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新理念——闭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2010-05-31李文川
王 旭 李文川
重庆大学,重庆,400030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商业环境,传统产品开发过程中关注的成本(C)、质量(Q)、上市时间(T)等因素不再是获取市场份额的唯一竞争优势。如今市场竞争的焦点是创新和服务,即产品不用增加成本、降低质量、推迟上市时间就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并能实现产品增值。为适应这种需求,企业必须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从整个生命周期角度来关注产品,通过获取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相关信息,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优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
1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及其局限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为解决“信息孤岛”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而形成的一种战略思想[2]。PLM 作为PDM(product data mangement)系统的扩展,贯穿了产品从市场预测到报废回收整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信息,并为企业产品相关知识的创造、组织和分发提供公共平台[3]。
PLM充分利用企业水平化组织的优势,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内外部资源的集成优化,有效地管理产品数据,实现对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的协同,促进知识的共享并最终推动企业的创新[4]。尽管PLM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以产品为核心的企业价值链协同管理基础框架[5],但国内外PLM的研究和实施过程受现有商业模式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以下局限:
(1)受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大多数企业PLM实施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和生产阶段,以期望获取最直接的经济利益,其他阶段由于长期得不到关注而缺乏详细的产品相关数据使得PLM的优势受限。其中,设计和生产阶段得到了若干信息系统如 CAD/CAM、CAPP、MES等的支撑,能准确获取较为全面的产品信息;产品在消费者使用乃至报废回收过程中的信息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系统支持而不能及时反馈给设计者和生产者使其作出相应的决策,导致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效率较低,不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2)从产品市场预测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产生了各类海量数据如:图纸、手册、单据等,完善、管理和使用这些产品数据对于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采集手段和信息处理机制,故不能建立完备的产品信息库。产品全生命周期产品信息的不精确、不完善导致各阶段之间存在着信息差,无法真正实现产品数据、信息、知识的无缝转换,也不能实现新知识的快速获取和旧知识的有效复用。
然而以无线通信技术、射频识别(radio freg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弥补了传统PLM的不足,并逐步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线自动化及过程控制、产品召回等领域,促进了传统PLM向闭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的演化[6]。
2 闭环PLM的内涵、运作机制及研究内容
2.1 闭环PLM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 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泛在信息融合与处理等技术在各领域的研究应用,国外学者逐渐认识到这些新技术必将对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产生重要影响,并形成一些新的管理理念:Kova'cs等[7]在研究环境感知智能对PLM和服务工程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AmI PLM的概念,认为环境感知智能技术能更好地分享、获取和管理产品相关数据。Cassina等[8]在PLM、扩展产品、智能物件等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Ext-PLM的概念,认为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的集成能提高企业和顾客的交互能力,创造新的技术功能和服务。Lee等[9]提出了泛在PLM的概念,认为通过泛在技术能获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并能实现各阶段的信息交互。Jun等[10]提出了闭环PLM(closed-loop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的概念,认为闭环PLM是一种利用智能物件、产品数据与知识管理系统(product data&knowledge management,PDKM)获取产品数据、信息和知识以便有效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的商业策略。
尽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概念,但都强调了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产品相关数据的获取及数据的闭环管理这一思想。因此,笔者认为闭环PLM是一种有效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活动的信息化战略,它利用 RFID、智能嵌入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泛在信息融合与处理技术等手段获取全生命周期内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并通过数据的集成、转化和分享实现全生命周期内跨组织间信息流的闭环管理,其最终目标是综合协调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环境(E)、资源(R),满足日益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闭环PLM是对传统PLM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的补充和完善,因此除了具备传统PLM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性:
(1)智能特性。从技术角度来讲,智能物件相关技术能自动识别、存储产品生命周期相关产品信息,进行信息的自我管理、分析决策,还能通过网络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信息的传递、交换,由于具备环境自适应性,其决策过程无需外部干涉,体现了充分的智能化。
(2)闭环特性。从信息角度来讲,闭环PLM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有参与主体及其活动的可视化和闭环管理。闭环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信息共享(横向闭环),使得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所有活动参与者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就能管理和控制产品信息;其次,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获取的数据能实现向信息和知识的无缝转化,而知识和信息又反过来作用于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过程(纵向闭环),利用知识管理推动业务过程的创新。
(3)社会特性。从商业角度来讲,闭环PLM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深入挖掘产品生命周期内获取的现场知识,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在兼顾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企业改变只重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传统经营理念。
2.2 闭环PLM的运作机制
闭环PLM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取决于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机制:智能物件、PLM Agent和 PDKM 系统[11]。闭环 PLM的运作机制如图1所示。
智能物件是指一类嵌入了RFID标签或传感检测等信息装置的物体[12]。由于智能物件集成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分析、数据存储、通信、传感检测等模块单元,因而它能够实时采集、存储产品及相关环境信息并传输给PLM Agent,随时接收从PLM Agent发送的数据并经过适当处理存储于自身,并且它伴随着产品整个流通过程而更新。
每个读写装置(如个人数字助理、阅读器)都可以看作一个PLM Agent。PLM Agent在各节点把获取的产品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并通过网络传递给PDKM系统实现产品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PDKM系统作为一种分布式知识库和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存储产品设计、生产以及流通使用过程中的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可用的知识[13]。PDKM还需与其他业务层管理信息系统集成,随时随地把知识传递给相关部门或人员为产品开发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图1 闭环PLM的运作机制
2.3 闭环PLM的研究内容
闭环PLM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信息的闭环管理,实现过程、资源和组织的协调管理,并在适当的阶段作出正确的决策。闭环PLM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关注点。
(1)BOL(beginning of life)阶段。本阶段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产品设计过程除涉及市场需求、用户需求、竞争者的同类产品外,还需综合考虑成本、功能以及各项技术指标如加工、装配性能、可维护性、可拆卸性、可重用性、报废零部件可能对环境的影响等。闭环PLM期望追踪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以及后两阶段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建立完备的产品生命周期数据库为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风险,提升质量,满足顾客需求。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闭环PLM与精益制造这一先进制造模式相融合,利用 RFID实时监控生产现场数据(在制品、物料等状态),快速响应产品变动过程以进行生产计划的实时调整和调度,实现生产管理的可视化、柔性化。
(2)MOL(middle of life)阶段。本阶段主要涉及到产品的包装运输、销售、使用和维护。闭环PLM在包装运输过程中实时跟踪车辆运输、仓储库存等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出合理的销售策略;产品使用过程中利用智能物件技术为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精细化产品支持和服务、降低产品维护成本和响应时间;维修服务人员根据产品使用情况进行维修计划的合理安排,监控、分析和解决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如设计人员、生产人员以减小产品损失。
(3)EOL(end of life)阶段。本阶段包括产品的回收和报废过程。闭环PLM在此阶段关注的是为产品回收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提供产品(零部件、材料)的精确信息,有效估计零部件的回收价值和回收质量并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提高产品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成本。
闭环PLM 中各阶段(BOL、MOL、EOL)信息的联系机制详见图2,其中,闭环PLM中的信息流向按产品生命周期方向视为正向信息流,反之为逆向信息流。
图2 闭环PLM各阶段信息联系机制[11]
3 闭环PLM的技术体系
闭环PLM技术体系同传统PLM一样,包括关键技术、核心功能、典型应用及系统解决方案等。
图3 闭环PLM技术体系
3.1 关键技术
闭环PLM关键技术是实现闭环PLM核心功能的基础,主要包括智能物件及相关技术、中间件技术、PDKM 技术、决策支持(decision suppont,DS)技术等。
(1)智能物件及相关技术。对产品静态、动态数据及其环境参数进行识别、采集、处理和传输的一系列技术。主要包括:RFID电子标签、天线及阅读器、智能嵌入技术、无线网络传感器技术、产品信息识别网络技术、数据安全技术等。在产品信息网络识别技术方面,目前有三种典型的实现形式 :EPC global、ID@URI和 WWAI[14]。
(2)中间件技术。中间件介于阅读器与应用程序之间,既要实现异构设备(阅读器、智能物件等)之间的通信,还要与后台系统、现场数据库等进行通信。中间件一般具有设备管理、读/写数据、事件管理、发现服务等功能,其处理流程大致为:设备管理模块识别从阅读器流入的数据,经事件过滤、事件聚合等事件处理环节提取出有用信息并转化成应用系统所需格式,保存于数据库中为应用层服务。
(3)PDKM技术。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数据。产品数据及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将现场数据转化为信息以及知识的过程。一般来说,现场数据转化为信息或知识大致要经历如下环节:根据系统管理目标明确所需现场数据;确立数据采集方式;数据采集;对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集成;数据确认;数据处理、分析并转化为可用信息;信息处理、合成并转化为知识[15]。
(4)DS技术。利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或神经网络等方法对PDKM中的产品技术参数、环境参数、状态参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得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参与者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决策。
3.2 核心功能
除了传统PLM所具备的文档管理、产品数据管理、配置管理、项目管理、变更管理等基本功能,闭环PLM还须具备以下核心功能:
(1)知识管理。集成和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内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并转化为可用信息及知识,并能对单个产品及其结构的所有数据(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进行集成、跟踪、追踪和动态更新。
(2)现场数据管理。获取和集成所需现场数据并实现数据的可视化,还能估计现场数据的价值,为决策提供支持。
(3)数据分析及决策。通过对产品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诊断和分析,完成生产计划与调度、产品质量诊断、预防性维护、产品寿命估计等决策过程。
3.3 典型应用
(1)DFX(design for X)。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获取更多关于产品设计的信息来源,从而实现设计目标与顾客需求的协调。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后期阶段的反馈信息以及产品知识库中积累的可用知识和经验进行新产品的概念设计(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可拆卸性、可重用性、环境适应性、质量等)。
(2)实时生产调度。闭环PLM 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生产流程管理中的信息差问题,实现了企业运营过程的可视化和透明化,提升了运作的柔性。通过研究基于实时、动态、完备信息等新条件下的自适应算法及模型,实现生产计划、生产线的实时调度和优化,真正满足精益制造。
(3)预防性维修。跟踪和追踪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状态信息及市场评价情况,利用基于互联网的产品维修服务平台和相关工具进行维修服务的统计分析、上报及预测,实现产品的远程维护和预防性维护[16]。
(4)回收决策支持。产品回收过程经历收购、登记、挑选分拣、鉴别分类、再制造等众多环节,受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目标制约。利用产品回收决策模型提升产品回收过程相关决策者的信息资源质量,合理估计产品的剩余价值和使用寿命,协调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价值增值。
4 闭环PLM的研究应用与发展趋势
4.1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随着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嵌入等技术的发展和逐步应用,各国政府、企业、科研院校都相继推出了相关项目和研究计划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为顾客提供更好产品和服务。这些项目和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闭环PLM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剑桥Auto ID中心McFarlane等[17]利用自动识别技术和Agent技术设计了一种分布式智能制造控制系统,并在机器人装配单元进行了验证;Harrison等[18]提出利用网络RFID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以便适时作出决策。Kühnle[19]等在 PADABIS'PROMISE项目的支持下设计了一种新的柔性制造系统并详细描绘了其体系结构及系统模型。该系统面向订单综合考虑资源和产品,使得企业能更快响应市场和加强企业内部协作。
随着欧盟研究计划PROMISE(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racking using smart embedded systems)的实施,闭环PLM概念被正式提出[20]。该计划利用智能物件感知产品所处的环境信息实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信息流的闭环管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流模型、智能物件相关技术、数据管理和建模技术、标准体系等。其中,Jun等[21]利用RDF技术研究了产品生命周期元模型建模的方法,定义了RDF数据模型以及描述和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元模型的机制;Xu等[22]从系统、过程、信息和数据三个层面描绘了闭环 PLM系统模型;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协作研究了闭环PLM的原型系统,以便在早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阶段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所有阶段的问题,其研究内容包括产品建模以有效估计质量风险、可靠性设计、维修计划、运作信息实时反馈机制、决策支持系统等[23];Parlikad等[24]研究了基于RFID的产品信息在回收决策中的作用,并建立了贝叶斯产品回收决策支持模型。
除以上研究成果外,欧盟第六框架(FP6)所资助的项目 BRIDGE(building radio frequency ID entification solutions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研究在EPCglobal标准基础上建设适用于全球环境的射频识别解决方案,构建基于EPCglobal的产品信息网络[25],其应用领域涉及产品防伪、医疗保健、纺织、食品加工、零售、可复用资产管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服务等方面。此外,欧盟框架计划、AITPL cluster和CERP-IoT等机构和组织还推出了一揽子计划如X—CHANGE[26](flexible change management for the factory of the future)、TraSer(identitybased tracking and web-services for SMEs)、CASAGRAS[27](coordination and support action for global RFID-related activities and standardisation)等研究与产品、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相关的一些理论、技术、方法、解决方案和标准体系等。
相对国外,我国的主要研究重点还集中于RFID技术攻关以及示范性应用方面,并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于2006年和2008年发布了两批RFID专项,对RFID共性基础及前瞻性技术、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关键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8]。典型的有:Auto-ID中国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大量关于RFID的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方面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并在防碰撞算法、标签芯片电路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29-30];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设立了专门的RFID测试实验室,利用面向物流应用的RFID技术分析和模拟测试平台,确定了测试技术标准体系框架[31],并着手制定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和测试体系;RFID标准体系方面,郎为民等[32]、张有光等[33]研究了RFID标准体系,并对我国 RFID标准体系框架的目标、原则、内容等提出了若干建议;应用技术方面,国内对RFID体系架构、系统集成、中间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如香港大学 Huang等[34]将智能识别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与生产资源结合,提出了无线制造系统的概念,并研制出了多种无线制造原型系统;清华大学臧传真等[35]提出了基于智能物件的实时企业,并描绘了其信息系统的应用场景和系统层次结构;上海交通大学张乐等[36]研究了基于集群技术的可重构RFID中间件技术;重庆大学刘卫宁等[37]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研究了基于射频识别的离散制造业制造执行系统并在通用汽油机生产线上得到了验证。其他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在此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4.2 发展趋势
目前闭环PLM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和示范性应用层面。技术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框架,但各项关键技术还需不断成熟和完善;应用方面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或单一应用领域进行了示范性应用,验证了理论及技术的可行性,但缺乏面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的应用案例。随着各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标准体系、面向企业或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等将会成为研究重点。同时,由于闭环PLM实现了产品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其应用领域将面向产品价值链构建全球物联网,理论上可实现所有物品的闭环生命周期管理。
(1)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标准体系两部分。基础技术标准体系研究RFID识别标准、空中接口标准、数据标准、性能标准等技术标准;应用标准体系通过结合具体的行业特点为闭环PLM的应用提供系统指导和规范,包括基础标准(术语、符号、系统安全)、通用性标准(支撑环境、生产环境特性、应用规范、编码等)、物理层标准、数据采集层标准、集成层标准、应用层标准等内容。
(2)面向企业或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为企业或行业实现闭环PLM提供指导思想、集成信息框架、支撑平台、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38]。其中,集成信息框架是在统一闭环PLM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集成技术构建一个开放、灵活、统一的框架。既要实现与现有信息系统的集成,还需考虑普遍深入和可信赖的网络以及基础网络服务以便能对网络内的人、设备、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控制和管理,支持智能感知环境下企业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其主要工作包括业务流程、基础结构、应用软件、支撑平台及技术、管理功能的定义和描述。实施策略方面,闭环PLM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涉及技术、经济和管理问题,使得企业需要审视内外部环境对原有流程进行重组。闭环PLM 的实施应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具体步骤如下:分析闭环PLM相关技术的优势及不足并识别出关键成功因素;根据企业现有业务、组织、信息系统情况进行需求分析并确定系统应用范围及层次;对拟应用环节进行投资收益分析及风险估计;软件系统设计、硬件产品选型及测试;系统测试、实施及优化;应用效果分析等。
5 结束语
闭环PLM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弥补了传统PLM的不足。本文概括了闭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和运作机制,研究了闭环PLM的技术体系,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形势新技术下的战略思想,闭环PLM的各项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还在不断深入探讨和研究中。
当前 RFID相关技术在我国已应用于供应链、生产制造等环节,也逐步开始应用于售后服务环节,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闭环PLM的思想,但同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对于我国来说闭环PLM的研究应遵循“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的总体发展目标,首先进行一系列基础技术、产业化技术、应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利用示范应用、国内外协作的机会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以掌握产业控制权,其次,闭环PLM还必须与其他先进制造系统理论以及国内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优先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提升制造过程及运营管理中的自动化、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理念的变化以及闭环PLM相关理论、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完善,闭环PLM必将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 周康渠,徐宗俊,郭钢.制造业新的管理理念—产品生命周期管理[J].中国机械工程,2002,13(14):1343-1346.
[2] 彭旭.PLM对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意义和局限性[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7(2/3):32-34.
[3] 郭钢,余成龙,刘飞.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内涵和技术架构[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6):512-515.
[4] Terzi S.Elements of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Definitions,Open Issues and Reference Models[D].Nancy:Henri Poincarre University of Nancy,2005.
[5] 黄双喜,范玉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研究综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4,10(1):1-9.
[6] Ing D,Erkayhan S.The Useof RFID Enables a Holist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ithin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C]//2007 1st Annual RFID Eurasia.Istanbul,2007:1-4.
[7] Kova'cs G,Kopa'csi S,Haidegger G,et al.Ambient Intelligence in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J].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6,19(8):953-965.
[8] Cassina J,Cannata A,Taisch M.Development of an Extended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Through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C]//Proceedings of the 1st CIRP Industrial Product-service Systems(IPS2)Conference.Cranfield,2009:118-124.
[9] Lee B E,Suh S H.An Architecture for Ubiquitous Product Life Cycle Support System and its Extension to Machine Tools with Product Data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9,42(5/6):606-620.
[10] Jun H B,Shin J H,Kim Y S,et al.System Architecture for Closed-loop PL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7,20(7):684-698.
[11] Jun H B,Kiritsis D,Xirouchakis P.Research Issues on Closed-loop PLM[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7,58(8/9):855-868.
[12] Meyer G G,Fra¨mling K,Holmstro¨m J.Intelligent Products:A Survey[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9,60(3):137-148.
[13] Jun H B,Shin J H,Kim Y S,et al.A Fram Ework for RFID Applications in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9,22(7):595-615.
[14] Framling K,Harrison M,Brusey J.Globally Unique Product Identifiers—requirements and Solutions to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C]//Proceedings of 12th IFAC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Control Problems in Manufacturing(INCOM).Saint-Etienne,2006:811-816.
[15] Hicks B J,Culley SJ,Allen R D,et al.A Framework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Capturing,Storing and Reusing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Engineering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2,22(4):263-280.
[16] Kiritsis D,Bufardi A,Xirouchakis P.Research Issues on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racking Using Smart Embedded Systems[J].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2003,17(3/4):189-202.
[17] McFarlane D,Sarma S,Chirn J L,et al.Auto ID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ntrol[J].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3,16(4):365-376.
[18] Harrison M,McFarlane D,Parlikad A K,et al.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roduct Lifecycle—the Roleof Networked RFID[C]//2n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NDIN'04).Berlin,2004:507-512.
[19] Kühnle H,Peschke J,Lüder A.The PABADIS'PROMISE Architecture-a New Approach for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C]//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Factory Automation ETFA'05.Catania,2005:491-496.
[20] Rostad C C,Myklebust O,Moseng B.Closing the Product Lifecycle Information Loops[EB/OL].(2005-08-30)[2009-12-07].http://www.prestasjonsledelse.net/publikasjoner/promise_closing_info_loop.pdf
[21] Jun H B,Kiritsis D,Xirouchakis P.Product Lifecycle Meta Data Modeling and its Appli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007,19(12):1680-1693.
[22] Xu Dafeng,Li Qing,Jun H B,et al.Modeling for Closed-loop Product Information Tracking and Feedback Using Wireless Technology[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Montreal,2007:2800-2805.
[23] Shigeru K.IMS PROMISE Project Results of Japan[EB/OL].(2008-02-22)[2010-02-09].http://www.promise.no.
[24] Parlikad A K,McFarlane D.RFID-based Product Information in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J].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2007,15(11):1348-1363.
[25] Requirements Document of Serial Level Lookup Service for Various Industries[EB/OL].(2007-09-05)[2009-12-04].http://www.bridge-project.eu/data/File/BRIDGE% 20WP02% 20Serial%20level%20lookup%20Requirements.pdf.
[26] X-Change Dissemination Report[EB/OL].(2007-06-01)[2009-12-07].http://www.xchange-project.net/fileadmin/X-CHANGE/Public_Documents/Dissimination_Report.pdf.
[27] Coordination and Support Action(CSA)for Global RFID-related Activities and Standardisation[EB/OL].(2009-10-12)[2009-12-08].http://www.rfidglobal.eu.
[28] 中国科技部.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R].北京:中国科技部,2006.
[29] 王中祥,王俊宇,刘丹,等.BIS:一种降低空时隙开销的RFID防碰撞算法[J].通信学报,2009,30(9):1-6.
[30] Xi Jingtian,Yan Na,Che Wenyi,et al.Low-cost Low-power UHF RFID Tag with on-chip Antenna[J].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2009,30(7):1-6.
[31] 刘禹,关强,赵健.对无线射频识别服务系统进行自动化测量的系统与方法:中国,CN101149780[P].2008-03-26.
[32] 郎为民,陶少国,杨宗凯.RFID标准化体系研究[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6(8):36-37.
[33] 张有光,杜万,张秀春,等.关于制定我国 RFID标准体系框架的基本思路探讨[J].中国标准化,2006(3):51-52.
[34] Huang G Q,Zhang Y F,Jiang P Y.RFID-based Wireless Manufacturing for Walking-worker Assembly Islands with Fixed-position Layouts[J].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7,23(4):469-477.
[35] 臧传真,范玉顺.基于智能物件的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1):49-56.
[36] 张乐,王东.基于集群技术的RFID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11):173-175.
[37] 刘卫宁,黄文雷,孙棣华,等.基于射频识别的离散制造业制造执行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10):1886-1890.
[38] 范玉顺.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内涵和实施途径[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4,10(5):481-486.