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术前焦虑的护理研究
2010-05-31易诗琼
易诗琼
在临床上,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其致残率和致死率也比较高,预后较差,而脑血管介入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恢复此类患者的脑细胞功能,降低了此类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是有效的治疗此类疾病的治疗手段。但是作为介入治疗,患者对介入相关知识知道甚少,对手术的安全感很低,可能会在术前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选择我院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在介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其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4月~2009年4月行神经介入治疗的84例患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4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38~75岁,平均(53.7±15.7)岁,其中急性脑梗死18例,颈动脉狭窄9例,颅内动脉狭窄13例,锁骨下动脉狭窄4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0~76岁,平均(54.8±14.9)岁,其中急性脑梗死17例,颈动脉狭窄8例,颅内动脉狭窄1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查并确诊以及定位,两组患者均符合神经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两组患者均在全麻或者局部麻醉情况下,经股动脉穿刺给予全脑血管造影或者选择性血管造影,在明确病变部位情况下,根据患者的病变特点和病情性质,通过微导管,在导丝导引下,把相关药物、球囊或者支架等置入病变部位。
1.3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介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由于患者在术前对介入知识等方面的了解甚少,可能会产出焦虑等不良情绪,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护理由专职的护士进行:①首先,护士与患者交谈,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关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痛苦等,护士在与患者交谈中了解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而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②让患者在入院后尽快熟悉病房内的环境,可以在术前对手术室进行参观,了解手术中用到的相关设备或者器械,向患者说明在手术过程中如何保证手术成功顺利完成的,增加患者对介入的安全感;在讲解手术的过程中可采用电教等形式,让患者以及家属观看,消除患者及家属对介入手术的疑虑。③让患者心情放松,进行放松训练,在专职护士的引导下,让患者在术前采用深呼吸训练,或者倾听音乐以及渐进的松弛方法,让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让患者全身肌肉松弛,改变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让患者精神得到放松。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干预前以及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如果评定分数大于40分,说明患者存在焦虑情绪。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后焦虑评分与干预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观察组干预后评分与对照组干预后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焦虑评分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均存在焦虑情绪;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评分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机体遭遇到某种紧张事件的时候机体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对机体的脏器机能产生影响,造成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2]。在这些功能紊乱中,包括患者的情绪问题,严重的情绪障碍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稳定病人情绪,消除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同时也能改善躯体症状。在本组研究中发现,在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些焦虑情绪多来自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感等方面,所以需要临床医务工作者在术前设法消除患者的焦虑不良情绪,这样才有利于手术进行和患者的康复。在本文结果中,通过护理干预,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到显著缓解,说明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焦虑情绪,值得借鉴。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焦虑评分结果(±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焦虑评分结果(±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4 47.32±6.71 29.68±7.54对照组 40 46.98±5.32 41.21±6.75
[1]廖金娥.心理护理对神经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5,6(1):6-7.
[2]沈思媚,黄晓丹.心理疏导对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术消除焦虑和心肌缺血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