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口服降糖药的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2010-05-31秦廷兵
秦廷兵
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3大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趋向低龄化[1]。口服降糖药物是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方法。为了解此类药物的用药频率及处方习惯,本文对我院近两年来临床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我院降血糖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表1 2006~2008年各类降糖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2008年我院降糖药应用情况,包括品种、销售金额、数量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将我院近年来使用磺酰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成药等降糖药物,采用WHO推荐的测定方法测定以下指标:限定日剂量(defin ite daily dose,DDD)定义为药物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用药频度(DDDs)可反映药物的使用结构和动态变化,DDDs=某药的消耗总量/该药的DDD值,可直观的反应出该药品的用量和用药频度,该值越大,反应患者对该药的选择性倾向越大。日用药金额(DDC)=某药的总药费/该药的DDDs,反应出患者使用该药品的平均日费用。
2 结果
2.1 2006~2008年我院各类降糖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表1)
2.2 2006~2008年我院降糖药应用情况及DDDs、DDC统计 结果见表2。阿卡波糖片属α-糖苷酶抑制剂,近年来的用药频度始终位于最高,主要同类型的药物与之竞争,且其价格较高;其次为消渴丸,说明格列苯脲、苯乙双胍的用药频度呈下降之势,与其降糖过程中容易引起低血糖有关,格列齐特片的用药频度也始终位于前列。
表2 2006~2008年我院降糖药应用情况及DDDs、DDC统计结果
3 讨论
90%以上糖尿病为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患者多数需长期使用口服降糖药。本次调查发现,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使用率已超过双胍类而位居第1位,它是降低餐后血糖的首选药物,且对1型、2型糖尿病均适用。此外,对于轻度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高胰岛素血症者,尽量少用或不用磺脲类药物,以免胰岛B细胞由于长期促胰岛素分泌而疲劳,甚至导致病态恶化,多主张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2]。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均为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和H bA 1c的药物[3],对控制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疗效相当,而前者降低餐后2h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较后者明显,两者均用药安全、耐受性好。尽管此类药物价格不菲,但临床应用较广泛。尽管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在临床应用一直较为稳定。
双胍类是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药物。双胍类药物无促进脂肪合成作用,对正常人无明显降血糖作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单独应用时一般不引起低血糖。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能降低体重、减轻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总体胰岛素的敏感性、可纠正脂质代谢紊乱,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4]。双胍类药物亦可与胰岛素联合用于l型糖尿病患者,以减少胰岛素用量。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可使血糖、血脂得到有效控制,对体重不产生影响。近年来,由于人们认识的深入,同时其DDC较低,价格相对合理,故二甲双胍使用量逐年增加,而且增幅较大。
磺脲类药物上市早、种类多,且降糖作用明显,在单用或联合用药中都最为普遍。格列吡嗪代谢迅速,体内无蓄积,餐后血糖下降明显且不易发生餐前低血糖,并有速释、缓释、控释3种剂型,因而使用率最高。
通过对我院2006~2008年口服降血糖药应用的分析,表明在治疗上实施个体化给药,用药结构合理,用药金额、用药频度均大幅增加,价格适中且疗效确切的药物在临床上占有优势,我院口服降血糖药正朝着高效、低毒、经济的方向发展。
[1]Lecomte JM.An overview of clinical studies with racecadotril in adults[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0,14(1):81-87.
[2]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l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l997:464.
[3]王吉影,顾耀,徐乃馨,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比较[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2(2):32-35.
[4]汤文璐,王永铭,程能能,等.老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危险性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