。防治口蹄疫等于防治七种病。

口蹄疫血清型的进一步划分较为复杂多样,如A型口蹄疫病毒流行较为广泛,是仅次于O型口蹄疫的世界主要流行毒株。其由于流行年代久、分布范围广已经衍化出二三十个血清型,国际上根据FMDV的主要抗原VP1基因的系统发生树将A型口蹄疫病毒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地域分明的拓扑型,即欧洲-南美型(Euro-SA)、亚洲型(Asia)和非洲型(Africa)。根据 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国际上将O型FMDV分为Euro-SA,MESA,SEA,Cathy,WA,EA,ISA-1和ISA-2共8种拓扑型。A型、O型、C型又称欧洲型,SAT型(南非)I型、SAT(南非)Ⅱ型,SAT(南非)Ⅲ型又称非洲型,Asia(亚洲)I型又称亚洲型。

以整个病毒RNA为对象,进行序列同源性测定,可将7个血清型分为两群,其中A型、O型、C型和AsiaI型为一群,SATI型、SATⅡ型,SATⅢ型为一群,两群之间的血清型同源性仅为25%~40%,群内同源性可达60%~70%。

A型与O型间的同源性为80%左右,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

三、注意尽早开展疫苗技术储备,做到有病早防

目前,口蹄疫多种血清型病毒以及O型口蹄疫变异病毒同时存在,以及我国国内部分地区先后发生缅甸98谱系病毒引发的生猪O型口蹄疫疫情,大范围暴发流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使得口蹄疫的防控形势极为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加强口蹄疫流行病学监测,尽早建立制苗毒株储备,将对有效防控口蹄疫提供有力保证。

口蹄疫疫苗的研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a、种毒筛选:VP1序列分析、r值测定;对大家畜及乳鼠的毒力、毒价测定;在组织培养细胞上的繁殖特性——病变时间、毒价、140S病毒颗粒产量等;免疫原性分析和抗原广谱性分析——同源毒与异源毒动物保护实验。b、病毒培养、收获、纯化、毒价、灭活、乳化技术标准。c、保存条件、保存期、免疫剂量、免疫程序。d、疫苗安全性、免疫保护效力检验标准。e、在控制区定点释放。f、中试、推广。

国际通行的疫苗毒种筛选原则是:一是抗原谱对号,可对当前流行毒有效保护;二是免疫原性强,可诱导动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三是生产性能好,指收毒时间、产毒量和病毒稳定性等,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从流行毒中筛选新的疫苗种毒是最常见和最能快速见效的一种方法,直接解决了三个问题中的一个,即抗原谱对号问题。但对于另外两个问题,免疫原性和生产性能问题,仍需要通过试验来明确。现实的情况是,并不是每个流行毒都能驯化成为理想的疫苗种毒,往往是免疫原性或生产性能不符合要求。

实际情况是,不一定用流行毒株制造疫苗,应经过综合分析和试验,选用疫苗毒株。虽然不是流行毒株,但在遗传关系上与流行毒株同源性较近,只要能抵抗流行毒的攻击,作为疫苗毒株也是可行的。例如在南美洲的某些国家和地区,只允许选用由泛美口蹄疫中心推荐的疫苗毒株,如OL Leampos已经成功应用了几十年。

四、加强诊断、监测,防范病毒的变异和跨种间感染

近年来,牛羊O型口蹄疫趋于平静,猪O型口蹄疫更加严重,据农业部通报,2010年2月22日,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发生1起生猪口蹄疫疫情。28日,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为缅甸98毒株猪O型口蹄,从此,国内生猪O型口蹄疫疫情更加复杂。

口蹄疫可在不同种动物间互相传染,《2010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通知要求对所有猪进行O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所有牛、羊、骆驼、鹿进行O型和亚洲I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所有奶牛和种公牛进行A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地区的牛、羊进行A型口蹄疫强制免疫。然而,猪口蹄疫虽说主要流行的是O型,但应注意亚洲I型流行的病例,A型口蹄疫发病或带毒动物应注意奶牛,黄牛、水牛、猪、羊等。

五、注意免疫效果评价,整体推进免疫接种工作

在口蹄疫免疫接种工作中,防得住就是“硬道理”,能够发现疫病就是“真功夫”。目前,普通大众对口蹄疫防控知识仍然了解不够,加之我们行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免疫效果评价体系,致使一旦发生疫情,我们的专业人员往往受到责备,政绩受到影响。

免疫接种工作涉及到行政与技术的配合、疫情状况、动物的饲养管理、动物的母源抗体水平、疫苗抗原的免疫性、疫苗抗原含量、免疫次数、接种动物的反应性等,因此,根据免疫效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六、注意冰箱等硬件配置,确保疫苗的运输与保存安全

疫苗应按使用说明书,在2℃~8℃的温度下全程冷链运输和保存,严防冻结。

要求包装完好,防止瓶体破裂,途中避免日光直射和高温,尽快入库或到达疫苗接种地。

疫苗入库应作好记录,使用时应采取“先入先用”的原则。

七、注意科学的免疫操作,提高免疫接种质量

(一)接种设备的准备和处理

针头:选用针头,应考虑动物大小。2~4周龄猪使用16号针头(2.5 cm长),4周龄以上猪使用18号针头(4.0 cm长);牛使用18号针头或20号针头(4.0 cm长);绵羊和山羊使用16号针头(4.0 cm长)。

注射器具和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避免污染: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并用湿热方法高压灭菌或用洁净水加热煮沸消毒至少15 min,不可使用易导致残留的化学方法消毒;灭菌后的注射器与针头应置于无菌盒内,如果长时间不用,下次使用前应重新灭菌消毒;一次性物品用过后,应消毒、销毁。

(二)被接种动物

1.仅用于接种健康动物。免疫前应了解接种动物品种,健康状况,免疫史及病史,凡有病、瘦弱、临产母畜(30 d内)不应接种,待病畜康复,母畜产后再按规定补注。

2.接种动物应处于休息,安静条件下并保持清洁干净。

3.预防接种时最好安排在气候适宜的季节,如在炎热季节,应选在清晨或者傍晚进行。

4.如果新进运输动物,接种疫苗前必须休息,一般24 h较为合适,但在紧急情况下,疫病暴发时,对未感染动物应迅速免疫,特定条件下应作出特定的选择。

5.对怀孕母畜,注射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影响胎儿,粗暴的抓捕可能导致流产。

6.非疫区的牲畜,于接种后28 d方可运输。

7.对临宰杀动物进行接种时最好按规定剂量分点注射。

8.面临疫病暴发时,免疫接种应先从安全区再到受威胁区,最后到疫区。

9.首次使用本疫苗的地区,应选择一定数量家畜(约30头)进行小范围试用,详细观察,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扩大接种面,并应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和详细观察。

10.接种后应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工作和对免疫副反应的观察、防治。

(三)接种前疫苗的检查

1.在使用疫苗前应仔细检查,如发现疫苗瓶破损、封口不严、无标签或标签不清楚、疫苗有异物或变质、已过有效期或未在规定条件下保存的,均不能使用。

2.如遇破乳或超过规定量的分层(水相泌出按规程规定不能超过1/10)则不能使用。

(四)接种操作

1.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应远离热源并避免日光直射。

2.疫苗在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均应充分摇匀,但不可剧烈振摇,防止气泡产生。

3.在注射口蹄疫疫苗时,最好不要同时注射其它疫苗。

4.吸出的疫苗液不可再回注于瓶内。

5.注射部位剪毛后用70%~75%酒精或碘酊棉擦净消毒,再用挤干的酒精棉擦干消毒部位。

6.疫苗必须注入肌肉内,不可注入脂肪层或皮下。

7.若注射剂量大,最好分点注射,尽量做到一畜一针头。

8.严禁飞针方式注射疫苗,这样容易造成注射剂量不足,注射部位不准确。

9.接种时不得一只注射器供两种疫苗混用。

10.每瓶疫苗启用后,当天用完。

(五)做好记录,及时总结 接种时,须有专人做好记录,写明省(区)、县、乡(镇)、自然村、畜主姓名、家畜种类、大小、性别、接种头数等。观察7~10 d,并详细记载有关情况。

(六)严防传播疫病

1.有条件的畜主,最好是自己的家畜自己免疫注射,这样,既可以减少应激,也可以减少外来人员带入疫病的风险。

防疫员免疫注射时应遵守养殖场隔离、消毒等防疫制度,工作服、器具、车辆等应勤洗、勤换、勤消毒。接种人员在更换衣服、鞋、帽和进行必要的消毒后,方可参与疫苗的接种。

2.处理病畜的兽医和人员,不应再参加安全畜群的防疫注射工作,以防传播疫病。如果必须参与工作,则一定要另换工作服、鞋、帽,手、脚彻底消毒后方可进行操作。

八、注意疫苗免疫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及时处理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注射疫苗后会偶尔发生免疫不良反应,轻微的不良反应不经过处理会自行康复,出现严重反应的往往来不及抢救或采取的抢救措施不当引起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损失。近年来,动物注射疫苗后出现不食、发烧、消瘦或发病并导致死亡的案例有所增加,因此,应引起注意。

根据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兽药不良反应范围包括:所有危及动物健康或生命及饲料报酬明显下降的不良反应。疑为兽药所致的畸形、癌变、突变。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疑为兽药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因兽药质量或稳定性问题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其他一切意外的不良反应。

结合人医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口蹄疫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是指疫苗在按使用说明书的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与免疫作用无关的意外或有害反应的观察,不包括免疫不当引起的免疫接种事故。

(一)免疫不良反应的观察 免疫后现场不离人,连续观察2~6 h,出现应激、免疫副反应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二)免疫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处理

1.一般反应。注射部位肿胀,体温升高,停食或减食1~2 d,随着时间延长,反应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属正常反应,应加强饲养管理。

2.严重反应。因品种、个体的差异(如饲养管理、营养水平、品种等),少数接种动物可能出现,如焦躁不安、呼吸加快、肌肉震颤、口角出现白沫、鼻腔出血等,甚至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个别妊娠母畜可能出现流产。建议及时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或其他办法急救,同时采用适当的辅助治疗措施,以减少损失。

3.偶合症。偶合症,指预防接种的偶合症,可分为偶合、诱发和加重原有疾病3种情况。

偶合是指被接种动物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它与预防接种无因果关系,纯属巧合,即不论接种与否,这种疾病都必将发生。建议一旦发生,对症治疗。

诱发是指被接种动物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接种后被接种动物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影响生理过程。

加重是指被接种动物原患有慢性疾病,在预防接种后立即引起加重或急性复发。加重原有疾病实际上也是诱发的一种,不过临床症状和体征更加严重。

诱发和加重则与预防接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即不接种疫苗,可能就不会引起原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建议在接种前畜主如实提供被接种动物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待病畜康复,母畜产后再补注。

九、注意常见的接种应激因素及预防

由于应激时众多神经-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可以多重途径和水平改变机体的免疫力。一方面,应激导致的免疫抑制可能保护机体免受更严重的损伤,但另一方面却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容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肿瘤的发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报道。

目前认为应激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抑制性。应激情况下,动物免疫应答能力减弱,甚至会导致疾病和以外的发生,同时,易诱发免疫副反应甚至免疫失败。

常见的应激因素及处理办法有:

1.气候突变。气温过热、过冷、天气突变(大风、暴雨、沙尘暴等);选择较为舒适的天气进行,如炎热季节可选择早晨或傍晚,寒冷季节可选择在中午进行接种。

2.饲养条件差。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饲料质量差等;改善饲养管理,改善饲料品质。

3.饲养管理突变。如转群、换料、剪齿、断尾、阉割、运输、饱食后等;避开相应时间段进行接种。

4.动物自身因素。如处于发情配种期、怀孕期、哺乳期、疾病潜伏期、过敏性体质等;尽量避开相应敏感时间段进行接种。

5.操作因素。常见扑捉、保定和注射粗暴、外来人员干扰、噪音和异物的刺激等;扑捉、保定时动作应轻柔,进入养殖场、接近动物应轻声、不应鸣喇叭、不穿颜色鲜艳异常的服饰等。

十、口蹄疫综合防治措施

对于口蹄疫的防控,绝不能仅仅依靠疫苗免疫这一手段,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和综合性防控也是必要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隔离封锁、卫生消毒、病死动物尸体及废弃物的销毁处理、杀虫灭鼠、诊断检测、免疫接种等。

猜你喜欢

O型口蹄疫毒株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蚊子爱叮O型血的人?
XLNO型低温脱除氧化亚氮催化剂性能研究
O/O型未定式极限的求法总结
口蹄疫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猪瘟强毒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的LAMP鉴别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